邢惠娟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06000)
帕罗西汀治疗伴情绪障碍偏头痛的疗效评价
邢惠娟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辽宁 大连 106000)
目的对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患者行帕罗西汀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就诊的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患者共计6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行尼莫地平疗法,对实验组患者行帕罗西汀联合尼莫地平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焦虑情况、抑郁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焦虑情况、抑郁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患者行帕罗西汀可以显著增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有效改善,大大缓解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
偏头痛;伴情绪障碍;帕罗西汀;临床疗效
偏头痛是一种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之一,其对光刺激、声刺激均比较敏感[1],患病人群中女性居多,具有遗传性,为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是偏头痛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病种,其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并伴有抑郁、焦虑、绝望等不良情绪产生[2]。为了探究治疗偏头痛伴情绪障碍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我院对两组患者分别行不同的药物疗法,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来判定帕罗西汀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究过程如下。
1.1 一般资料:自我院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就诊的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患者选取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所有患者均符合偏头痛伴情绪障碍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实验组患者中男性为11例,女性为19例,最大年龄为55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35.26 ±4.12)岁,最长病程是3年,最短病程是0.5年,平均病程是(2.1± 0.7)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为10例,女性为20例,最大年龄为54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34.98±5.01)岁,最长病程是3.5年,最短病程是0.7年,平均病程是(2.4±0.9)年。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发现并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1.2 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行尼莫地平疗法,具体用法是:给予患者口服帕罗西汀治疗,1次20 mg,1天3次,连续服用12周;对实验组患者行帕罗西汀联合尼莫地平疗法,具体用法是:给予患者口服帕罗西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帕罗西汀1次20 mg,1天1次,连续服用12周;尼莫地平1次20 mg,1天3次,连续服用12周。
两组患者选用同样的辅助治疗,并在服药前停用其他治疗该病的药物,结束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1.3 判定指标:患者在结束治疗后,疼痛以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且1年内无复发即判定为痊愈;疼痛以及伴随症状显著减轻且随访1年内复发次数较少即判定为有效;疼痛以及伴随症状有所减轻且随访1年内疼痛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即判定为好转;疼痛以及伴随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均判定为无效。采用SAS、SDS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情况、抑郁情况进行评分,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参与研究的60例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情况、抑郁情况对比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数据结果呈现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均用率的形式表示,行χ2检验,当数据结果呈现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进行比较后发现,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比较(x-±s)
2.2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2.3 实验组30例患者中出现口干、恶心的患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6.6%;对照组30例患者中出现口干恶心的患者为3例,出现便秘的患者为4例,出现乏力的患者为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30%。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进行对比发现,χ2=5.4545,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
偏头痛伴情绪障碍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多发的、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发病人群中多见女性,可伴有恶心、呕吐、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3],对光线刺激和声音刺激比较敏感,以上临床表现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正常工作均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临床上对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的定论,但是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作为诱导偏头痛发作的诱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治疗效果,降低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偏头痛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其带来的疼痛感亦可加剧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二者互为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对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极大难度。
帕罗西汀是一种抗抑郁药物[4],对治疗患者的情绪障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对于治疗过程的依从性。在治疗过程中行帕罗西汀治疗也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主要疗法。通过对大量的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当偏头痛患者处在急性发作期时,患者体内的尿内5-羟吲哚排泄量、高草酸排泄量随着患者头痛的发作有所增加,血浆5-羟色胺含量随着患者头痛的发作有所降低;当患者头痛症状有所缓解时,患者体内的5-羟色胺则恢复正常。根据以上变化情况,推测出偏头痛患者的发病机制与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降低有关[5],保持5-羟色胺在正常水平上即可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病情,达到治愈疾病的医疗目的。帕罗西汀是一种控制5-羟色胺摄取量的抑制剂,半衰期较长,可以通过抑制患者神经元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过量摄取,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目的。尼莫地平是一种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药物,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其可以对5-羟色胺诱发脑血管痉挛情况进行逆转,抑制偏头痛的反复发作。
本文对两组患者行不同药物疗法的临床疗效、焦虑情况、抑郁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帕罗西汀联合尼莫地平疗法更适用于治疗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患者,其临床效果更佳,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偏头痛伴情绪障碍患者行帕罗西汀疗法的临床疗效更佳,可作为治疗偏头痛伴情绪障碍疾病的主要方法进行应用推广。
[1] 周艳丽,滕军放,徐桂英,等.帕罗西汀联合尼麦角林对偏头痛的疗效和对HAMD、HAMA评分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28 (40):102-103.
[2] 朱勇冬.氟西汀治疗伴情绪障碍偏头痛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3):68-69.
[3] 徐红云.帕罗西汀治疗伴情绪障碍甲亢患者31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3):116-116.
[4] 唐春春.探讨甲亢患者情绪障碍的特点及抗抑郁剂帕罗西汀对其治疗效果[J].中外医疗,2013,32(8):120,122.
[5] 成殷勤.探讨甲亢患者情绪障碍的特点及抗抑郁剂帕罗西汀对其治疗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8):2460-2461.
[6] 张兰菊.帕罗西汀治疗更年期偏头痛的护理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6):138-139.
R7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