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司马一民
孩儿巷里的“卖花歌”
文 司马一民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穿行孩儿巷,经过陆游纪念馆时,自然而然想到了“卖花歌”。
孩儿巷,杭州城里的一条老巷,东起中山北路南段与仙林桥直街相对,西贯延安路与武林路南段连接。看起来很平常的一条巷子,如果你了解了它的来历,就会觉得不平常了。因为800多年前一首“卖花歌”,使孩儿巷出名了,流传后世。北宋时,孩儿巷叫保和坊砖街巷;南宋时,巷内多泥孩儿铺,故又名泥孩儿巷,后来省略了一个“泥”字,就叫孩儿巷,一直延续到今。
所谓的“卖花歌”,其实是南宋诗人陆游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住在孩儿巷时写的一首诗《临安春雨初霁》。让我们先来吟诵这首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既朗朗上口,又绘声绘色,流传甚广。可见绝妙好文原来简单至绝,这正是写诗作文的极高境界。
把这首诗简单翻译一下,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入世做官的兴味,近年来已淡薄如纱;谁叫我骑马辞家,作客在纷扰的京华?清寒的小楼上,听得下了一夜的春雨;深巷黎明,就有人在叫卖杏花。闲居无聊,在短纸上斜写着草书;晴日窗前,又试着品味名茶。不要慨叹了,洁白的衣服已被京师的尘土污染,但还来得及在清明节前,回到我清静的家园。
有人说,这首诗中的“小楼”一联,典型地表现了江南二月的都市之春。小楼听雨,是一诗境;春雨如丝,杏花繁丽,是一诗境;深巷卖花,又是一诗境。从今夜的雨声到明朝的卖花声,正写出杏花春雨江南,写得形象生动,富于韵味。还有人说,这一联不着意于对偶,十四字一气贯注,自然圆转,常受人称道。另有人说,“小楼”一联语言清新隽永,写得形象而有深致,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见仁见智。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
其实,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并非为了写出什么名句,而是排遣自己的情感,写出他当时的心境。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无奈。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孩儿巷里等候召见,写下了这首名作。
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闲适恬静,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有为国家收复中原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志向不合,颇感报国无门。中原沦陷,久未收复,而诗人却在作书品茶消磨时光,还不如回乡躬耕。他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杭州是陆游当年常来常往的地方,到了杭州,他曾住在孩儿巷(砖街巷),有《夜归砖街巷书事》诗纪事,“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
800多年来,因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孩儿巷这条杭州城里的小巷出名了,以至于近年有“孩儿巷陆游故居之争”。2004年,孩儿巷改造时,有人反对拆除老建筑98号,认为此是陆游故居,提出把孩儿巷98号辟为“陆游纪念馆”,介绍陆游在杭州生活和活动的情况,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使杭州又多一处人文景观。另有专家反对,理由是陆游第四次来杭时,确实居住在孩儿巷之南,但现在的孩儿巷98号在巷子的北侧;文献上记载陆游住过的是座“小宅”,而孩儿巷98号则是座前后多进的大宅院;如果就凭陆游曾在孩儿巷居住过而草率地将孩儿巷98号划称为“陆游纪念馆”实在是张冠李戴。
其实,南宋的建筑,现在在杭州地面上已经没有了。后来经专家认定孩儿巷98号是著名的清代古宅,虽然不是陆游的故居,但陆游多次来杭都住在孩儿巷,而且98号是至今所发现的最接近历史风貌的孩儿巷建筑,因此专家认为它是陆游纪念馆的首选,于是杭州就把孩儿巷98号定为陆游纪念馆。虽然陆游未必住过这个古宅,但毕竟陆游在孩儿巷居住过,有了这个渊源,为陆游设个纪念馆,也顺理成章。纪念馆不等于故居,陆游是否曾经住过孩儿巷98号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条巷子里,曾经有位诗人,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卖花歌”。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让无数人对陆游笔下的深巷小楼心向往之。但往事越千年,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看到陆游当年居住过的“小楼”和“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的景象了。然而,陆游依然是杭州人的自豪,因为有他的诗文在。顺便提醒一下,在撰写介绍“陆游纪念馆”文章时,千万别有“陆游曾居住于此”的文字,这既是对杭州的尊重、更是对陆游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