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简述

2017-09-15 04:31云南民族博物馆李晓斌
今日民族 2017年5期
关键词:东巴纳西族纸浆

□ 文·图/云南民族博物馆 李晓斌

白地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简述

□ 文·图/云南民族博物馆 李晓斌

起源

据《后汉书》卷七八《蔡伦传》记载,1900多年前,蔡伦在古代已有的幡纸(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丝纸(古代作为“纸”用的一种帛)及赫号纸(树皮布纸)或毂布纸(古代用于装饰车轮的手工纸)等树皮布纸基础上发明了轻而廉价,平整光滑,便于书写,省工又易生产的真纸——“蔡侯纸”。而今在云南很多地方仍沿袭了树皮造纸这一原始手工技艺。云南各民族在结合本地丰富植物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国古老的造纸术,形成今天各具特色的民族造纸文化。

造纸原料:丽江荛花

三坝纳西族乡隶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是迪庆州唯一的纳西族乡。三坝乡位于香格里拉的东南部,哈巴雪山之东,由白地、哈巴、东坝三个山间平坝组成。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西族土法造纸技艺就存于白地村。

纳西族手工纸主要是东巴用来书画记录东巴文化艺术,故又称东巴纸,纳西语叫“东巴色苏”或“丹巴色苏”,意为东巴纸或白地纸。而这曾经作为纳西东巴一项“专利”技艺保存至今的传统工艺,如今已被更多普通民众所掌握并延续传承。

纳西族手工造纸原料是瑞香科荛花属的丽江荛花,为多年生灌木,纤维发达,成株高约100厘米,多生于金沙江河谷海拔2000米以上多石灰岩石的贫瘠山地上。

主要造纸工具有:锅灶,舂料槌、石板、捞纸槽、纸帘、抄纸框、晒纸板、砑磨棒等。

工艺流程

搅浆

贴纸

揭纸

1.上山采集原料;2.剥皮:将原料树干趁鲜剥皮,较厚的皮料须剥离为两层;3.刮去表层黑皮:将皮料表层黑色外皮刮除干净以保证纸张色泽牙白;4.晾晒原料:以便多余原料不易霉变;5.煮料:将3-4kg皮料放入铁锅,加清水用柴火蒸煮;6.添加灶灰:水沸时加入筛干净的灶灰7.5—10g; 7.起锅、漂洗:将煮熟的皮料在水里冲洗干净;8.舂料:将洗净的皮料用脚碓舂捣,并将皮料放在石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成纸浆;9.分纸浆:按照所制纸张大小,将纸浆分成球状;10.搅浆:将安装有纸帘的捞纸框放进盛水过半的捞纸槽中,把纸浆放在纸帘上部用手搅匀;11.捞纸:把捞纸框向垂直方向捞出,滤水片刻;12.拣去杂质;13.贴纸:将匀布纸浆的纸帘从捞纸框底部取出,反扣在晒纸板上;14.揭纸帘;15.挤压水分:用纸帘挤压湿纸后在阳光下晒到半干;16.砑纸:半干时用砑磨滚轴在纸上反复用力碾压,使纸面平整光滑;17.晒纸:将砑磨后的纸晒干;18.揭纸、整理成品。

工艺特色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原始古朴,晒纸过程具有浇纸法的显著特征,而采用活动纸帘及槽式捞纸等技术,则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巴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果。东巴纸由于造纸原料和工艺的特殊性,具有色泽牙白、质地厚实坚韧、厚薄均匀、纤维较粗、有较弱的吸水性,适宜以传统竹笔书写文字。并且有防蛀、保存时间长、经久耐用等特点,深受东巴们及旅游观光者所喜爱。

过去,东巴文化的传承通常为父子传承,且其技艺不向外人传授,加之造纸技术只有少数东巴掌握,因此掌握造纸技术的人很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东巴造纸技术得到恢复。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已有部分普通群众开始学习这一几乎面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当然,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以及纸张销售价格等因素影响,愿意学习这门技术的年轻人不多,东巴造纸同样处于濒临消失的状况。因此,如何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和“整体保护”,避免单纯文化碎片式的保护;如何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资助,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如何加强对各方权益的保护等问题都已摆在了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面前。

猜你喜欢
东巴纳西族纸浆
纸浆期货市场相关数据
美国南部纸浆材价格走势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褪去喧嚣 回归理性 让纸浆期货服务实体经济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从羌族与纳西族宗教舞蹈看巫舞的起源与演变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纳西族东巴舞谱探究
东巴纸,人神沟通的一纸契约
纳西族东巴纸:人神沟通的一纸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