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津友
“刺头”脱贫
⊙ 张津友
乡扶贫动员会上,除了昌盛村贫困户“刺头”王刚一人,其余的都落实了帮扶干部。当乡长第二次说哪名同志愿意帮扶王刚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摇摇头,这时一句“我愿意帮扶”响在耳际时,大家的眼光唰的一下齐聚到刚调来古站乡工作不到一年的农技员魏民身上。
王刚一家是全乡出了名的贫困户,他每年都带头上访要钱要物,曾经骂跑了包扶他的干部,还无休止地纠缠领导……是上级挂号的“刺头”,这不,动员会刚散,王刚就带着十几个人乘四轮车气乎乎又来上访了。
“乡长,我们贫困户没钱种不上地,你这个父母官不能见死不救吧?”他一迈进政府大楼就嚷嚷开了,走到楼梯口,魏民满面笑容迎住了他,“王大哥,今年我帮扶你,有困难向我说吧!”
“你?”看着眼生的年纪轻轻的魏民,王刚疑惑地摇了摇头,“你……你解决不了我的困难,我找的是乡长。”说完就要向楼上闯。
“你的情况我知道一些,请相信我。”王刚犹豫了一下,满脸狐疑地跟着魏民进了办公室。
当天下午,魏民带着王刚来到北国米业公司签下了二十亩水稻订单合同,并购买了“长粒香”水稻良种送到乡里的催芽车间。第二天魏民将工资卡送到农商银行作抵押,贷款一万元,自带口粮住进了昌盛村,指导王刚建起了一栋一千平方米的育秧温室。
连续几日,王刚只是闷头干活,从不说一句话,每次魏民说出的技术要领,他好像心不在焉,一天早晨索性不干了,坐在地上抽闷烟,许久扔掉烟蒂,情绪有些激动地说:“这个温室我弄不了,我还是找乡长要救济钱,用小棚育苗。”说完抬脚就要走。
魏民急了,“我选择你是看好了你骨子里有股冲劲,现在最需要的是坚定脱贫信心。” “那我也……”魏民未等他继续说下去,指了指温室“这项新技术就能让你脱贫致富。”王刚努了努嘴,阴沉着脸不情愿地忙开了。魏民又动员了十几户进温室一起育苗。清明一过,秧苗齐刷刷一片碧绿,王刚紧绷的脸首次有了笑容。
王刚开始用心了,经常向魏民讨问了,魏民耐心地解答着。
魏民叫来村支书老李和会计逐地块普查,来到王刚地边,老李叹息了一声,“我村易受涝灾,王刚等十几户正是盆底坑,他老婆患尿毒症,儿子哑巴,日子实在难过。”魏民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翌日,他将连夜画出的昌盛村挖沟治涝草图交到乡长手里,又接着跑乡里、县里。过了数日,王刚十六岁的聋哑儿子免费送进县特教学校学习文化和车工技术;爱人通过大病救助报销了两万元药费。“刺头”有生以来第一次说了声“你费心了!”魏民多日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了。
伏天虽然雨量小,但灌溉及时,王刚的水稻长势特好,立秋过后齐整整的稻穗已经开始“压圈”,放眼田里一片金黄。王刚看到了希望,每天扛着铁锹都在地里转上几圈,特别听到来此参观人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
那天,两人准备将培育的蔬菜苗移栽进温室内,突然,天空彤云密布,连降大雨,几乎要将夏天积攒的雨水一股脑集中倾泻下来,王刚的“盆底坑”稻田水越聚越多,眼见稻子要泡汤,心急如焚的他和农民们拼命挖沟排水,怎奈雨水太大了,北部高岗地带的客水大量汇聚,他几乎绝望了。
“上访去,向乡长要损失。”他穿着靴子,扛着铁锹,满身泥水跌跌撞撞要向乡里奔去,刚走到地边,只见魏民、老李等人迅速从车上卸下三台机泵,通上电后“隆……隆……”旋转起来,两个多小时,白茫茫大水不见了,涝灾缓解了。
这时乡长从邻村赶到,展开图纸,指挥两台挖掘机挖沟作业,天擦黑的时候,千米长的排水渠开通了,积水咆哮着流进河道里。
“涝灾解除了。”他激动地喊了一声,忽觉喉头有些发紧,声音变得哽咽了。
转眼到了秋收季节,北国米业公司派专家对王刚水稻实地检测,稻谷品质达优,两万多斤稻谷以高出市场价六角钱悉数收购。王刚第一次捧着一沓厚厚的票子笑得合不拢嘴。
伴随第一场鹅毛大雪如期而至,寒风乍起,王刚温室第二茬蔬菜销售告罄。晚间,他在灯下打开账本,掰着手指计算着,稻谷四万、蔬菜两茬五万、还有代育秧苗款,除去投资,足足挣这个数,他向老伴伸出了五个指头。
突然一天,王刚又带着几个人乘轿车向乡政府驶去,下了车仍是粗门大嗓向上闯,“乡长在吗?我有话说。”
秘书小刘急忙拦住他,“王大哥,乡长正在接待县领导谈工作呢。”
“那更好了。”他蹬蹬噔跑上楼敲开乡长办公室的门,从挂包里向外掏东西,小刘一眼看见是一卷红红的布,忙说:“你这是要打条幅上访告状?”
王刚并不回答,诡秘地一笑,红布打开,人们一下惊住了,两行金色大字十分耀眼,“好党员精准精确精到户,好干部扶贫扶智扶到人。”
“锦旗!”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