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婷婷 狄阳群
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既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一项新任务,也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战略课题。加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使课堂教学成为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力抓手,社会实践成为重要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责无旁贷。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养成的培育,从而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一、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价值多元化面临价值标准认同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并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富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我国社会整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也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盛行,在社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碰撞与冲突。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们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传统的价值观不再一枝独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多元的观念进入大学校园,使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价值标准认同的困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结束,“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再加上当代青年大学生思维更加开放与活跃,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因此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高校对青年大学生的宣传思想教育问题更加复杂。
(二)互联网时代面临价值传播秩序挑战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网络已经逐渐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对媒体的发展态势有敏锐的把握。与传统媒体制作周期长、单向传播相比,网络发布信息具有即时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秩序。网络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自媒体时代已然来临,网民个人的主体地位越发凸显。网络冲击了价值传播的权威性,削弱了价值传播的可控性,加剧了价值传播的国际性。
信息化社会的趋势,使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这就为西方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有力工具。有人甚至说,一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就是一部境外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史,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大国推行其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开放,主体意识更强,接受新事物更快,新的文化形式、生活方式也在青年中不断形成,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衍生的新媒体的出现,可以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教育形式。然而,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信息给青年的思想观念带来种种冲击,甚至造成部分青年大学生政治理论和观念严重偏移,给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精髓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直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对于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光荣使命的高校而言。在当今,经济与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政治生活文化、媒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的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决定着人民的政治信仰状况、社会的和谐程度和生活幸福指数。
在价值多元化面临價值标准困惑和互联网时代面临价值传播秩序挑战的严峻现实下,高校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一些困境,突出表现为学生被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开展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容理论性强,难以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做不到真学、真懂、真用,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的普遍有效性受到质疑。没有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共识问题成为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时提出,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高校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有机地整合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教育体系,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了重点和着力点,为高校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员指明了方向,对建立和完善系统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现实要求
全球化浪潮的逐步加快,西方社会思潮的渗透,给当代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他们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个人实惠和注重物质利益;虽憎恨贪婪与不道德,却宽容自己的放纵;既倾向于自立自强,又对依赖、依傍怀有不舍。既痛斥腐败现象,又对扭转这种现象没有信心,产生困惑,有时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甚至运用腐败手段,随波逐流。”在当今时代,价值观念的普遍有效性受到质疑,造成价值多元化、复杂化,价值多元的背后实际隐藏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缺失,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信念面临挑战,使高校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人员难以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
党的十八大凝练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社会文明、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倡导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梦,有助于凝聚青年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公平、正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对青年大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贡献力量;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属于道德建设的范畴,为青年大学生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三、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舆论导向应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主持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从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到2015年到解放军报视察,再到2016年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舆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力量。舆论引导不是盲目的,要围绕一个轴心最大限度地引领社会思潮,当前这个轴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引导正确的舆论格局。要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加强队伍建设,畅通信息渠道,进一步加强校报、广播台、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合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二是注重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在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贴吧等移动和社交媒体的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麦克卢汉说:“就像鱼对水浑然不觉,新媒介诱发的新环境无所不在,而人往往无法感知,甚至视而不见。”移动和社交媒体在润物细无声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要积极适应新的媒介,创新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媒介上的引导力和感召力。三是高校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合力。各高校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联合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广大师生的心理认同和自觉意识,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求作用。
(二)课堂教学应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根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接受学习理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怎么才能让学习变得有意义和主动呢?奥苏泊尔认为,取决于学生能否把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当今高校的学生主体是“95后”青年大学生,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如果教学内容墨守成规、千篇一律,就会让青年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变成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讲授,要符合“95后”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模式,与时代背景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当代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教学形式上,针对生活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95后”青年大学生,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为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转变,教学模式采取专题授课、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二是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信息社会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媒介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深入,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有效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合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拓展引导主流价值观的渠道,开辟教育引导的新途径,为青年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提高创造环境、营造氛围,从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媒介价值判断能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利用媒介进行自我教育。
(三)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抓手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在培养青年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挖掘学校自身的精神与文化成果,总结提炼出符合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通点,以此引导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推动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要以形象识别系统为重要的视觉符号,加强对校训、校标、校徽、校旗和校歌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塑造学校鲜明的文化形象,形成体现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二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修订各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完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院二级教代会制度,建立重大决策事项的法律咨询审查机制;要以人为本,制订全校各级党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倡导和培育包括良好的教风、学风、党风、政风在内的良好校风,最终形成人性化的组织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的“监督、评价、激励、考核”管理机制、人尽其才的人事管理制度,保障校园文化运行有序、稳定发展,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社会实践应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列宁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突出实践性,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青年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推动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的衔接互动。一是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具体来说,高校可结合地方特色建立红色实践基地,如与当地的革命烈士陵园、英雄纪念馆共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二是利用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当代青年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广大青年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广大青年的自觉行动。将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体悟,从而引领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新农村建设成就,激发青年大学生成才报国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自觉地将“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之中。
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师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并注重示范引领、文化熏陶、实践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聚能量”,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维国,马天瑜.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面临的主要障碍[J].理论导刊,2013,(03):61-63.
[2]徐之顺,姚润皋,黄明理.论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的战略地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6):14-19.
[3]刘会亭.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4]张书林.谈正确舆论导向的构建[J].党建研究,2012,(03):35-37.
[5]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60-361.
[6]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B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