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虹瑾
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还得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就需要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兴趣和成功总是连在一起的。由于经常成功,会使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促使生成学习动机,推动人的行动;人的行动又会强化人的兴趣。有人就因为小时候某一篇作文或一次巧妙的解题得到教师的赞赏表扬,从而对某科产生兴趣,并为之奋斗。兴趣有赖于成功。教师在教学中务必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一、定标定量,分步逐项落实,消除对语文的模糊感
常有学生诉苦说,学语文茫无边际,听说读写、语修逻文、字词句篇,学起来总是顾此失彼;也有学生认为,语文是“橡皮课”,“再下苦功也得不到一百分,马马虎也不会吃零分”。为使学生消除这些片面或错误想法,增加兴趣,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要定标定量。每单元要确定目标和重点,对每一课又要确定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情感教育等诸方面的具体目标和数量——宁少勿多。然后,将这些“目标”,分配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中逐项落实。如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把生字教学放在预习中完成,要求注音、组词,交给语文组长打分。预习中还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三练”“两走”的主要情节,重点分析藤野先生人物形象,讨论“改讲义”“认真”“重情义”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反复朗读感受陈招娣为祖国而顽强拼搏的精神。作业要求写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对藤野先生的感受,这样可完成读写结合的“目标”,并促进他们对文章的复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由于经常性地有步骤地进行目标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自学和钻研的习惯,学生学得较轻松,也容易“成功”,从而消除了语文的模糊感、恐惧感,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兴趣。
二、设置障碍,注重引导,激发思维兴趣
所谓设置障碍,即是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题等,必须是学生经过读读课文,联系旧课,动动脑筋等活动方可解答问题。这样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养成动脑筋的习惯。教师要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适时,即不早不迟,不影响他们思考,也不造成他们窘迫,正当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以点投。恰到好处,即是教师点拨的话不能太多或太少,有时借助一个手势或一个暗示动作就可达到启发目的。巧妙,就是说教师不能代替,而是从旁启发,帮助打开思路或组织语言。
这样做,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尝到成功的乐趣。
如《故乡》的教学,当分析楊二嫂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时,有的学生说,她一进来开口就无礼泼辣,要求遭拒绝后愤愤不平,离开时偷偷拿走手套等东西——这妇人太自私,是可恶可情的人物。当时,我认为这种回答不妥当,但我没有否定该学生的回答,而且笑着说:“同学们能通过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分析她的自私心理,回答得对。但如果把当时的杨二嫂同年轻时杨二嫂比较,那么你们对她除了有‘可恶之外,更会产生哪种感情呢?”这样一点拨,学生积极深入阅读课文,几分钟后学生争着发言说,杨二嫂从一个“豆腐西施”变成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是生活所迫,值得同情。这时,教师抓住最佳契机追问:“结合社会背景看杨二嫂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很快地与主题挂钩。学生答对了,教师随即给以表扬肯定。由于“成功”,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三、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创造跃跃欲试的气氛
现代学生思想活跃,富有好胜心理,善于表现自己。教师要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积极地给他们创造“跌跃欲试”的气氛,使他们每人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特别要激发鼓励差生积极投入这些活动。
现在的学生面临的是信息时代,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根据有关编报的知识和注意事项,每小组各编一份小报,并说定要评比等次发奖。四个小组在接到任务后,各自积极发动本组同学献计献策,拟报名、定主题、约稿件、排版设计、抄写,有分工有合作,忙得不亦乐乎。值得我非常高兴的是,几个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写作热情特别高,且几易其稿,有几个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在绘画上很有特长的学生,这次终于有了大显身手之机,还创作了几个精美的图案。教师在参与评议的过程中,表扬了这些学生。当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如果让每一个同学都编一份好报,能否完成得好?”全体学生似乎陷入思索:我还要学写作,我还要学美术,我还要学书法……这样做,即激发了兴趣,又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此外,还应该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开展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