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语境下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17-09-14 08:03薛世锐曾亚军
商情 2017年29期
关键词:动漫文化遗产文物

薛世锐+曾亚军

【摘要】本文将以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探讨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载体转移本质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原本依附于原生环境或者人得以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媒介载体转移,再储存再传播。媒介载体的转移可以分为信息数字化采集与保护、新媒体动态生态博物馆、虚拟文物修复、复原及演变模拟技术等多个方面。

一、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应用

(一)数字化保护与存档

以往由于技术限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多采用传统的摄影摄像方法,这种技术手段曾为人类记录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如戏曲、民俗活动记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影像资料在存放过程中发生霉变导致资料模糊、资料失声、资料遗失等缺点等,传统的保护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我们对文化遗产高效保护的需要。

新媒体技术发展使得高精度高清的图形图像技术设备相继产生,使得文化保护能够更加精确真实,方便文化遗产资料的数字化保存与存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摄像、二维三维扫描、3D模型制作、超清摄影等数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把珍贵图画、音乐舞蹈、皮影戏曲、民间体育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据化资料,高保真存储于计算机、互联网。

(二)数字化虚拟博物馆

数字化博物馆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示领域,由文物数字知识仓库和文物展示传播平台有机构成,将文化遗产沉淀在新媒体高拟真虚拟环境中。数字化虚拟博物馆打破了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利用新媒体技术为文物提供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服务,使那些珍贵的文物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得以呈现。

与传统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采用数字化储存方式改进了传统信息存储形式,图像、影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有机结合能更加全面系统地展示藏品以及藏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能节约现实空间,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存储使远程检索与查询更加便捷,更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如今,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的数量与日俱增,应用于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虚拟博物馆也在不断增多。2014年3月,渠县投资5700多万元建设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创建中国首个以数字化虚拟表现为主要展示手段的高科技无核心文物陈列馆。馆内设置弧幕投影、全息影像、裸眼3D成像、激光投射等多种高科技成像形式,通过虚拟技术生动精确的还原文物,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游客能通过虚拟技术轻松了解汉阙文化,增加了互动体验。

(三)虚拟文物修复、复原及演变模拟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修复、复原及演变模拟技术的是基于非遗数字化采集存储基础之上,对录入信息的关键元素进行提取、分类和检索研究,对各个元素在整个非遗中所代表的意义、风格特征等进行分析,针对提取的信息数据搭建模型数据库,科学、高精度的永久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些技术也用来提高文物修复的精度和预先判断、选取将要采用的保护手段,修复和模拟在外界因素影响遭受破坏的文化遗产。广义的文物修复也包括对文物建筑、景点虚拟展示及复原、文物物品虚拟展示及虚拟复原、古代人像及行为虚拟展示等多个方面。

在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武胜剪纸作为传统美术类四川手工剪纸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冲击,武胜剪纸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剪纸造型、纹样、符号进行提取、分类、归纳、解析,分析武胜剪纸作品的创意理念、风格特征、剪刻技法、符号意义等,结合图像图形技术修复残缺部分。虚拟文物修复、复原及演变模拟技术对恢复破损或不完整的文物、建立全面的系统的武胜剪纸元素数据体系、发展武胜剪纸艺术发展文化有重要意义。

二、新媒体技术在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升华应用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是在文化、科学、社会和艺术的多个交叉领域中产生的新課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但是新媒体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对非遗文化的一种表面记录。深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意义,结合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民族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要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用“数字化语言”阐释 “古代文化”,使古老的技艺迈上更高文化艺术台阶。

(一)多媒体视频创作

非遗的数字化采集和保存采用了高保真高清晰的拍摄设备,以真实的、朴实的、全方位、多角度的镜头语言纪录了“非遗”项目和最原生态的内容,用镜头让受众认同“非遗”的民族基因,用影像唤醒“非遗”的保护意识。非遗影片制作内容包括呈现精湛独特的传统表演艺术、纪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彰显深藏民间的地方古老音乐、展现高超绝伦的传统手工技艺、表达丰富多彩的口头传统语言、介绍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等各个方面。新媒体时代的非遗影片制作指的是在纪录片的方式上扩大加入的新媒体短小精悍的影片形式,包括微电影、微视频、秒拍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影片制作。微短视频在拍摄内容上没有改变,但在镜头语言应用上会加入更多的拍摄者主观色彩,加入传承人情感线索等,创造更加丰满而立体的人文记忆,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更有观赏性,往往这样的短小视频时长不等,基于用户在浏览信息时追求短时间高内容特点,这一类非遗影视作品受到用户的大力追捧。

早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川清音是我国重要的曲艺门类,被称为“唱琵琶”。唱腔优美、兼能叙事、长于抒情、曲牌丰富。四川清音中的“舌尖弹音”和“哈哈腔”被外媒誉为“东方歌剧”。2013年四川省第一部非遗题材微电影展出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成为了年轻观众关注的焦点。该电影围绕着国家级非遗四川清音的传承开展,影片以年轻清音学生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程永玲求教清音精髓为故事线索铺开,借以程永玲口诉传统四川非遗项目的相关历史故事为突破点,创新地从年轻人的视角寻找非遗文化的灵魂。影片深入艺术名伶的非遗人生,展示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困境和现状,引发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面临传承困境的优秀文化的思考,从而探寻非遗项目的传承之路。微电影凭借其简短的故事、巧妙的构思迅速走红,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简短精妙的微电影将艺术欣赏与人文相结合,加深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清音文化的认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对抗了流行歌曲等新艺术形式对传统曲艺所带来的冲击,形成新的受众群体。endprint

(二)非遗的数字动画可视化应用

以数字化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媒体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伴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身份的转变,以往教条式、说理式的灌输传播方式已不适应当代传播的发展。针对这种改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元素为主题所创造的动漫、影像、视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接受度与兴趣爱好。随着《天书奇谭》、《大闹天宫》、《九色鹿》等优秀的本土动画的发展,2016年奇幻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图3)可以看做是动漫文化的一大新突破,电影中融入我国传统建筑、手工技艺、民俗故事等,浓厚中国风受到不少人的喜爱。2009年,中国戏剧第一部动画片《易胆大》将现代的动漫元素与传统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剧中的各种角色,构思新颖,极具创意。在动漫角色、服装设计、场景道具等承载了浓郁的巴蜀文化,带有强烈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美术元素,结合婉转多变的川剧唱腔,創造了一场巴蜀非遗特色的动画视听盛宴。在《易胆大》上映前,成功上映的川剧动漫有《请医》(图4)等十余部,更是创造出《变脸》、《凉山印象》、《梦回金沙城》、《动漫川剧古诗词曲》等动漫故事片、说唱漫画、多媒体课件多种形式的作品。2013 年,多媒体课件《动漫川剧古诗词曲》入选“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 用动漫思维重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全新的讲故事方式,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探索全新的发展空间,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新媒体技术中重获新生,吸引更多年轻的目光。

(三)交互性游戏制作

游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游戏内容划分被分为角色扮演游戏、动作游戏、竞速游戏等23种,游戏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在人们娱乐选择中占有重要部分,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移动客服端等发展,游戏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文化形式之一,在塑造社会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非遗游戏的制作,我国目前还处于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从目前我们游戏市场是看,非遗元素也在逐渐被应用于游戏制作中,如针对一些民间传说故事,结合当地服装特色、民风习俗,设定成具体的人物角色、游戏故事情节或者任务关等,开发一些可交互性的各种游戏,使人们能够通过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及原始艺术的魅力。例如日本光荣公司以取材于我国《水浒传》、《三国演义》研发题材的游戏在全球大卖,取得巨大的成功,更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保护是科学和艺术交叉领域中产生的新课题,虽然国内关于非遗游戏研发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在游戏中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特别是非遗元素出现,是游戏市场的一大趋势。

结语:本文以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使用等多个方面结合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新媒体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探寻新媒体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的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鲍展斌,曹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对策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03):85-88.

[2]黄永林,谈国新. 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49-55.

[3]罗彦,蒋淑君.数字时代的文化基因重组——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与未来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09):55-57.

[4]薛世锐.新媒体视域下动漫产业发展注入“泛动画”理念的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

[5]薛世锐.浅析西北民间、民俗艺术文化在动画中的传播 [J].新闻研究导刊,2016.

作者简介:薛世锐,(1987-),女,山西晋中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影视与新媒体动画,网络与新媒体。曾亚军(1995-),女,四川遂宁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漫文化遗产文物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
文物失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