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

2017-09-14 09:27武美萍缪小进张超峰王全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机械工程

武美萍++缪小进++张超峰+王全龙

摘要:針对国内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强学术能力,弱实践应用”的现状,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区域优势,在对机械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进行了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平台、导师队伍、科研团队以及培养过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100-04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化,特别是“长三角”国际制造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专业综合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需求[1];而当前研究生培养中“重科学理论水平,轻工程实践能力”的问题突出[2]。针对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中“强学术能力,弱实践应用”的现状,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依托区域优势,提出“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构建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实践“三阶段、三主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而分支出来的一种研究生学位类型[3]。相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面向工程、面向社会需求的,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要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尤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对研究生的结构进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日益增大[4],一些相关政策也在逐步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倾斜。尽管如此,由于大多数院校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采用的依然是以往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那套培养模式[5],严重缺失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得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并没有实质区别,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失去了它原有的内涵。因此,必须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其更加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

为了迎合社会对“专业综合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国内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强学术能力,弱实践应用”的现状,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和实践,构建了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确立“以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理念

确立了“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应用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树立“大工程观”意识,明确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实施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培养理念和目标,注重3个转变:一是“以学术为导向”向“以工程为导向”的转变;二是“学校独立培养人才”向“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转变;三是“论文学术性”向“成果应用性”的转变,实践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

(二)实践“三阶段、三主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应强调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机械工程学院提出和实践了涵盖基础构建、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阶段的“三阶段、三主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1。

1.基础构建阶段,以校内导师引导下的学校课堂教育为主体。在该阶段主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综合素养。重点开设美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技术、职业道德与素养等基础课程。

2.工程应用阶段,以企业导师引导下的工程项目实践为主体。在该阶段主要培养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制定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重点开设机械工程前沿课程,密切联系企业和研究院所,直接参加工程实践,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分析及解决工程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3.创新实践阶段,以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主体。在该阶段主要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重点面向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工程创新设计、新技术研发等,开拓研究生的视野,培养研究生的积极实践意识,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搭建“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

“立足地区、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校企联动”,有效融合学校教学科研实力与企业工程优势,结合本校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集成优质资源,创建“三位一体”的校内校外实践创新基地,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兼备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见图2。

1.政产学研结合,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及合作,建立了多个工程中心、联合研发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可以依托工程研究中心及联合研发基地等开展,从而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国内与国外互促,打造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平台。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共同建立了Center for Advanced Systems Research and Education(先进系统研究与教育)工程中心。该工程中心一方面服务于人才联合培养,另一方面服务于科研合作,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多学科研究与教育平台。基于与田纳西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学院申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2016年创新研究生培养项目。endprint

3.依托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研究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泛调研学习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实践环节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办学特色,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按照“全面统筹、注重特色、凸显应用、物尽其用、提高效益,开放共享、鼓励交叉”的建设原则,依托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打造了多个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四)打造“科学研究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导师队伍

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的,加强师资结构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一支以“双导师”教学制度为基础的,兼具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职称学历层次合理的、老中青和谐互助合作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见图3。

1.建立灵活的“双导师”选聘制度,改善导师队伍结构。建立灵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选聘制度,广开渠道吸纳各领域人才。在大力引进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兼备,愿意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事业的优秀人才的同时,吸纳企业、研究院所的顶端人才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导师,弥补校内导师工程能力不足的现状,以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实践能力。

2.建立全面的“双导师”进修制度,提高导师队伍能力。通过企业博士后站、博士教授进企业等途径,鼓励校内导师到企业一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进修培养更新企业导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企业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促进校内外导师的合作互动,提升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3.建立完善的“双导师”管理制度,加强导师队伍管理。(1)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定期考核评价导师的工作状况并通过相应的反馈形式对其专业综合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比较分析。(2)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做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在做好物质激励的同时,学院更要关注教師对尊重、和谐、友情、成就和发展等内在的需求。(3)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合理匹配资源,设计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导师权益保障机制,形成一个以组织保障为基础、制度保障为关键、行政保障起协调作用、以诉讼途径为最终保障的高效的权益保障机制。

(五)建设“优秀人才汇聚、资源环境共享”的创新科研团队

建设科研团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要。科研团队由不同职称、学历、职业层次的人员组成,研究生可以从不同的导师或者同学那里接触到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利用更多的资源,进而拓宽知识领域,拓展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

1.建设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需要充分调用团队的各项软硬件资源,将团队成员紧密团结起来,构成一个和谐互信的整体,在集体合力推动下共同完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对团队成员个体的精神和品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导师之间构建和谐互动的沟通交流途径和机制。导师和研究生均作为团队的创新与科研主体,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通过共享资源、交流互动来完成系列的科研课题。

互动合作科研团队构建以科研项目为载体,成立若干师生协作互动型项目小组,成员包括导师、研究生及其他合作者。项目小组在团队总体目标指导下形成自己的小组目标,根据任务指标,科学合理地进行课题调查、研究、总结等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科研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2.制定以“科研项目为推手”的团队资源共享机制。以科研团队为依托的创新研究生培养需要稳定和谐的资源共享环境,为此,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以项目为推手,解决各导师实验室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问题,将经费、仪器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文献以及软件等集中共享,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推进和强化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成员实验技能提升体制,加强实验室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和共享,从而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环境保障。

(六)完善“行之有效、完整规范”的教育过程管理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规范的过程管理体系,制订相应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使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过程科学而规范,使导师在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操作上有章可循,以制度的力量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运行。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源质量的控制、管理信息的落实、教学科研成果的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监管和评估,具体如下:

1.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准入制度,稳步提高生源质量。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准入制度是提高生源质量的基础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标准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不应只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该更强调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复试的考核环节中增加实践类内容,包括学生本科阶段参加的创新创业情况、科研训练情况等,面试以实际应用能力为考核标准。通过优秀本科生夏令营活动、优秀生源调剂制度、创新人才特招制度以及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吸引优秀生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2.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了一个包含各部门管理信息的、系统的、规范的学位与研究生培养管理数据库,形成了完整的电子档案库。所有部门的信息系统相互联系,各部门的信息库采用相对独立的模块化结构,并负责自身信息数据管理及更新。

3.着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三个代表”为宗旨来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措施,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活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武装,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endprint

4.制定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成果评价标准。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不断更新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建立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从而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织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生学位论文的科技含量、创新内容、应用价值等进行实际考核,制订和完善专业工程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应用性、社会性、效益性的评价。(1)制定体现实践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制定充分体现实践的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将鉴定成果、获奖作品、竞赛获奖、实用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列入申请学位的成果范围,如果没有取得列入规定范围的研究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提交经专家认定的实践成果说明书申请学位。(2)制定规范的多元化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专业学位论文不能拘泥于学术型学位论文的标准,应体现实践的多元化。但是,专业学位论文也不是简单的实践总结,要反映出研究生教育层次和职业要求的特性,体现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创新性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应用成果

(一)研究生主动实践意识增强,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完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究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近五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2011年来成功申报29项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申请专利68项,发表论文463篇,其中SCI收录58篇、EI收录191篇。

(二)“三阶段、三主体”培养新模式在同类学科中产生较大影响

机械工程“三阶段、三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实施以来,得到了高校同行的认同。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以来,共有包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新疆石河子大学、常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20多所高校来本学科交流。受邀在全国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就本培养模式做大会专题介绍,在同类学科中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本学科“三阶段、三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也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院已经和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等院校签订“3+2”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合作培養协议。

(三)“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得到企业界的高度关注与认可。近年来,吸引知名企业家、社会力量资助本专业建设资金超过4500万元,全部用于创新实践基地、工程中心及实验室的建设。校企联合共建联合研发中心4家,在企业建设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0家,并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共建了工程实践中心,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创新实践与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社会美誉度逐年提升

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有36位来自211学校;2016年生源有2位来自985学校,56位来自211学校。2011年以来,学校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连续跟踪调查,机械工程专业学位毕业生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指标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3年来每年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主动上门招聘专业学位硕士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之比达6∶1。

参考文献:

[1]肖模昕,于立君,田凯.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6,(4):24-25.

[2]严军,王良桂,陈继阳.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6,34(1):21-24.

[3]顾越桦,叶秉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6,(2):104-106.

[4]朱静娜.论我国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J].教育理论研究,2015,(36):114-115.

[5]张立侠,徐召丹,周伟,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337-339.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