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阳+陈登登+张斌+施维猛
长乐下沙度假村曾被誉为“东方夏威夷”、“南国北戴河”。其风光得天独厚,大海、沙滩、岛礁、山峰、海滨森林诸种景观比邻呼应,融雄浑壮阔、秀美神奇于一体。
当年记忆:红男绿女熙熙攘攘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下沙是辉煌的。当时,福州人只要提到福州的海滩,几乎都会想到下沙。
作为海滨度假村,下沙风光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大海、沙滩、岛礁、山峰、海滨森林诸种景观比邻呼应,融雄浑壮阔、秀美神奇于一体。长8公里、宽400米的宽阔海滩,沙细坡缓,无论涨潮落潮下海游泳均无没顶之虑,可容纳20万人同时游泳踏浪。
下沙地理位置优势突出,距长乐市中心20公里,距福州47公里,是距省城最近的海滨旅游度假区,从长乐市区乘车南行不及半小时即可抵达。在海滩上远眺,北有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南面临海矗立着牛角山,双帆、东洛、西洛、东银等岛礁如同一串珍珠,环绕着海滨浴场。
1979年,长乐政府决定开发下沙海滩为福建省海滨娱乐中心。1986年5月,海滨度假村开始兴建,投资1.5亿元,48个单体项目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规划建成1400米长的海滨街道、1200米长的海沙路和1000米长的海堤路,度假村内林立商店、酒家、旅馆、歌舞厅等各种休闲娱乐场所。
我国著名建筑设计专家、南京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设计的海螺塔、海蚌厅,坐落在海滨浴场北面与海堤相连的风母礁上。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一组此类仿生建筑艺术品,海螺塔、海蚌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长乐下沙海滨度假村的重要标志。
下沙度假村对游客开放后,外界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红男绿女熙熙攘攘,许多人踏着帆板跃向大海做冲浪运动,或是驾驶摩托艇在海上驰骋,更多的人则是徒手下水戏耍或游泳。潮落以后,沙滩裸露,也有人骑着租来的马,欣赏眼前的美景。夜幕低垂,人们漫步海滩,静听海上潮声。回首岸上,月色朦胧,篝火明灭。不远处的歌厅,飘来优美的旋律,酒家里的人们正在品尝长乐的海蚌、石斑鱼、鱿鱼等海鲜。”
盛极而衰:游人寥寥乏善可陈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度假村产品模式日渐落伍,各种弊端逐渐显露,下沙度假村开始走向没落。如今的下沙度假村已风光不再,破败得令人不忍直视。海堤旁,稀稀拉拉摆着几个卖麻辣烫和小吃的摊子。海堤路两旁的铁栏杆已经严重锈蚀,旁边墙上刷着鲜红硕大的字:“礁石200米内已溺死多人,严禁游玩!”
度假村入口处,海蚌状岗亭成了废墟,屋顶崩塌,窗棂腐烂。度假村里的建筑更是破旧不堪:外墙斑驳,露出里面的砖头,许多窗户没了玻璃。马棚不远处,一堵几十米长的墙,中段已坍塌,两头处于半倒状态,上面写着“危墙”。下沙的标志性建筑——海螺塔和海蚌厅同样破败不堪。
昔日的“东方夏威夷”,为何被游人冷落,变得如此不堪?
长乐当地媒体曾总结下沙没落的原因:“下沙走过了不少的弯路,‘先发展后规划的模式,造成了发展上的先天营养不足,给下沙后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隨着度假区产品的日益老化,度假区旅游项目单一,配套不齐,档次低,建设格局重复分散等弱点逐渐显露出来,而一部分当地人无知的逐利行为更让下沙‘声名在外,臭名远扬,致使下沙一度被‘冷落。”
许多长乐人认为下沙被冷落的主要原因是:刚开放时,下沙宰客现象严重,而且没人管,渐渐的游客就少了。据说,1987年前后,下沙人流量大,度假村里的各路经营者、管理人员对游客大“下狠手”,例如一根油条卖2元钱(当时2元钱可买两斤猪肉)。游客怨声载道,只能自带食物,没过几年,人流量就小了。
除了宰客,下沙海滩的卫生也每况愈下。昔日美景早已不再,几千米长的白色沙滩如今已是一条垃圾带。此外,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混乱,同样导致了下沙旅游的没落。
得天独厚的“东方夏威夷”仅繁荣了几年后就一蹶不振,这值得深思。
期待新生:转型滨海旅游综合区
自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福州国家级新区以来,长乐市作为福州新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16年8月,福州长乐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披露,长乐市与北京世贸中天集团顺利签订项目意向书,项目计划投资1亿美元,规划用地约1000亩,拟在江田镇下沙村打造以滨海旅游为核心,集休闲、娱乐、会议、运动品质等功能为一体的滨海旅游综合区。
未来的长乐将向“文化休闲、城市度假”升级。下沙海滨度假村瞄准“享受慵懒的生活节奏就是最自然的‘海滨度假方式,慢一点有时候反而走得更远”的定位,打造福州未来旅游文化综合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