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脉》:全新视角下的南水北调

2017-09-14 11:42杨秋意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南水北调移民文明

杨秋意

2017年春夏之交,文学评论家何弘与诗人吴元成两人合著的《命脉》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再次引起社会上对南水北调这一伟大工程的关注,笔者跟随作者从南水北调与人类水文明的角度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审视的同时,也从作者大视野下看待人类与自然生存的关系,在多维度的解析与辩证的思考里看清事物发展规律。

由大工程看大国之崛起。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从丹江口水库缓缓流入北京。我国为解决北方用水而设计的三纵四横水网成功通水两条,东、中线一期工程可研阶段总投资合计为2546亿元,中线工程自1958年开建,1959年开始支边性移民,56年间共动迁安置移民88万人之多。这个解决中国北方用水的伟大的世纪工程,因投资大、动迁移民多,一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有赞扬的,有质疑的,也有许多著作来阐述的。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写出新意来?

何弘与吴元成很是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利用三年的时间,不分节假日,南下荆襄,北上燕赵,走访200多人,由第一次移民和第二次移民的服从大局牺牲小我的凄惨经历到第三次移民时国家以人为本的和谐移民,作者怀着深深的悲悯情怀,深情地关注着服务国家建设的小人物的命运转折。何弘翻阅世界上许多水利书籍,研究水与人类的关系,使自己对世界各地的水利如数家珍,了然于胸。吴元成甚至动用了家属一起出外采风,跑坏了自家车子的四个轮胎,用坏了一个相机,收集资料使家里快成了移民资料博物馆,几乎每个深夜都在伏案劳作。在深入了解移民工作后,他们为工程建设者、移民、移民干部的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移民都吃了很多苦,从他们身上折射出当时国家经济的艰难;第三代移民幸福地搬进省内各地的移民村,各级政府投入很大的精力与财力。在这几代移民身上,我们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看到一个大国从个人利益服务国家利益到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变化,看到一个大国崛起后的强大与自信。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从技术层面上,工程建设者克服一个个难题,突破了许多技术难关,解决了千百年来先人们无法改变的方城垭口渡水难题,解决了膨胀土渠道施工难题,以及世界第一渡槽、亚洲第一顶、穿黄工程造就了国内盾构技术的大突破……在谈起工程建设时,作者说这和1958年10万人建渠首时的震撼场面相比,少了人力多了机械作业,不只是提高工作效率,更是从技术层面的巨大飞跃,也从一个个工程的突破上,看到国家科研力量的强大。从舍小家成大家的牺牲爱国精神、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精神、吃苦耐劳的拼搏实干精神及多方协同合作的协作精神上,我们通过这一伟大工程的建成,看到中国的强大,看到中国人的自信。

大视角看水与人的关系。“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站在人类生存的高度去看待南水北调工程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这本多达40万字的著作里,何弘与吴元成倾心合作,既从理论的视角对水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又从大量的实地采访中原生态地回放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为改变北方缺水而做出的努力与奉献。所以,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信息量大,文化内涵高,同时人文关怀与生态政治相辅相成,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起点,审视中国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作者从水是生命之源谈起,让我们认识生命,认识人类,从认识水开始,认识人与水的关系。从地球的出现,到人类的出现,再到人类为了生存而开始使用水,人类文明开始向前发展,在每个文明的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水。人类利用水源、水流以服务于生活、生产,进入农耕时代,从而有了国家政权,有了世界上四大文明的出现。在讲述这些时,作者不忘把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写进去,从作者小时候印象里中国村子是以水井为中心的,一眼井维持一个村子的生活用水,到成为外出游子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在娓娓道来的讲述里,作者循序渐进,时而回忆,时而思辨,时而引经据典,使读者伴随着对水的探寻中去理解水对人类的深远意义。

思辨水与农业的关系。没有水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四大文明中的苏美尔文明依靠远程调水发展起了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而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自然的泛滥来对土地进行浇灌,随着人口基本都聚集在狭长的尼罗河谷地,埃及法老对全国水利灌溉系统的控制成为其控制国家经济最重要的方式。在这里何弘讲了国外几大文明的发展史后,回到中国来,从良渚文化遗址水利工程的发展说起,证明在大禹之前的1000年,中国人确实已经建设了水坝类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说鲧之前中国人堵水已有千年,以此推翻了人们对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自然发展规律的质疑。

在这个思辨过程中,何弘认为鲧与禹治水的传说,代表了中国两种重要的文化观念:一种是儒家的,以约束的方法获得秩序,面对自然如此,面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也是如此;一种是道家的,顺应自然,服从自然的规律建立秩序,由自然及人的内心和社会,均以自然而然为最高法则。及至今天对于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争论,由楚国的崛起,秦国的一统六国,再到隋朝时的大修南北大运河,以此统一全国。何弘阐述水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古时的征战中,水路也就是运河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而运河的开挖运输推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如郑国渠的修建本是韩国为“疲秦”而出的计策,却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农业状况,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治水、用水,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是国之命脉。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长期的干旱灾情和城市人口、工业用水增加,使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层塌陷。接着作者又用数字与实例讲述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用水已远远超出了当地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南水北调成为解决眼前的关键之举。

通过多维度看人类发展。从1958年开始,中国开始大兴水利建设,以战天斗地精神来改变日益增长的人口口粮之需、用水之需。在读这本书时,笔者脑子里会时不时地蹦出花园口事件,蹦出郑和下西洋。水,是战争时的利器,也是和平年代的交通工具,既可以杀敌,也可以从远方运来优良的种子,改变我们的农业种植结构,于是,我们单一的主粮里因为增加了红薯,使我们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而为了养活更多的人,我们不断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基础设施,高标准粮田里不断传来高产的数字,作为国人大粮仓的河南,为粮食的高产每年在抗旱时,各级政府官员寝食难安,日夜奔赴在抗旱第一线;在追求粮食高产的背景下,转基因食品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最根本。何弘毫不回避地从调水工程谈到当前农业领域里的转基因,他认为我们应该理性地多维度地看待时代发展下的科学技术,多种声音的辩驳会让人们更清醒。

中国农业发展至今,已从传统农业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为生态农业,由原来的追求高产到品质的提升,这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儒道之争不太一样,在现代农业的生态追求中,利用纳米生物工程,改良盐碱板结的土壤,用生物农药与化肥改變种植模式,在节水灌溉下,生态农业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以适应今天人们的健康需求。

报告文学历来是对时代的讴歌,在《命脉》个人体验式的讲述与思辨里,文体的自由转化,使其给读者带来更高的阅读体验与认知,而其大视角下的讲述与深邃的思想内涵,注定了该书的高度非同一般。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水北调移民文明
南水北调:曾有三个问题争执不下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用好南水北调征地移民资金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文明歌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南水北调难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