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平+陈泓君
摘要:在《老子》这一本书里面,老子通过对每个朝代“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作出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从而提出“无为”这一思想。在老子的文章中,多处用“赤子”作比喻,希望人有“赤子之心”,无欲无求、无害人之心、天真质朴而自然。而孟子的性善论也提到了“四心”说,他在老子“赤心”说的基础之上,在自己的性善论里提出了人有“四心”,主张拥有善良`、纯朴之心,与老子的“赤子”学说所主张的自然、和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对两位思想家的“赤子之心”提出的背景作出分析,阐述老子“赤心”说和孟子“四心”说的内容,论证老子“赤心”说对孟子“四心”说的影响。
关键词:老子;赤心说;孟子;四心说;影响
一、老子“赤心”学说的提出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目睹了统治者的凶恶和残暴,以及周天子的失势,诸侯的无礼,大国的征战,这些使得老子对现实的种种问题做出了反思,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存在的荒唐和虚无。他既看不惯执政者的那一套假仁假义的做法,也不愿意卷入复杂的现实生活之中,他放弃了做官,远离人群,遁隐山林,走上了避世的道路。将其反思的思想撰写为《老子》一书,企图用“无为而治”之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在《老子》这一本书里面,“老子通过对每个朝代‘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作出了一定的思考和总结,从而提出‘无为这一思想,他从哲学的维度概括出之所以会‘礼乐崩坏的必然结果,并提出具有规律性内涵的‘道”。老子将“道”的思想概括为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源,以及一切事物运行的总规律,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老子主张要有赤子之心,婴孩之心。回复到婴孩那样的状态,因为老子认为婴儿不懂得伪饰,一切随性而为,天机使然,最接近于“道”,他主张应向婴儿学习,做一个纯真自然的人。
二、孟子“四心”说主要思想判释
“性善论”是孟子所有理论的基础,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要想弄清他的思想体系,当然首先要读懂他的性善论,而“四心”又是他的性善论的基础,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人的本性的四端。
在“四心”中,“恻隐之心”是根本,在“四德”中,“仁”是根本。孟子认为,没有“四心”“四德”就不能算作人,即“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说不能拥有一颗同情心,就不能算作人;同样,不能拥有一颗羞耻之心,那也不能算作人,没有一颗礼让之心,不能算作人,没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也不能算作人。“四心”并不就是“四德”;反之,如果不加以培养和发展,以致于使仁心丧失,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不肖的小人。由此可见,人性原来是善的,如果得不到发展,善性就会丧失。孟子的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老子的观点相似,甚至可以说他的这种“善”的思想或多或少受到老子的“赤心”学说思想的影响。
三、老子“赤心”说对孟子“四心”说的影响
在孟子的“性善论”中,他以本心论性善,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这“四心”是人的本性的四端,是“仁、义、礼、智”这四德的开端”。“四心”是人所固有的一种本性,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良知,正因为如此,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同情心和怜悯之心。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他们没有发挥好原本就有的善心,要是每个人都自觉发展自己的“四端”,自己的善心,那么,就可以成就道德,完成善性了。他认为,要保养良好的善性,既需要良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抵御外在物欲的诱惑。而老子也曾经说过,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人之所以会丧失自我,是因为人的活动太多,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受物欲的诱惑。老子早就指出,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己的本性,人性最纯厚的时候,是在婴孩时期,这时人的本真还没有被外物所影响,是自然的,善良的,所以老子主张向婴儿学习,做一个纯真、善良的人,守住自己的本真,保持婴孩的天性。孟子在他的性善论中所提到的“恻隐之心”,表达了人性本善的思想,這是人最初的品质,这与老子的“赤子之心”思想一致。
在孟子看来,真正有德行的人,是那些没有失去婴儿的天真纯朴之心的人,人一开始就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对如何做人有自己的看法。孟子认为人不分高低贵贱,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孟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实质是受其性善理论的影响。他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些正是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体现,也是人类道德的基础。在天性和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由于人人都具备善良的天性和品质,假如每个人自觉发展自己的“四端”,也就是善性和道德,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够做到像尧舜那样被人们尊敬和爱戴的圣贤的人。孟子之所以称道尧舜,是因为尧看重的是无名,舜看重无为,他们是与道家思想很接近的人物。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很注重人的本性与潜能、鼓励人人向善的人,而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有着天真纯朴、善良的特点,在这里,老子认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有着赤子的特征,有着深厚的内在修养,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诱惑,也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拖累,他们返璞归真,从不做作,而是彻底回复到婴儿的那种天真纯真的状态。老子主张人们德性圆满,像赤子那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老子着眼于让民众无知无欲,孟子着眼于激发统治者的“爱人”之心,两者有一些不同,但是,可以看出孟子的“赤子之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老子“赤心”学说的影响。
虽然,由于孟子积极入世之心态,以及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心,使其思想从道家转向儒家,将儒家之哲学思想发扬光大,成为儒家思想的一座高峰。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子思想对孟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参考文献:
[1]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杨泽波 .孟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段渝.话说孟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4]王蒙.老子的帮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杨正平,男,(1992-),四川广元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陈泓君,女,(1988-),四川阆中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助教,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