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琴
内容摘要: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而获得提高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获取 能力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論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教师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而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3.1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的能力
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及鉴别,对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2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
计算机给阅读带来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式阅读方式的出现,网上连通就能实现文本节点的跳跃,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学生驾驭了超文本的写作,也就完成了“换笔”‘(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形成网上获取知识、加工、反馈、整合的能力,具备了现代人应有的素质之一。
3.3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使用网络语言交流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3.3.1活用“计算机”语言
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三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有声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
3.3.2形成个性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特征源于独立的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有自己的主见与认识理解,有自己的观点。要勇于向常规发出挑战,标新立异,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善于并敢于怀疑权威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选用独创的词语等。
4.培养学生语文中的创新能力学生是创新的主体
创新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创新才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课堂
教学的全过程,不单只是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的局部过程,也不只是认知参与和逻辑思维参与,情感意志因素和非逻辑因素也应该参与,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孜孜以求的心态。
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与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得遵循适切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
参考文献
[1]陈丽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和谐发展.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8).
[2]乔润文.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西部大开发,2010(9).
[3]纪延伟.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