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阳+王苏喜
[摘 要]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以新常态为背景,根本目的在于调节供求关系矛盾,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我国的经济体量现在位于世界第二,由依靠要素投入和制度改善等措施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已显乏力,科技贡献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越发重要,科技创新单纯地依赖国外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推进自主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不竭动力。以“创新理念”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理念成果,以“创新理念”引导供给侧改革,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位置,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释放新的需求空间,创造新的供给领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创新理念;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4.012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方案,随后,李克强总理也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改革”很快成为一个热点的问题,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中国为什么要推行供给侧改革?
1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及内涵
长期以来,中国注重从需求侧入手拉动经济发展,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经济危机的影响依然还未消除,中国经济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刺激需求侧的效果已经不再明显,需要从供给侧一端入手。供给需求不平衡,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把握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体现,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供给侧。一方面在于在供给领域和生产领域没有提供给人民真正的需要,而是生产了很多人民暂时不需要的产品,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例如钢铁、水泥行业面临着全面产能过剩的问题,现在钢铁行业的主要收入方式是依赖出口,自己的市场消化不了,让全世界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在于低端的商品生产阻碍着人民需求的发展,人民的很多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例如,人们在采购商品的过程中,大量买进国外奶粉、高端化妆品,采购日本的马桶盖,使得资金大量外流。这两方面问题更突出了供给领域没有满足人民的需求,同时还存在很多的空缺,这也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我国在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
所谓“供给侧改革”,从简单的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从供给端入手,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使供给决定需求。这种观点并不是当代经济理论发展的产物,这种说法在萨伊定律中就有明确的表示,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在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原理获得全球普遍运用的环境下,萨伊定律已在时代的发展中落下了帷幕。经济发展的今天,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否是萨伊定律符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是否定的。根据萨伊定律的表述: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经济市场中,由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不会因需求不足而使生产出现过剩或导致危机爆发。反观中国市场经济状况,虽是市场经济但不是完全自由的经济市场,不能成为萨伊定律实施的前提条件,这使得利用萨伊定律来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想法的不攻而破。中国经济发展目前所面临基本的矛盾,是供给和需求两侧呈现严重不平衡,使得供给侧改革重点发力点在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方面,必须从供给端改革,构建发展新的体制,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经济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推动经济发展。
2 “创新理念”对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无疑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同科技人员交谈时强调,以创新理念居首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依靠创新的力量,不断增加创新含量,把我国产业水平提升到中高端水平。
2.1 “创新理念”的内涵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创新理论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被扩展和丰富,创新已不仅仅作为一种生产函数的概念所存在,人类所有的创造性行为都可以表达创新。创新理论对中国早期的影响并不深刻,直到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作为国策被提出,才引发了对创新的研究热潮。创新理念的产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创新的深入把握,创新理念是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2.2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
第一,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创新驱动的发展,在创新创造基础上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其核心亦是创新。”创新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的关键,位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部位。
第二,供给侧的主要方面在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方面,创新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发展、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供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稀缺性决定其价格的商品在全部商品总额中的比重, 不再像李嘉图所讲的那样, 只占极少数, 而是占越来越大比例”。知识产品和新产品的稀缺性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竞争中,创新产品市场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基本上被发达國家所获得,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我们必须推进创新,发展创新商品,进军创新商品市场。endprint
第四,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以新常态为背景,其目标是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进步型产业,以提高经济社会的技术水平或全要素生产效率,创新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3 以“创新理念”推动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发展理念是否合乎发展规律和发展目的是检验理念科学性的办法,创新理念符合并揭示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模式更为世界所注目。以创新理念引领供给侧改革,坚持创新发展,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发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释放潜在消费能力,开阔新生产供给领域,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1 推进理论创新,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恩格斯曾指出: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是否顺利发展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理论能否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态度,使中国的发展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满足中国人民的需要,推进理论创新,以科学理论指导供给侧改革,保证供给侧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理论,丰富理论和发展理论。“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新的理论创新,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
3.2 推进制度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基本保证
制度创新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来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行政体制改革是其他各方面改革展开的基础,通过建立有法律效力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来确定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边界,消除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为市场伸展打开足够的空间。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将激发经济与社会活力作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扩大简政放权的范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对市场微观事务的管理,使市场机制自行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同时使政府在宏观上引导方向,最大限度避免市场调节所具有有的某些自发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事后性等特点;减少行政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实行规范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直接面向基層,对于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权力,交予地方和基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同时,必须正确地使用政府职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以及有效的政府治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功能和长处。
其次,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现在的税收结构中,间接税比重偏高,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和劳务征收,主要是向生产经营环节征税,直接税所占的比重偏低,同时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产品制造业影响很大,更不利于创业和增加就业。应当规范政府性收入来源,适当控制政府性收入规模,为中小微企业、科技进步型企业减轻负担;对知识密集型、技术进步型、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增加财政扶持力度。
最后,“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优化,而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优化则立足于资本供给的改善”。创新金融制度,有效地提高国内资本的配置效率,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直接融资领域,可通过发展股权众筹、股权与产权交易市场等,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合理满足企业在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下的融资需求。在间接融资领域,可降低单牌照银行业公司和有限持牌银行的准入门槛,正确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间接融资渠道,增强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低贷款利率,进一步缩小融资成本。
3.3 推进科技创新,激发供给侧改革的动力
新常态下,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方式已经乏力,自主研发将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模式。自主研发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 国家创新力是衡量国家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国家创新力并不是个体创新力的相加, 而是对科技创新的国家集成能力。推进科技创新,能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一, 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都是历史唯物论的立场,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所证实。科技创新可以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第二,把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上来,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才能突破生产要素、资源瓶颈以及人员结构等限制,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三,科技创新在于提高生产产品中的知识含量,促使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产品迭代的能力,从而使产品适应消费者生活方式。
第四,推进科技创新有利于刺激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在未来发展的社会中能否掌握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促进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能够改善企业的短期利益行为,消除部分企业垄断地位,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3.4 推进文化创新,开辟供给侧改革新境界
文化创新不仅关乎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文化创新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还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和规律,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文化创新是对传统的、常规的、套路的突破,是对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扬弃。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好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精神文明的提高。这使得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对我们自身,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新和发展企业文化,使员工融入企业,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杜绝低俗生产,减少低端生产;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倡合理消费,理性消费;提倡绿色文化,和谐发展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为供给侧改革开辟新的境界。
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更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之举。习近平同志强调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我们在落实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以创新理念为指导,为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明确道路,把创新摆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挥,确保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681.
[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胡锦涛.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光明日报,2010-07-24.
[4]陈庆修.从“五大发展理念”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经济参考报,2016-02-19.
[5]龚刚.论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J].南开学报,2016(2):13-20.
[6]任理轩.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N].人民日报,2015-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