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荧+孙婴婴+张宏凯
摘 要: 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对于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衡量项目的成功度,实现土地整治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下峪口地区高岸及滩地持续坍塌,土地利用粗放、盐碱化严重,危及到了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土地整治,部分河道成为滩涂,并开发成为耕地,有利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韩城市下峪口地区土地整治项目实际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权重法,选取下峪口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的指标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项目实施前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对下峪口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生态建设都发挥了良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对当地农民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03001
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是土地综合整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准确地评价土地综合整治取得的效益可以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及成功与否,从而促进土地综合整治的良性发展[1]。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看,学者们主要围绕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评价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应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熵权法、格序结构法、模糊模型识别方法、物元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统计预测等方法评价土地整治项目效益情况[2?6]。纵然前人的研究为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提供了方法的借鉴,但是土地整治项目受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对具有典型地形地貌的地区开展土地整治,并对其效益做出客观的评估,有利于明确今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重点,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提供借鉴[7]。
本文结合韩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实际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的指标并构建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权重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对项目区村民及了解项目区整治状况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建立了土地整治实施前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即对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全面评价。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韩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东靠黄河河道,地理位置介于E11030'34''~11033'36'',N3531'02''~3534'01'',距离县城10km,包括薛村、昝村、番庄村、谢村、三林村、林皋村等6个村。项目建设规模806.74hm2,新增耕地602.85hm2,新增耕地率74.73%,建设内容包括土体重构工程和配套工程,其中,配套工程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和其他工程。韩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于2015年4月1日开工,至2016年7月5日完成了项目区内所涉及的所有单项、单位工程,并已投入使用。
1.2 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调研地点覆盖项目区涉及到的8个村庄(韩城市下峪口龙门镇林皋村、三林村、谢村、北潘庄村,昝村镇南潘庄村、昝村、薛村、化石村),调研对象主要是当地村民及了解项目区土地整治状况的人员,采用主观评价的测量方法,根据被调查者自己对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的了解,对指标进行评价。
2 研究方法
2.1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与调研结果统计
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土地整治项目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关系到评价结果可信度的关键因素[10]。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整治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区域性、动态性的基本原则[11]。结合韩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实际特点,形成以下效益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准则层的3个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指标层的16个指标,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1.1 经济效益指标及其解释
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率=整治后耕地面积/ 项目区总面积×100%;
灌溉率:灌溉率=可保证灌溉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农作物总产值:农作物总产值的计算方法是:首先用主产品产量乘以主产品价格,算出主产品的产值,并按照主、副产品产量的比例,确定出副产品的产量,用副产品的产量乘副产品的价格,得出副产品产值。然后将主、副产品产值相加,得出该种作物的总产值[12];
农户人均劳动生产率:从事农业劳动者生产农产品的劳动效率。农户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农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农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农户人均纯收入:指的是农户当年从农业生产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再除以当年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总人数得到的均值;
静态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收益率=项目年新增净产值/项目总投资×100%。
2.1.2 社会效益指标及其解释
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新增耕地面积/(项目区耕地总面积/项目区总人口);
机耕面积率:机耕面积率=项目区机耕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程度;
土地景观设计度:通过土地利用總体规划实施, 景观格局进一步协调,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及景观格局方法,对土地及其附属物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程度[13];
社区居民满意度:社区居民对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endprint
2.1.3 生态效益指标及其解释
防护林密度率:防护林密度率=项目区防护林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率=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绿色植物覆盖率:绿色植物覆盖率=项目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总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0.35×林地面积+0.28×水域面积+0.21×牧草地面积+0.11×耕地面积+0.04×建设用地面积+0.01×其他土地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
防灾减灾能力:防止灾害的发生,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并包括灾前的准备、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的能力。
根据对当地村民及了解项目区土地整治状况的人员对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各项指标的主观评价调查,对指标进行评价,包括 5 个评价等级 (5=优秀,4=良好,3=中等,2=较差,1=很差)。本次调研发放问卷共240份,有效问卷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92%。得到相关数据做如下汇总,具体结果见表2。
2.2 确定指标权重
在对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中,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土地工程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再用 MATLAB 7.0 软件处理,得出最大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处理后得到指标权重值,并对结果做一致性检验[14]。当多个专家分别给定判断矩阵,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后,运用几何平均法将专家意见综合平均,再进行修正,即可得到最终的指标评价判断矩阵[15]。通过分析,得到下峪口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见表3。
2.3 确定评价矩阵
采用隶属度统计法计算指标的评测值,统计各评价结果归属于各评价等级 (K=5,4,3,2,1)的频数m,构造土地整治前二級指标的模糊矩阵(F1、F2、F3)与土地整治后二级指标的模糊矩阵(F1、F2、F3)。
2.4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应用模糊变换的合成运算,得到论域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进行一级模糊评价,由 (i=1,2,3)得[16]:
2.5 量化评价结果
把评语集量化,优秀量化为 100 分,依次类推,,把量化值用列向量表示,量化结果Z=B·Y,最终评价结果量化值Z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17]。经计算,土地整治前后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和表5。评价分值越高,代表项目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建设越完善,越有利于项目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生态建设。
经计算得到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的评价分值,土地整治前分别为29.81、29.31、28.44、29.25,土地整治后分别为85.04、83.46、82.62、83.85,见图1。土地整治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都较差,经过土地整治后,分值均提升到80分以上,由此可得,土地整治使得项目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综合效益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开发利用滩涂地,新增耕地673.54hm2,新增耕地率达95.35%,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扩大了环境容量,增加了大量优质高产基本农田,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项目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得灌溉率大大提高,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
项目实施后,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将给他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农作物总产值增加额将达到4334.25万,年净增产值共计2792.68万元,稳产稳收将成为现实,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对该项目区的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保证了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2 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工程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得新增耕地供养人数增加,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通过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地表径流环境和水环境,从而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环境。配套水利设施增强了防洪、排涝、抗旱的能力,雨水充足时可以排涝、蓄水,天气干旱时可以顺利灌溉,通过一系列沟渠配套的水利措施,大大增强了下峪口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和农田自身的蓄水能力。项目区内布设主干路(上坝路)、观光路、田间路和生产路,路面均采用混凝土硬化。项目区现已具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条件,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基于水土保持与设计美学的考虑,项目区内采用密植杨树来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项目区景观设计,植被破坏得到恢复,通过坝顶植树和坝坡植草,美化了周围环境,改善了景观环境。整治后的黄河下峪口地区充分体现了乡村的独特风情,道路布设直曲相间,不断转换视觉效果,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3.3 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自有林带与黄河两岸栽植的速生杨树涵养了水分,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生态环境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
项目成功结合黄河滩地水利条件,将荒废滩涂地变为高标准水田地,节约了大量的工程成本,避免了在生态脆弱区取土损毁植被,保护了生态环境。建成的湿地农业区,物种数量有所增加,生态效益明显。
通过对项目区进行土体重构,优化了土壤理化性状,改善了土地内在质量,提高了项目区土壤蓄水能力,增加了土壤肥力,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了水土流失,抑制了土壤沙化。
4 结论与建议
由下峪口地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效益评价可看出,工程实施后减缓了高岸、滩地的坍塌,增强了抗御洪水的能力,进一步保障了黄河防洪安全,也保障了韩城市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对当地农民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生态建设都发挥了良性作用。endprint
项目建成后可依靠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更多地利用植物吸收太阳能的优势和自然界能量、物质转化的客观规律,在原来的有机联系中插入更多的中间环节,以提供多种产品,增加效益,为当地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高效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李灿, 张池, 孙传谆,等. 全域土地整治的“反规划”思路探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8):72-76.
[2] 刘姝驿,杨庆媛, 何春燕,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重庆市3个区县26个村农村土地整治的实证[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6):54-60.
[3] 赵跃中, 严宝文. 最优组合赋权法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以山西省闻喜县裴社乡为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3):385-388.
[4] 赵微. 基于格序结构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2):338-343.
[5]刘海楠, 王德起, 周霞. 土地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改进的存量-流量模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2):23-28.
[6] 田劲松, 过家春, 刘琳,等. 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5):107-112.
[7] 刘姝驿, 杨庆媛, 何春燕,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重庆市3个区县26个村农村土地整治的实证[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6):54-60.
[8] 端木礼明, 符建铭, 李永强. 新形势下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的河道整治方案[J]. 人民黄河, 2016, 38(10):56-59.
[9] 胡春宏, 张治昊.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过程中洪水水位变化研究[J]. 水利学报, 2012, 43(8):883-890.
[10] 张勋胜, 朱宇峰, 孟庆香. 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11):2717-2720.
[11] 覃事娅, 尹惠斌. 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实证研究[J]. 河北農业科学, 2007, 11(2):93-96.
[12] 齐凌志. 农作物产值的公式计算法[J]. 市场研究, 1994(3):33-33.
[13] 刘燕.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14] 王炜, 杨晓东, 曾辉,等. 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10):70-73.
[15] 李玲娟, 豆坤. 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 19(10):131-133.
[16] 何如海, 聂雷, 何方. 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项目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8(4):232-237.
[17] 张铁男, 李晶蕾. 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文版), 2002, 23(3):132-135.
作者简介:王荧(199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