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飞
摘 要:颜体作为四大楷书之一,以其雄强饱满的笔画、方正茂密的结体、庄严雄浑的气势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故而颜体也常常作为初学者的启蒙教材,本文主要从笔画技法、用笔和字外之功三个方面来阐述颜体学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颜体 自书告身帖 技法 用笔
现今许多初学者从颜入手然方法不甚妥当,如此下去恐误入歧途,故在这里谈谈对颜体书法学习的几点看法。
一、 笔画技法
近些年见到不少书法入门或楷书教程中以颜体楷书为例讲解技法,见了其中方法,甚感实为不妥,这类教材大多都把书法弄的很是复杂。吾虽学书法时日不长,但当看到这些所谓入门教程的时候,着实为难,不知如何下手。此等教材不知吓退了多少初学者,误导了多少爱好者,书法没有那么玄,笔画书写没有那么多步骤,大道至简,一切都是自然的。
1.横画
看到教材上所谓点画分类这么繁多,着实吓得不轻,只想问一句,横画有这么多叫法,颜真卿知道吗?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横的叫法和书写方法:“左尖横”,左边尖的横叫左尖横(图1),写的时候要露锋,起笔落笔出尖、向右行笔、逐渐加粗、行至末尾、提笔转锋往右下顿笔、向左收锋完成。作为一个书法专业的书法学习者写完这一串都懵了。再来看看“右尖横” (图2),右边尖的横叫右尖横,先顿笔往右行笔、边行边提、行至末尾出锋,这样才算完成。其实这些笔画应该如何写呢?如右尖横、左尖横,应该是在自然书写的情况下连接下一笔时把笔提起来继续书写形成的自然形态,如颜《勤礼碑》“蒙”( 图3)字草字头的左尖横右尖横,书者想要连贯快速书写,但“草字头”横又是两笔,得分开写,所以书者在书写的时候出现断笔衔接,就形成了右边尖的横和左边尖的横。中国古代书写习惯是从上往下写,前一个字结束时,毛笔这时在右下角而下一个字的起笔在左下角,这时不仅形成了欲右先左的“藏锋”起笔了吗,露锋起笔很容易理解,这里不再赘述。
再说行笔,只要把笔杆立起来,毛笔就形成了一个自上往下的“毛锥”,这时候再行笔,不可能不是中锋了。最后说说收笔,所谓收笔就是笔的结束,为了节约时间,保证连贯性,在这个笔画行至末尾的时候,不自觉地便奔向下一个笔画,这其实就形成了收笔。颜体字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横画末笔有大的“顿笔”。我不同意这种说法,这所谓的“顿笔”是作者提笔去写下一笔形成的。 “下”(图4)字的横,因为下一笔是竖,所以要把笔转到左上侧去继续书写。因为毛笔的柔转特性,故形成了反方向的力,从而形成了“顿笔”一样形态。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我们在沙堆上行走,脚印上形成反方向的凹陷(图5)。说了一大堆,如果读者被绕晕了,那么就记住一句话:“一切笔画的形态都是自然书写的结果”。
2.竖画
这里举两个例子,“悬针竖”、“垂露竖”( 图6、7)。现流行教材对悬针竖描述大意如下,逆锋向上起笔、折笔向右下、笔锋铺中、中锋行笔、最后边行边提出锋收笔。对垂露竖写法,如此描述:逆锋起笔、折笔向右下、笔锋铺中、中锋行笔、提笔左宕、转笔作顿、回锋收笔。上下两端或方或圆,大体呈平行之状。所谓悬针就是此竖下再没有其他笔画,要把笔提起来去写下一个字,自然形成尖状,所谓垂露是因为竖下还有其他笔画要写,转而去找下一笔,连带产生的“垂露”,起笔产生的藏锋上文已讲,不再赘述。
3.点画
流行教材如此描述点:腹平背圆侧向而生的点叫侧点,又叫圆点,也叫右点(图8)。写法是露锋或逆锋起笔、中锋行笔由细渐粗、既而由粗到细、收笔时经提按后回锋倒出,也可顿笔提收。讲了大半天也没听明白怎么写,仔细一看怎么写都可以,可藏可露可顿可提,那還为什么说那么多呢?其实,只要笔杆是直的,往左下点便是左点往右下点便是右点,因为毛笔是360度的圆锥体,各个角度各个形态都会产生,不可量化,点是在笔着纸的瞬间自然完成的,何必如此复杂,难道是为了凑字耳!
4.撇画
流行教材如此分类和描述,撇:平撇、短撇、竖撇、兰叶撇、弯头撇、回锋撇、带钩撇七种。以“带钩撇”为例(图9),此描述为在竖撇尾上缀上一个左钩,尾部上翘的撇画叫带钩撇,写法为:起笔同竖画,行笔到适当处再略向左下撇出,顿笔后略弯且微斜向下中锋行笔,收笔时回锋向上稍顿后再向左出钩。其它撇描述如出一辙,笔者不再赘述。而笔者认为这些撇写法都一样,只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字而产生了不同形态,写法是把笔落下往左下撇出,外翻上去连接下一个笔画,有的连带出了钩便是带钩撇,没有的便是其它撇,完全为了适应字的结构而不同(图10,11,12)。
5.捺画
捺画是搞得最麻烦的一个笔画,流行教材一般如此描述,以“直捺”为例(图13),流行教材如此描述,逆锋或露锋起笔向下、行笔略平、向下折笔出现第一折、继续边行笔边按笔、行至末尾形成第二折、顿笔后提起出锋、使尾部下边缘形成虚空。其实捺画只须直直地“杀”向要写的方向,靠笔的弹性笔画自然变粗。在提起准备写下一个笔画的时候,只要果断提起,就自然形成了所谓的“捺脚”。不同书家有个人书写的习惯,相同笔画形态的差异完全是由书家当时笔提起的快慢和个人习惯造成的,提的缓慢则尾部填实,迅速则底部虚空,如颜体也有各种形态的捺(图10、12、14)。
6.转折
流行教材对转折如此描述:行至转折处,先提笔聚锋,再往斜右下“切笔”形成方笔后往要调锋直行转折完成。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言:“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之妙诀也”。?譹?訛可见转折的形成是自然的,中锋行笔,那么转折的时候可方可圆,且方圆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形成的。转的角度小,多出方笔,转的角度大多出圆笔,速度快多出方笔,速度慢多出圆笔。如《自书告身帖》“之”(图14)的折笔为方,“师”(图15)字“帀”折笔为圆。笔者认为对笔画形态的分类是徒然的。endprint
二、古人对于笔画的描述
李世民《笔法诀》言“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纵观历代书论,对书法点画的描述少之又少。纵使有些描述也多以比喻而笼统言之,然而从历代书论上并没有找到如现今流行入门教程的“行笔路线”式的“画”笔画的论述。如果真如多数入门教材所言,技巧路线难道古人就没有发现吗?未必,毕竟如今在书法方面今人和古人还是相距甚远的。
欧阳询《八诀》言“点如高峰坠石”,描述的是点的形态,故在书写“点”画的时候要干净利落,如此才有坠石之险峻,“一”若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果靠所谓“行笔路线”画出来,我看未必有“阵云”“枯藤”之气势。
三、用笔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笔者认为此言不虚,笔者认为用笔“不易”的是中锋用笔,侧锋可以存在,但绝对不能作为追求,而在追求中锋用笔的时候,往往都做不到百分之百中锋,故时而会出现侧锋状态,出现的这些侧锋状态是正常的,而不是书者应该追求的。
楷书从最早的大篆、小篆、隶书发展而来,大篆、小篆、隶书无一不是追求中锋用笔的。相传颜真卿学书于张长史,张长史又以大草见长,而大草犹重使转。唐孙过庭言“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而能灵活应用使转,最重要的就是要中锋用笔。侧锋用笔,因墨不能均匀注到纸里会出现墨色,笔画会一侧较浓一侧较淡,观颜体楷书墨迹《自书告身帖》,笔画圆润壮美,森森然若铜墙铁壁,无有飘浮笔画,可见颜体楷书用笔和其它楷书用笔一样,也是中锋用笔。当然也有偶然侧锋的出现,如《自书告身帖》 “师”( 图15)的横折中的折角向下处略显单薄,但这绝不是颜真卿主动追求的侧锋效果,而是意外之态。
四、字外之功
技法之外的文化知识、综合修养学习才是提高书者水平和格调最重要的途径。纵观历代大书法家,无一不是大学问家。楷书鼻祖钟繇为三国时期魏的政治家,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太子太傅等职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书圣”王羲之为东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有兰亭序传世,文采书法俱佳,后人学书多受其影响,唐代颜真卿也是唐朝一代名臣,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有诗词传世,文采与人品俱佳。所以学书者有必要培养以下“字外之功”。
一定的文字学知识。这样才能对自己所写的汉字有深刻的认识,知道了汉字的形成、演变,便很容易掌握其“来龙去脉”,写出来的字便自有“古趣”。如篆书的学习则直接就和古文字相关,没有文字学知识,甚至都不能识读,试想如果连识读都没解决,可能把篆书写好吗?很多人说,写篆书以外的字体不需要学习古文字,笔者认为不然,因为书体演变都是渐进的。楷书、行书、草书中有许多古文字遗留,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文字学知识,则无法理解其字形,也不可能学得其精神。如王羲之《孔待中帖》中“孔”字,“孑”写法就来源于篆书。楷书中同样有如此现象,如《自书告身帖》“学”字的上端写成两“叉”,来源于篆书,如此等等。
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游寿先生在《学书偶得》中说:“吾最服膺,笔已成冢,不如读书万卷”。恩师栾继生先生也常告诫我们:“书法绝不单单是技术的问题,根源在于读书,不要纠结哪笔长哪笔短的问题,如果说技法有什么诀窍的话,中锋而已!”
该文着重讲述颜体笔画的技法问题,故对于后两个问题不再展开阐述,只表达自己观点,谨个人见解,望诸方家批评!
参考文献:
[1]刘海珍.中国历代书论选[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2]郑晓华.书谱[M].中华书局,2012.
[3]栾继生. 游寿先生传[J]. 書法赏评,2007(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