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娃佳
摘 要:合唱艺术随着西方传教士东移传入中国,并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有别于西方合唱艺术的“雄浑”审美特征。从题材、音色、形式等方面对其合唱艺术“雄浑”审美要素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其形成动因,可助于推动中国合唱艺术的民族化发展。
关键词:中国合唱 雄浑 审美 解读合唱作为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期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开始在中国各地区广泛传播与发展。然而,由于我国近现代民族解放所需,合唱很快便迈出宗教门槛,在我国开始本土化发展,成为人民大众抗日救亡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形式,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合唱艺术审美特征。此后,似乎一切与民族、人民、国家相联系的活动、事件都离不开合唱艺术的参与。久而久之,在“和谐”、“空灵”等西方合唱审美意蕴之外,“雄浑”逐渐成为中国合唱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雄浑”即“雄健浑厚”,司空图在其《二十四诗品·雄浑》中所言:“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可见,早在唐代时期,我国先人们便开始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运用、阐释“雄浑”审美意蕴。从外在形式来看,“雄浑”代表了辉煌、刚健、壮阔之美,代表了君子的刚强与毅力,也代表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可贵品质。从内在形式来讲,“雄浑”又意指道德高尚和人格崇高的魅力,与刚强不阿、豪迈正直等形容词汇相联系。总之,“雄浑”审美意蕴是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合唱艺术的独特特征。本文旨在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出发,从合唱音乐作品体裁、形式、音色及动因等几大方面入手,对中国合唱艺术作品中的“雄浑”审美要素进行初步阐释。
一、“雄浑”审美要素的题材体现
中国合唱艺术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大量具有“雄浑”审美属性的优秀作品。“雄浑”作为这些作品表达的核心内涵,影响了艺术作品题材、形式、音色等要素。从题材角度来看,体现出“雄浑”审美要素的作品数量众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雄浑”的民族气节
近现代的中国是饱受封建帝国主义侵略、侮辱的悲惨时期。面对民族危难,中国人民爆发出最为顽强的抵抗之声。为了争取民族自由、解放,中华儿女没有向苦难低头,而是通过呐喊、怒吼,彰显出了豪迈的民族气节。合唱作为众人咏唱的艺术形式,最为适合表现“雄浑”的民族气节。从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到太行山上》到贺绿汀《游击队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坚毅、顽强的民族精神,赋予了“和谐”著称的合唱艺术更多的气势、力量、顽强,以及坚定的审美内涵。
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以其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民族气节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时期,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唱响全国乃至世界,将中华民族“雄浑”气魄、高尚的气节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合唱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此曲以雄伟壮观的音乐气魄、通过人与大自然搏斗的音乐画面展现了中华儿女顽强的抵抗精神。
2.“雄浑”的祖国山河
“雄浑”不仅仅只体现在抗战合唱作品中。抗日战争胜利,尤其建国之后,大量的歌颂祖国壮美山河、繁荣景象的合唱作品问世。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多灾多难的历史,使得这些歌颂祖国之歌与西方赞颂耶稣之歌不同。合唱中杂糅的不是敬畏之情,而是一种感恩、一种自豪,更多体现的是豪迈、雄浑之情。
如1947年马思聪创作了歌颂祖国的《祖国大合唱》,“1947年创作完成后,即由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的学生们演出。”① 合唱由四个乐章构成,《美丽的祖国》、《忍辱》、《奋斗》及《乐园》。其中“ 第一乐章的歌词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人们描述了美丽的祖国,自然而流畅的歌词勾勒出祖国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歌颂了祖国美好、壮丽的山河。这首作品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苦难挣扎中的可贵民族气节不同,而是在追忆遭受苦难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祖国饱经风霜后的壮美。
1950年建国初期,作曲家王莘创作二部合唱《歌唱祖国》成为流传至今的合唱佳作。正因国庆期间,作曲家亲历天安门广场彩旗飘飘、红灯高挂、鼓乐声声的热闹场面,使得王莘倍感激动,随之返乡后便创作了这首《歌唱祖国》,合唱虽然采用的是“ABA”三段体结构,而附点节奏的运用,大调式的色彩,将歌唱性与进行曲风格有机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展现了祖国的辉光与壮丽。
二、“雄浑”审美要素的音色体现
从物理学角度,音色是音乐构成四大要素之一,它是由发音体的性质及泛音数量所决定的。但音色又与其它音乐要素不同,它具有表达情感、体现内涵的作用。在我国合唱作品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展现核心内容,在音色要素上也展现出“雄浑”的审美特征。
1.男性音色
为了体现“雄浑”审美意蕴,中国合唱作品更加倾向运用男生宽厚、低沉的音色。尤其在抗战期间的合唱作品,很少有以展现女性阴柔音色而创作的作品。大部分作品都以男声齐唱、混声合唱形式为主,如黄自创作的《旗正飘飘》,作品表现了面对祖国惨遭侵略情景,展现了人民悲愤交加的情绪,从而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全曲采用男生合唱,作品通过一次次力度的加强展现沉痛悲愤的情绪。尤其在乐曲后面男声齐唱与男声混声合唱搭配运用,在男声齐唱小快板速度带动下,犹如一次次坚定、果断的应答,低沉统一的音色将雄伟豪迈精神展现的恰到好处。即便在一些男女混声合唱作品,也都是将女性柔美音色掩埋,以中性音色与一代之。
2.语言音色
在合唱音色上的处理,不仅仅喜爱男性为主的中性色彩。合唱更是常在歌词上下工夫。如采用歌词朗诵的形式展现出“雄浑”审美特色。如《黄河大合唱》中,首次将朗诵形式融入到合唱中,“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著姓名,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通过坚定浑厚的朗诵音色,用音乐难以表达的言语,奠定了整部作品激动豪迈音乐风格。而《黄河船夫曲》中的歌词更加类似船夫的说话,尤其劳动号子衬词:“咳哟!划哟!”的加入,为乐曲增加了动力及气势。endprint
三、“雄浑”审美要素的形式体现
“雄浑”审美特征同样影响合唱作品形式的选择,主要体现为形式民族化及形式群众化。
1.形式民族化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合唱艺术结合孕育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合唱风格。因此,中国合唱作品在形式上更多的吸收民间音乐形式进行本土化发展。如1938年贺绿汀创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垦春泥》。作品没有安排过多的齐唱形式来展现抗战斗争场面,而是通过军民合作进行农耕的美好场面,表达人民乐观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作品借鉴劳动号子领唱与合唱结合的形式,通过两个段落展开一领众合式的歌唱配合,始终贯穿着一个由劳动号子音调构成的动机。两个声部此起彼伏,交错应和,展现了团结、欢喜、乐观的美好场面。再如《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也是吸收了劳动号子形式,采用对唱方式进行本土化表达。
2.形式群众化
作品《歌唱祖国》为了体现“雄浑”的歌曲特征,一方面吸收了西方合唱艺术特征,但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复调组织形式,采用二声部创作,仍具有主调风格。另一方面融入了我国群众歌曲演唱传统,追求力量、统一、洪亮,并融入了外国革命歌曲的因素,多加入附点节奏,赋予合唱动力性,体现出新中国崭新的风貌。正因在形式上的改良,通过主副歌的形式贯穿始终,将其内在深刻思想性及艺术性表现淋漓尽致,从而使其作为时代最强音一直流传至今。而在合唱作品《旗正飘飘》中,同样采用群众喜爱的二声部合唱形式,表达悲痛情绪,展现爱国激情。歌曲开始以男声齐唱的雄浑音色,及行板的速度,不断地融入第一插部,通过两组男声交替应答的形式,推动乐曲情绪走向高涨。
四、“雄浑”审美要素的生成动因
中国合唱作品“雄浑”审美要素的产生主要归结为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背景两大方面。
1.历史动因
合唱艺术伴随西方鸦片战争传入中国。这一时期正值中国人民抵抗侵略、寻求解放自由的历史时期。合唱艺术原生的“和谐”、“优美”、“动听”、“轻盈”等审美特征与我国人民的时代审美需求并不相符,需对其进行本土化改良,才能使其满足我国人民战斗抵抗的精神需求。因此,为了让人民群众都能参与到合唱中来,大量的齐唱式的群众歌咏形式孕育而生,而这些作品以二声部形式居多,以声势浩大、坚定决心式的雄浑音色为主。这种经过改良发展的合唱形式便于民众学习及传唱。而经过处理后的合唱形式、创作合唱作品也都为了适合表现社会历史雄浑、豪迈审美所需。
2.文化动因
合唱艺术在中国发展,除了受到特殊社会历史影响,也受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老庄提出的“大音希聲”,“大音”与“大美”、“大象”都是强调的一种主体客体相互协调统一的豪迈、大气。因此,“雄浑”审美因素并非是中国合唱艺术所固有的,而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因素吸收后的形式呈现。这与中国先人们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是一脉相承。“《周易》所说的刚健之美,也正是德比天地,人与天合的大美。”②正因此,《乐记》中强调“大乐”,这是一种将音乐与天地融合在一起的观念,它可融四海、万物、星空。是无所不在,更是融合万变的。因此,中国音乐自开始就强调一种“雄浑”、“大气”,成为中国合唱艺术孕育“雄浑”审美特征的动因。
结语
“雄浑”的审美要素发端于先秦时期“大乐”之美,其遵守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民族的劫难激发了人们奋力呐喊抵抗的欲望,使得刚刚传入中国的合唱艺术逐渐走向群众化、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建国后乃至改革开放以后,这种雄浑的审美气息一直都伴随着合唱艺术的发展,在题材、形式、音色等方面逐渐积淀为我国合唱艺术特有的审美属性。
注释:
① 薛彦景.一曲祖国的赞歌——谈马思聪的《祖国大合唱》[J].大舞台,2014(5).
② 曹顺庆.西方崇高范畴与中国雄浑范畴比较[J].社会科学研究,1990(8).
参考文献:
[1]田晓宝.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与思考——2008中国合唱高峰论坛文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乔邦利.中国当代中小型合唱创作研究[M].南京艺术学院,2010.
[3]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M].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贺莉.宗教意识与文化的载体[M].武汉音乐学院,2006.
作者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