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舒适,也会变成向上的动力

2017-09-13 19:44陶瓷兔子
哲思2.0 2017年7期
关键词:圈圈学妹聚餐

◎陶瓷兔子

恰当的舒适,也会变成向上的动力

◎陶瓷兔子

周末,一位借走我藏书的学妹打来电话,语气中是小心翼翼的歉意:“学姐,我能不能晚两天把书还给你啊?周末出门参加了好几场聚会,书也没来得及看几页……”我立刻表现出应有的大度:“没事,趁年轻就是要多出去玩玩,开心就好。”

学妹在电话那头明显沉默了一下:“其实,我是真的不想出去社交。每个周末都要强迫自己出门应酬,真的感觉比工作日还累。”我还没来得及回应,她又补充道:“有时候吧,觉得自己周末独处的时候看本书或者画幅画,一周消耗的元气马上就能恢复。可是又觉得年轻时就放纵自己在舒适圈里享受挺浪费生命的,人总是要挑战一下自我,你说对吧?”我被问得语塞,不知道要怎么回答。

可问题是,停留在恰当的舒适里与不求上进真的可以画等号吗?舒适圈与和它相反的空间,是否真的非黑即白?我曾经膜拜过一位出了三本画册的姐姐,除了插画的业余爱好之外,她还有一份并不轻松的本职工作。可不管加班到多晚,她每天都会按时提笔练习,即便只是半个小时,几年来也从不间断。

我在向她道喜的时候趁机求教:“你是怎样一直保持这种上进心的?”她露出惊讶的表情:“为什么你会觉得我上进?我只是真的不喜欢逛街聚餐,对我来说,与其出去跟人应酬,还不如待在家里画画更轻松有趣。”她笑着做了个鬼脸:“我只是在舒适圈里挖了个洞,让心安定下来。”

“可是,明明看电影、玩手机、刷微博才更舒适吧。你每天下班还要画画,不累吗?”我问。她一笑,认真地回答:“对我来说,刷微博点赞才累呢,还要考虑领导同事会不会看到,多麻烦。”我有些不解,哪有人不知道享受清闲,每天自己给自己找累还乐在其中?画画并不是一种看起来高雅又轻松的享受,她右手的食指上因长年握笔生出的老茧,和渗入指缝中洗不净的油彩还清晰可见。“或许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努力吧。”当时我这样想。

直到几年之后,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无所事事会让人情绪低落,一点也不觉得轻松?”其中一个答案很有趣,大意是说,无所事事和轻松清闲的心理状态全然不同,后者是轻松享受,前者则是焦虑疲惫。那一瞬间,我忽然就明白了那位姐姐的话。看电影、刷微博、聚餐,看似很轻松,心中却要应对着“今天又要虚度一天了”的自责和压力。而选择自己喜欢的画画,别人看来辛苦,自己却甘之如饴。而只有在这种乐在其中的状态下,做自己习惯和喜欢的事情,才能不断向新的高度迈进。

成长的重点并不是单纯地跳出舒适圈,而是你在自己所谓的舒适圈中,是真的感到舒适惬意,还是自欺欺人地无所事事?强迫自己去参加明明不喜欢的聚会,去做一份明明很抵触的项目。内向的人逼着自己见人就露三分笑,热情地去搭讪;外向的人强迫自己一定要独处,看完一本不知道在讲些什么的书。看似越上进,其实越焦虑,反而生出了一点自责和无助:为什么我没有办法改变自己,我是不是颓废得没救了?

找到自己真正的舒适圈的人并不会急着逃离,相反,他们会想尽办法在圈圈的底层挖一个洞,或者在圈圈的上面垒砌高塔。舒适圈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只可以发展广度的图形,而是可以无限向上下延伸的空间。与其盲目地选择改变,强迫自己去接纳明明不喜欢的人、工作和生活方式,还不如安心地停留在这个圈里,把自己的喜欢变成习惯,把习惯变成特长。毕竟,能够支撑一个人走完长长的一生,或是真正做出成就的,不会是烦躁、抑郁、焦虑和自责,而是喜爱、擅长与心甘情愿。

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唯有跟热爱的事物在一起才会舒适。而这种舒适,会反过来变成向上的动力,也会变成一个人用来对抗外界电闪雷鸣的小窝。在急着跟风跳出舒适圈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你在自己的舒适圈里,真的感到舒适吗?

猜你喜欢
圈圈学妹聚餐
妖怪圈圈
推理:多彩的圈圈
象鼻套圈圈
聚餐
只属于我
只属于我
只属于我
尴尬
过年聚餐 要健康不要“大肚”
老友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