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晓霞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學实践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手脑并用,是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策略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数学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其在学习中积极动手,加深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学生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做好铺垫。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好动特点,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数学知识,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充分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部分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动手操作研究,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不断寻找数学知识与动手操作的契合点,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营造良好课堂气氛,为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
1.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小学数学涵盖较多知识点,部分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促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动手使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一节内容时,为使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在课前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不同长度的小木棒,当讲解三角形的一些知识后可创设动手操作情景,并要求学生深思这样的理由:“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有什么关系呢?”而后将学生按照五六人分成一个小组,将准备的好的小木棒分给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看看哪些小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部分小组利用小木棒可以顺利拼接成三角形,但部分小组则拼接不成。最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明白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重要关系。
2.满足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热情。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应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只有如此,学生才愿意去尝试、去动手,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圆周知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使用软尺、绳子及直尺测量自行车的车轮周长与直径,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其好奇心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动手比较积极,想出了很多测量策略,有的学生测量车辙获得车轮的周长,有的则通过在车轮上做标记进行测量。尽管学生测量的结果并不准确,但通过此种教学策略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且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很容易掌握与理解,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运算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数学中很多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例如数字间的加法、减法等基础知识,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仅要求其死记硬背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加深其对数字加减法的理解。同时,也能达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讲解100以内加减法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些小棒,而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可列出以下例题:50-38、28+17、66-23等,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动手操作小棒。同时,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说明:“减法就是从中拿走小棒,加法就是向其中添加小棒”,学生经过亲身实践,最终得到了正确的计算结果。
4.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与生活间的联系,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达到较好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效果,教师应进行充分准备,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并积极引导,在调动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其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虹.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4,(02):102-103.
[2]刘沛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145-146.
[3]黄婷.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2,(14):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