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图像教学的反思策略

2017-09-12 14:26蒋慧云
教育 2017年35期
关键词:图文统计图示意图

蒋慧云

高中地理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技能就是地理图像技能,地理图像涉及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学生区域定位能力、图文分析能力、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地理图像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

地理图像判读能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和与学生进行交谈,以及地理测试和问卷调查,让笔者了解到影响高中学生地理图像判读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对地理图像接触较少,基础薄弱,习惯于脱离图像,基本上不需要从图像中获取相关知识点。因此,高中新生往往不会主动去读图、析图,不能对图像内容信息深层次挖掘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对地理图像兴趣不浓 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对今后教育影响程度一般,课堂知识的融合和教师单纯的灌输知识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地图时的思路不够清晰,尤其在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想象不出昼夜交替现象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少数教师仅靠单纯的讲解,而不用教具演示或动画演示,往往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完全不理解,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智力水平和学习成就感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接触过的地图不一样,有的学生除了景观图以外,看不懂其他的图像,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不能正确地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导致某些学生在读图问题上缺乏成就感。

地理图像教学的反思策略

激发学生地理图像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从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出发,寻找生活中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疑惑,激活思维,建构知识。如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时(见图一),将图像进行处理转换并以天空的形式展现出来,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启发思考。

夯实学生地理图像知识,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 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熟读各类地图,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重视地图、图表、图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转化,训练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各种训练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比如,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地势;根据滩涂、三角洲面积,判断水土流失情况;根据城市化工厂的的区位,判断河流流向及主导风向。

根据不同图像的特点灵活设计教学程序 地图教学:如区域地理,应引导学生先仔细看图名和图例,图中有河流、降水、气温数据判断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然后了解此图所在的区域位置,即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再次根据图例读出重要地名或重要矿产等。引导学生对图中信息进行知识链接和深度思考,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该区域的气候特点,从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的分布状况读出该地区城市化、工农业、人口等要素的分布规律。统计图教学:统计图常见的有线状图、三角图、柱状图、扇形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坐标所表示的含义并认真分析其变化趋势,从中获取和解读有效的信息。示意图教学:教材中最常见的是成因示意图,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示意图(见图二),图中等值线为气压值,分布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冷锋符合、暖锋符号、某点风向,针对此类示意图先明确南北半球,再判断何处为高压、低压、风向,在根据锋面气旋得知不同地点的天气状况。

培养学生图文转换思维 “无图不成题”在这几年的高考地理中时常出现,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图文转换能力。这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由图到文的转换,即在正确理解地图语言信息的基础上,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准确表述出来;二是由文到图的转换,即把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图表来表述材料中所涉及的内容。如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构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径图,进而分析出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结束语

通过了解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把握地理命题的方向,从而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陶梅.中学生地理图像枯能培养带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呂洪波.教师反思的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敖国儒.新课程教学策略[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图文统计图示意图
画与理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图文配
图文配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