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易洲
智慧城市一詞,澳門人未算陌生,事實上,近年特區政府多份施政報告以及首份《五年發展規劃》,已正式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其中,只是,到目前為止,仍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而已,可謂好事多磨。近期傳來特區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團簽約的消息,引起坊間熱議。
8月4日,特區政府與阿里巴巴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按特區政府的說法,該協議是要充分利用阿里巴巴領先的雲計算、應用大數據等相關技術能力,促進澳門智慧城市建設的步伐,長遠而言,將澳門發展成一個“以數字引領科技,智慧服務民生”的智慧城市。具體合作項目內容包括推進澳門雲數據中心的建設;搭建澳門政務服務統一網絡;促進旅遊,將澳門打造成新型智慧旅遊城市;交通管理,構建城市的智能交通網絡;人才培訓,在澳門開展阿里巴巴電商B2B培訓及阿里雲IT技術證書培訓。以上藍圖,光是聽聞,已覺得加分不少。
放眼全球,智慧城市發展是一個火熱的話題,也可以說,早已成為大勢所趨。智能城市的目標,就是藉助新科技,解決城市在環境、生活、交通等各方面的問題,改善社區、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水平。例如南韓早些年填海建設人工島松島,投資額達到2,730億港元,興建智慧住宅、商業大廈,設智能處理系統垃圾分類及轉成再生能源,感應器街燈可自動偵測行人而調整光暗,巴士站有數碼報站等。如今,松島已成為外國遊客前往南韓必前往體驗的熱門目的地。
提到智慧城市,很多人會認為內地已遠超港澳地區,一些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無現金社會”,不可否認,澳門相對內地大城市在基礎軟硬體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要迎頭趕上,非一蹴而就。用阿里雲事業群總裁胡曉明的說法,憑藉阿里巴巴的技術優勢及豐富經驗,有信心協助澳門政府落實智慧澳門的項目,輔助澳門成為亞太區發展智慧城市的典範。然而,事件引來社會上各種異議,當中有意見認為,澳門相對內地城市,在地的文化和價值觀以及生活節奏都有異,很多人安於既有的生活習慣,甚至對內地城市無現金生活的便利不以為然,直指內地成功經驗不可“拿來主義”照搬,會水土不服。在官方媒體主辦的論壇上,有嘉賓質疑政府為何不以公開競投的方式與阿里巴巴達成合作的說法,理由:一是,本澳現存的問題並非完全是電子化就可解決;二是,花費4個億的成本,會不會一再超支再超支,最終淪為大白象工程。
可以預見,澳門要建智慧城市,絶對是一盤大生意,能從中受惠的除了馬雲,本地市場肯定不錯過這個商機。近年本澳有不少科技公司湧現,成為科技興澳的先鋒,最近新聞報導指本地研發機械人投產並成功售出30臺,令人刮目相看。不難想像,將來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很多具實力的公司有機會為本澳發展智慧型城市出力、發力,甚至成為主力軍,為未來智慧城市添磚加瓦。政府與哪一家公司做生意,必須始終把技術優先的最終決定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更要避免任何瓜田李下嫌疑的可能性,否則,不理會技術和市場原因而傾向某一本地商或外地商的話,會引致社會上對於官商勾結的責難。此外,澳門要成為智慧城市,必然離不開大數據,離不開處理很多重要的資料和私隱的技術,未來的科技、安保是否能做到安全管控,政府必須小心處理。
誠然,現代科技一日千里,科技發展不等人,蹉跎了歲月,再好的科技可能是明日黃花。今次政府邀請馬雲協助發展智慧城市,可見政府的主事者的決心和用心,這是值得肯定和嘉許的,儘管引致社會一些不看好的負評,但個人認為馬雲起碼是一個可信度高的, 專業程度高的合作伙伴,萬事閞頭難,跨出了起步,不等同於諸事無憂了。要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城市大腦”不可能移植,別天真地以為引入馬雲的大腦,澳門就能一朝飛天成為智慧城市,一切問題皆變得“聰明”而迎刃而解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