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註定成為澳門難以忘卻的“殤日”,強颱風“天鴿”來襲,帶走了十條寶貴的生命,留下滿目瘡痍,一片狼藉。2002年以後,賭權開放且賭業迅速擴張,這座自開埠以來相對貧窮閉塞的小漁港似乎一夜之間躋身國際都市之列,GDP位居全球第四,燈紅酒綠之間,澳門被世界廣知。澳門富了,多年來也在“蓮花福地”的自我陶醉中忘卻了潛在的天災人禍,而這次大自然經由一場陣風最高到達17級的強颱,吹醒了澳門人無憂無慮的美夢,也把這個政府吹成了“皇帝的新衣”,只剩下失魂的外殼,天災可怕,但是人禍帶來的後果更是讓人不寒而慄,從颱風登陸前到颱風過後兩天,政府部門似是失了魂,讓澳門也跟著“地獄門口走一遭”。我們不應禁言,而是要直面災難,直面天災與人禍,奮力重建家園之際,也必須找回造就今日如此狼狽的種種原因,才對得起在災難中不幸罹難的亡靈,才對得起這座城市扶老攜幼、互幫互助的團結重建。我們的特區政府,不知禁得起這“三問”嗎?又在何時何地能夠用語言與行動來回應這“三問”呢?
一問政府:預報系統失靈還是氣象與防災系統的根本懈怠?
強颱風“天鴿”在登陸前就已經被周邊地區乃至國際氣象預測界定為攜帶超強能量的強颱,為何澳門氣象局會如此掉以輕心,難道忘了十年前“黑格比”過境時的一片肅殺了嗎?面對正面而來的“天鴿”,香港天文臺一早發佈嚴重警告,港府也全力動員做好防颱準備,從22日下午6:20分開始懸掛三號風球,澳門則拖延到隔天23日夜深人靜的凌晨三點發佈三號風球。香港早在23日清晨5:20分就發佈東北風向的八號風球,市民停班停課早做準備,8:10分是九號風球,9:10分懸掛起十號強風球警示。反觀澳門直到23日上午9:00才發出八號風球警告,此時大部分市民都已經外出上班,而到10:45分才懸掛起九號,時隔不到一個小時的11:30緊急懸掛十號波,黑色風暴潮警示立即生效。內港一帶受潮漲影響,造成嚴重水浸,其中十月初五街、沙欄仔一帶水位迅速升高,水深淹過成人頭部,部分地區水浸幾乎超過2米,對於舊區生活的民眾而言,簡直是滅頂之災。沒有對比,沒有數據就沒有真相,也就不容氣象局長馮瑞權這般狡辯,為何香港早早掛起八號,全民動員預防,澳門卻在市民上班上課之後,方才懸掛八號,是氣象局能力有限,不知如何預測還是反應遲鈍,抑或是坊間常年盛傳的陰謀論,為了避“風假”盡量拖延懸掛八號風波?澳門人需要政府給出一個答案,而不是任由馮瑞權以私人原因辭職了事,過去的數年,民眾對氣象局不作為、亂作為充滿怨氣,這次鬧出回歸後第一次大規模人員傷亡,馮瑞權才緊急找藉口脫身,我們政府的問責機制又在哪裡?同樣,統轄氣象局的運輸工務司罪責難逃,如此強颱來襲,結果我們的羅立文司長竟然不在澳門,災後一日二日三日仍不見其現身,該司統轄的氣象預報、供電、供水、通訊聯絡、水災防治、交通運輸、城市基建等在颱風之下被撕去偽裝,盡顯“鄉村”本質,試問過去的數年間,運輸工務司投入的“民脂民膏”只是堆疊出這番城市建設的“海市蜃樓”嗎?對比“天鴿”掃過的香港,澳門還能被稱為“合格城市”嗎?
近日,廉署接獲大量投訴,也在災後快速啟動偵查政府官員失職行為,尤其是辭職了事的前氣象局長馮瑞權,但願能夠給出一張符合事實的答案單。而澳門的氣象預報機制是否如傳聞般從根本上失靈,更需要政府公開向全民報告,如若為事實,如何短期內改進,必須向全民承諾,因為整體機制不改,走了一個馮瑞權,下一個“馮瑞權”仍將故伎重施,引發澳門民怨大地震,也並非難事!
二問政府:看到奮起之民眾、前線警消,政府應變何在?官員你又該在何處?
23日下午兩點半以後,颱風繼續往江門等地移動,澳門漸趨風平浪靜,但此刻全城已經停水停電,陷入一片混亂中,政府的緊急應變在何處?醫院、養老系統、交通系統、辦公系統全數癱瘓,人人不知如何處理,只能在僅剩的社交網絡(Facebook、微信)上發起自發救災號召,民選議員、各傳統社團紛紛號召義工上街展開救援,而彼時的政府與司局級官員何在?直到下午六時,特首召開記者會發佈相關災情,要知道彼時,澳門多少地下停車庫被海水倒灌,多少生命被困車內?黃金的救援時間早已喪失,只剩下一聲聲哭喊。在這個過程中,澳門的前線警消人員拼盡全力救災,奈何交通癱瘓、人手缺乏,政府的跨部門協調在哪裡?民防中心的總指揮官如何應對各區災情,如何利用廣播、網絡平台等有效發佈災情與號召,似乎都成了不可能的謎團,讓民眾一再在苦等中絕望,這種絕望在很多地區持續到災後的第三天(25日)。在無水無電、城市癱瘓的情況下,政府並未如市民所期望:“要求全城停工停課”,反而繼續搞“經濟發展”,這是另類的資本主義災難價值觀與“人命草芥”理論嗎?多少希望救助家園,希望投身救援的民眾被迫返工,重大天災下,政府發佈一紙停班停課令就如此艱難嗎?在滿城垃圾、臭氣熏天,隨時可能引發災後瘟疫的第三天,政府終獲中央批准駐澳部隊協助救災,人民解放軍以高效率在接到命令的半小時內奔赴各區,疏通道路、清理沉積的廢物垃圾,所到之處贏得澳門民眾掌聲與感動的淚水,回歸後駐澳部隊首次投入救災,足以顯示出其效率與中央政府處理災情應變的果斷,這個時候,對澳門人而言,發自內心的感動就是我們背後有國家,我們是中國人!而我們的特區政府,尤其是司局級官員何時能夠攜手成為特首的助力,及時應對突發情況,成為全澳門市民的依靠呢?我們需要一個答案!
三問政府:天災過後,政府何時能夠直面公眾,解決積弊?
災後,澳門基金會宣佈撥款13.5億用於救援,停電停水的家庭,每戶可以得到2千蚊的援助,又向中小企發放相關補貼,有杯水車薪的援助好過沒有,但是民眾反彈的聲浪也是持續高漲,大家直呼不要錢,只希望供電供水恢復正常生活,更不希望政府又派錢了事,這其實對於政府的施政而言是何其可悲的一個訊號,特區政府長期施政,給民眾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會派錢”,但是在紛繁複雜的市政中,我們更多的需要是如何面對澳門不堪一擊的基礎建設,是否把資源投放在更加關乎民生與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城市規劃與建設上,而不是派錢了事。
最諷刺的佐證莫過於:“一個關口,兩樣情景”,在歷次天災中盡顯無疑,此次“天鴿”過境更是如此。珠海拱北地下商場、公交站、汽車站通風設施完善,鮮有聽聞“水浸”。反觀澳門關閘地下公交站,常年悶熱無比,通風條件很有限,一下雨或者打颱風,就立即現原形,被水浸而關閉,難道澳門無錢設計,無錢維修嗎?恐怕不然,撒錢搞建設的時代難道在歐文龍之後還要持續纏繞澳門嗎?政府之亂從運輸工務系統之亂足已顯現,羅司長走馬上任非一時,為何澳門交通、運輸、城市建設仍然停留在不堪一擊的落後年代,這不是拖累政府整體施政,什麼才是拖累呢?試問,這樣的疑問何時才能給出一個答案?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在一次次水浸,一次次挖路中喪失殆盡。
當然,災後財政司梁維特司長、社文司譚俊榮司長等個別官員一身便裝,走進災區,擔任起義工,清理路障,前線救災,沒有“五分鐘”的作秀表演,實實在在與民眾在一起,這是政府重拾民眾信心的第一步。特首走進各區慰問,了解居民特別是苦主訴求更是接下來社會重建,居民心靈復健的重要一步,但是些許安慰過後,政府何時能交出這次天災真正的報告單與改變計劃呢?我們不希望下一個天災來臨之前,人人都在滅頂之災的恐懼中惶惶不可終日,舊區的積弊如何利用契機來團結眾人逐一解決,這些考驗,對於政府而言已經上路,人民也在儲蓄期待與憤怒的能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萬望為政者“回魂”治亂,戒慎恐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