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绥棱林业局委员会
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个性发展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林区主流文化
■ 中共绥棱林业局委员会
绥棱林业局始建于1948年。全局总面积215088.76公顷,其中施业区总面积214802公顷、局址面积286.76公顷;有林地面积169621.92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702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79%;总人口59652人,其中林区户籍人口38570人;全局在册职工6941人,离退休人员13699人,社会劳力16025人;林业局下设43个基层单位,其中林场所17个;局址有5个社区15个居民小区;局党委下设43个基层党组织,有党员2437名,其中在职党员1240名。
近年来,我们把文化小康作为建成林区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繁荣发展林区文化放在林区各项事业建设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林区主流文化深刻内涵,坚持用文化凝聚人心,塑造气质,服务社会,助推发展,全力构建了集中体现绥林人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山型”文化体系,有力提升了绥棱林区的整体形象与核心竞争力,把林业局局址建成了国家AAAA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实现了“让人人生活在公园里”的目标。2015年以来,绥棱局相继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全国和谐社区、全国民主法治先进社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获得了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县、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金钥匙文化大厦
(一)提高对林区文化的深刻认识,坚定发展林区文化的高度自觉。绥棱林区的文化建设经历了由思想上的不认识到认识,由肤浅认识到深刻认识的过程;经历了文化发展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由弱变强的过程;经历了由部门文化向全民文化,由企业文化向林区文化,由文化活动向文化产业的渐次推进过程。过去,林业局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发展理念滞后;基层单位对文化工作不主动、文化人才短缺、群众对文化活动无热情。文化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林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对林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构建,建成林区小康社会进程加快。特别是2016年,省森工总局党委提出了“要深入挖掘林区文化内涵,把主流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让林区文化得到思想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夯实林区职工群众干事创业的共同思想之基、文化之基”的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提出了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教育等产业相互关联、跨界融合、互相带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指明了森工文化发展的方向,提高了我们对发展林区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发展林区文化的信心。我们感到:文化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全局、关系长远、关系国家根本的战略问题。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渗透于百姓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看似虚无柔弱,实则威力强大。我们认为:在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优秀的林区文化,是熔铸灵魂、固本培元、成风化人,推动林区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引擎。我们把文化的作用归纳为“六剂”“六力”“六是”——“六剂”,即是联系群众的粘合剂、调动积极性的兴奋剂、稳定情绪的镇静剂、促进和谐的润滑剂、社会风气的净化剂、新思想新业态的催生剂;“六力”,即是推动发展的生产力、铸魂塑型的软实力、凝聚人心的吸引力、高度自觉的执行力、创新驱动的创造力、引领发展的领导力;“六是”,即是统御发展的灵魂、是传承文明的血脉、是决定格局的基因、是共同坚守的信仰、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外化于形的气质。基于这种思想认识,直面林区文化建设的现实,局党委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各项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创建大文化品牌”作为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把建设文化创新型城市做为林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赋予文化建设新鲜的内容和鲜活的形式,赋予文化战线以更多的资源和手段,做到总体部署、重兵投入、专项推进、务求实效、久久为功,塑造了绥棱林区独有的文化形象和品牌,形成了助推林区发展的无穷精神和强大动能。
(二)倾力构筑“山型文化”模式,坚定发展林区文化的高度自立。在发展林区文化实践中,我们致力构建“山型文化”模式,形成具有林区特色的文化载体,使林区文化建设有所遵循、有序推进,着力形成山魂凝聚、山基坚实、山峰高耸、山脉绵延、山岭俊秀、山林繁茂的“山型生态文化”体系;着力造就出一个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发扬现代精神的绥林,一个人文关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绥林,一个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同时兼收并蓄其他先进文化的绥林,一个“居之者忘我,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新型文化林城。一是铸造“山魂”。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和发展林区文化的灵魂,贯穿于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此高度凝聚绥棱林区人民的精神力量。通过职代会把“博爱、诚信、执着、创新”确立为绥棱林区核心价值观,并镌刻在鼎盛园主体建筑金鼎上,让人们时刻铭记,时时践行。坚持从孩子抓起,注重行为养成。充分发挥学校传播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将文化传播贯穿于教育教学、校园文化之中,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为各年龄段学生量身制定了礼仪规范,列入教学计划,纳入考核日程。坚持从管理抓起,注重道德规范。建立和完善了局规民约、现代林业职工行为规范;完善了企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操守、行业规范等,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林区人民的思想共识和行为准则。坚持从典型抓起,注重榜样引领。连年举办以“仁、义、诚、敬、孝”为主的“十大道德模范”“十大文化之星”“十大创业之星”“十大创新标兵”“奉献林区十大人物”“奉献林区十大家庭”“最美绥棱人”“二十四德人物”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全局推出了幼儿教育中心、市政环卫工人集体、夏一凡班集体等一大批敬业奉献、崇德向善的典型群体,为这些典型人物群体建立道德榜,拍摄了《老爸老妈》等一批道德教育影片,把他们的事迹搬上银屏、搬上舞台,放进博物馆、孔子学堂,写进教材,在社区、医院等窗口单位和鼎盛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了善行义举榜,在全局形成了学习典型、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夏一凡班集体”被授予2015年感动龙江十大人物(群体),“爱心帮帮团”团长刘汉民被授予2016年“中国好人”称号。二是夯实“山基”。就是全面建设文化活动场所,把蕴含在广大职工群众心中对先进文化的渴求和林区特色文化的内涵凸显出来。相继建设了文化园、文化宫、鼎盛园、植物王国、民俗文化一条街、廉政文化主题公园、惠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博物馆、室外篮球场、吴宝三文学馆、孔子学堂、科技馆、聚英文艺沙龙、3D影院、社区活动中心等一大批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三是筑牢“山峰”。就是把林区精神、经营理念、局风等作为林区文化的“山峰”,不断深入挖掘林区文化精神的内涵,着力升华林区发展理念思路,引领林区文化的全面发展。我们确立了“科学发展,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务实、创新、为民、高效”的经营理念,“以局为家、荣辱与共”的优良局风。在林区精神的引领下,蓬勃展开了林区发展各个领域的文化建设,形成了管理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警营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医院文化、林场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养老文化等十三个文化系列,凝聚了全局人民发展林区事业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四是构建“山脉”。就是以文化品牌、文化标志、文化产业为山脉,致力扩大林区文化的深远影响。设计了局徽、局标和绥棱生态文化景区LOGO,创作了局歌、道德歌、廉政歌,建设开通了绥林微信平台“新绥林 新林区”“诗画林城”,和省老龄委联办《北方名家》,成立了人文森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局标志性建筑金钥匙文化大厦内设孔子学堂、吴宝三文学馆等众多文化活动场所,成为绥棱林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赋予了林区建筑以时代文化的象征和历史见证。五是打造“山岭”。就是全力建设林区文化人才群体,充分展示文化气息和文化魅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成立了文联,下设20多个群众文体协会,协会人员达2000多人。林业局坚持为文化人才群体成长创造条件,创建了中国东方歌舞团创作培训基地、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大森林婚纱摄影基地等八个文化发展基地。坚持“四个尊重”方针,每年都召开全局性文化工作会议,对林区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物表彰做传,为活跃在林区的有音乐乐器专长的文艺人才在鼎盛园广场建立了组群雕塑,为林区作者冯亚军、王玉芳举办了个人作品研讨会、为职工张宇举办了个人作曲歌曲专场演唱会,为文学创作协会会员建立了“聚英文艺沙龙”并举办了专场诗歌朗诵会。同时林业局坚持实施文化人才发展战略,2011年以来,相继招录231名大学生充实到林区各条战线,他们已经成为林区文化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全局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诗词协会会员2人,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协会、散文诗协会会员20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4人,省森工总局文学创作协会、书法协会会员近百人,全局各类文学艺术爱好者1000余人,形成了山脉绵延、文脉永续的文化发展之势。六是营造“山林”。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提升文化底蕴,营造浩大的文化活动声势,着力提升文化的教化功能、素质提升功能和思想政治功能。实施了“一十百千万”文化工程,按照林业局构建大文化品牌的总体战略,精心设计活动内容,通过职代会确定,逐一推进落实,并坚持与时俱进,每年都赋予新的内涵,已经成为绥林“山型”文化的一个品牌。打造了自己的春节晚会品牌,晚会统筹策划,高端设计,全民参与,精心确立主题,精心创作主题歌曲,精心创作文艺节目,集火热的生产生活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于一体,融讴歌爱岗敬业与弘扬道德教化于一身,已连续组织实施了十年,成为弘扬林区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系列,林业局每年都召开运动会,进行职工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象棋、诗歌朗诵、演讲、摄影、书法等比赛。开辟了“百姓大舞台想唱你就来”专项文艺舞台,每年仅广场文艺演出和在文化宫进行的专场演出就达40余场。同时注重引进高级别的文化活动,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京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黑龙江省曲艺团、河南省歌舞团、内蒙古歌舞团等众多文艺团体相继来局进行了专场文艺演出,有力提高了林区文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全力打造文化精品,坚定发展林区文化的高度自强。在发展林区文化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工匠精神,创作文化作品,生产文化产品,塑造文化精品,展示文化形象,致力做强绥棱林区文化品牌。一是创作文学作品。我局的干部职工编辑了《温情家园》等多种文集30多部,创作出版了《铿锵的足音》等多部文学作品。今年,又编辑印制了由国内知名作家撰写的《名人名家看绥林》,全面展示绥棱林区近十年文化发展建设成果的《绥棱林区文化》《绥棱林区博物馆》等六部文化丛书。二是创作文艺作品。我局原创了《放歌绥棱》等弘扬林区主旋律的歌曲30多首,创作了小品40多个,仅局春节晚会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就达150多个。三是制作影视作品。局影视公司相继拍摄了《我在这里等你》《千年之吻》等一批影视作品;拍摄了《向善向上向远》等一批展示林区发展和形象的宣传片;制作了《守住大山的人》等150多部专题片。局文化公司拍摄的以夏一凡班集体为原型的微电影《做你的翅膀》,在2013年省微电影大赛中被评为唯一金奖。网络电影《夺命魔石》入围第二届中国优秀网络电影评选金网奖。为省内各地市拍摄专题片20多部。四是塑造城市文化景观。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局址城镇化建设,相继建设了众多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对每一处场所我们都精心注入文化元素:文化园里的百米砂岩浮雕墙,反映了绥棱林区人民六十多年栉风沐雨,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爱、民、礼、福、信、忠、道、勤、和、德”的石刻十字令,时刻提醒林区人民要恪守做人的准则;文化宫门前的九牛爬坡主题雕塑,象征着绥林人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植物园里转动的月牙湖水车,百首自西周至当代的书法诗词石刻作品,象征着林区文化源远流长;局党政办公中心门前“做人有骨气、干事有朝气、为官有正气”的官箴;廉政主题公园内安放的古代廉吏和当代廉政公仆雕像以及古今廉政故事石刻、大型莲花喷泉、警示钟楼、象征着限制权力的大型铁笼子,时刻在警示着领导者要忠诚干净担当;民俗文化一条街,以夸张的石刻和剪纸形式把林区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创新成果全面展现,成为一座开放的林区民俗博览馆。在林区,各街路绿化都是一街一品,复层绿化,形成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绿的四季景观。在生态绿化内涵上注重品位高雅,寓意深远,办公楼前栽植的玫瑰告诉领导干部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栽植的丁香花预示着领导干部必须肯吃丁香花那样内在的苦,才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主街两侧栽植的串红预示着林区人民生活红红火火,街路边大量栽植的萱草花预示着绥棱林城充满着慈母的无疆大爱;中小学附近的绿化环岛栽植的桃红和稠李预示着绥棱林区教育桃李满天下。局址几十处亭台楼阁,都刻有我局职工自己编撰书写的楹联,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的熏陶,形成了全局花有花言、树有树语、石有石韵、处处有文化,景景是教化的浓厚氛围。五是大力推介林区文化。在《中国绿色时报》举办了“诗画林城”杯全国十大生态美文征集评选活动;及时参加了全国性各类文化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将绥林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展出;相继承办了黑龙江电视台“K歌一下”文艺演出;承办了全省森工柔力球大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纪念治危兴林二十周年文艺调演;积极参加森工和省内国内各类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并取得了很好成绩。仅幼教中心就获得科研成果120个,有19名教师获得了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其中《幼儿艺术教育对3~5岁儿童发展的影响》被确立为“十三五”国家科研项目。2016年以来,我局荣获总局“道德润林海、礼仪满森工”大赛团体第一名,囊括全省森工羽毛球比赛团体、双打、单打金牌。这一切,极大展示了我局的文化形象。
(一)促进了党员干部思想解放和观念的转变。林业局党委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林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连年开展“进行一次淬火,重塑一个自我”“创新求发展、开放办林区,奋力走出绥棱林区全面振兴的新路子”等系列大讨论活动,多次组织干部走出去开阔视野,组织论坛讲座,加深了对林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提升了转型发展的行动自觉。通过解放思想,实现了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的转变。相继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人转我新”的创新发展理念;确立以创建“创业创新型、平衡协调型、生态绿色型、包容开放型、共建共享型”城市为主要内容的“五型城市”发展战略;实施了以建设“充满大爱之城、旅游魅力之城、浪漫童话之城、青年创业之城、休闲养老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品牌”工程,打造了绥棱林区“诗画林城”城市名片;在产业发展上按照省森工总局党委“486”产业规划确立了我局“599”产业格局。在这些先进文化理念和发展方略的引领下,改革创新和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相继成立的林木产品加工公司、物流公司、建设开发公司、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型材料装饰有限公司、人文森林旅游公司等十一个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奋力拼搏勇敢前行。通过改革多种经营用地管理方式,使企业多清出土地面积10万余亩,使企业每年增加效益700多万元,通过对红松种子林面向社会竞价承包经营,使原来10年承包经营期林业局仅收入40万元提高到每个5年承包期都可为企业净增加收入900多万元。相继进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五十多项改革,创造了个性绥林的“五十个独有”,成为一张张展示绥林发展建设成果的名片。
(二)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加快了林区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发展林区文化,使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幼教产业、电商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林区经济转型的生力军。成立的人文森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提供文化创意,经营文化场所,开发文化产品,推广文化交流,传播文化理念,已经成为林区文化产业的窗口;旅游业已形成了以人文森林旅游公司为龙头,以局址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山上“五一原始部落”人文森林景区以及浅山区生态林场所红、绿“双色”旅游为主景点的生态特色旅游产业体系。2017年上半年,实现来局旅游人数7万人次,同比增长16.7%;实现旅游值2500万元,同比增长25%;幼儿教育产业上,把一个4年前只有几十人的学前班,发展成在园儿童达2000多人的省级示范园,2017年上学期已实现办园收入400多万元,成为文化支柱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上,我局青年创业者联合会已发展微商电商700多家,正在建设10个微信社区、100个微信营销群,现已直接带动就业1500人。同时全局职工群众积极参加总局全民营销平台,截至7月18日,我局已有分销人员6826人,居全省森工系统第2位,电子商务直接或间接实现产值1.2亿元。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体提升了第二产业的占比,有力促进了林区经济转型。2016年,全局一二三产业产值比29:32:39,实现产业总产值13.9亿元,同比增长8.2%,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加率8.8%。在职职工年人均工资性收入3.33万元,从事多种经营从业人员人均收入2.01万元。
(三)有力提升了林区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坚持用文化管理城市、武装城市、扮靓城市,使绥棱局在城市社会治理上从粗放管理走向科学治理,从城管队少数人强制管理转变为林区群众全员自主自觉治理,实现了社区、小区、楼宇、居民“四个自治”。我们坚持的社区居民议事制度,使居民议事厅真正成为专为群众办实事的平台,成为了保证林区和谐稳定的缓冲器和减压阀。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把局址划分为5个社区、15个居民委、88个网格,每个网格、每栋楼房、每个单元都设有网格长,基本实现了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优质服务无缝隙。居民到林业局上访量由过去每月几十起到目前的只有几起且多是咨询类问题。实现了“十化管理”,即公园化、基地化、精细化、人性化、民主化、数字化、系统化、品位化、开放化、规范化。产生了林区社会治理的“八无现象”,即局址主城区实现了小区无垃圾箱,墙体无“牛皮癣”,空中无“蜘蛛网”,公共场所无乱摆地摊,室外无传统公厕,街道路口无烧冥币现象,机关和单位无大门(学校、看守所除外)、山上林场居民区无木板杖子。通过文化的管理,使林区社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各项工作更加高效运转,林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日益提高。
(四)促进了领导干部作风的转变和林区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一是领导干部作风极大转变。通过坚持用文化的正能量熏陶干部,感染干部,让干部学文化、爱文化、有文化,时刻提醒干部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争做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好干部,建设了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勤勉敬业、一心为民的干部队伍。坚持开展“四个百”主题实践活动,全局党员干部做到想百家事、进百家门、解百家难、帮百家富,“一对一”帮扶群众1387户,使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坚持实施“晨练工作法”,由党政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以晨练的方式,深入基层单位、工程现场、街道社区,检查工作、部署任务,与职工群众“零距离”接触,主动查找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形成了天天都是局主要领导接待日,居民小区处处都是现场办公地,群众与领导亲密接触的“绥林现象”。坚持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我局所有的重点工程项目,都做到顶层设计科学化、民主化,做到不要形象工程但所有工程要讲形象,力求所有产品、所有建筑、所有设施有品位韵味,有文化内涵。对重点工作和开展的所有活动实行工程化管理、调度式指挥、程序式督导、质检式验收。坚持做“三严三实”的表率,局党委副书记王景忠同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精细精神做好自己分管的每项工作,所分管的纪检、组织、宣传、文化、教育各个工作领域均提出创新、可行发展方略并全力推进,取得了不凡业绩。尤其是几十年如一日,亲自执笔局党委、林业局各类文字材料,2000年至2017年连续18年主笔绥棱林业局《行政工作报告》,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介绍林区发展文章数十篇。今年又主编了32万字的《绥棱林区博物馆》《绥棱林区文化》等书籍,为林区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林业局常务副局长李英健同志分工抓棚户区改造和基本建设,亲力亲为,推动所有工程都建成了优质工程,负责常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分管信访工作真情为民,敢于负责担当,处事作风果断,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没有打扑克、玩麻将的,没有上班时间工作不在状态的。有的是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夙兴夜寐已经成为局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工作常态。二是林区群众“以局为家荣辱与共”的优良局风已经形成,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极大提升。先进的林区文化,改变了林区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不认识文化走向热爱文化,从被动参与文化到热心投身文化,从落后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林区建设的被动劳动者转变为积极的建设者。主人翁意识极大增强,全局有近万人主动参与到每年开展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大献策”活动中来。在开发原始部落人文森林公园过程中,文学创作协会的全体会员多次深入景区原始森林腹地,现场采风,为景区的山、石、树、溪写出了系列爱情故事、传奇故事、寓言,形成了《生命的咏叹》一书,为人文景区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在美丽林区建设中,大部分绿化植树任务都是志愿者义务献工完成的。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已经成为林区群众的自觉行动,局址的花草树木和基础公共设施没有人为破坏现象。参与文化活动热情空前高涨,过去林业局组织一台文化节目,需要从外地请演员、乐队、导演,现在全局每个基层单位都能很轻松地独立组织一场自创的高品位文化演出。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广泛开展了“邻里守望”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继成立了3个“小绿叶”志愿者服务队,6个“爱心6+1”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帮帮团等95支志愿者服务队,全局有志愿者2000多人,设立志愿者网格88个、建立责任区133个、设先锋岗268个。林业局成立的以救助青少年为主旨的懿凡慈善基金会,已募集善款40多万元,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楷模。目前,全局呈现出了学习文化知识的人多了,追逐低级趣味的人少了;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多了,酗酒赌博的人少了;追求创新的人多了,因循守旧的人少了;弘扬科学精神的人多了,传播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崇德向善的多了,冷漠无情的少了;爱局如家的多了,坐享其成的少了;返乡创业的多了,外出打工的少了“七多七少”现象。
(五)提升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考,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大党建格局,更加注重党的建设精准化,坚持党委抓大事、管全局、保落实,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党委讨论作为行政重大问题决策的前置程序,强化班子建设,坚持“五合”原则,强化干部管理,建立了干部激励鼓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坚持服务转型发展不动摇,出台了《基层党组织保障和服务转型发展十项规定》,即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工作实施细则》;坚持党建工作格局的定位。从2008年开始一直坚持实施党建“六大工程”,即营造大宣传氛围、完善大党建格局、创建大文化品牌、确立大生态理念、发展大和谐局面、构筑大思想体系;坚持党的工作的创新发展。2017年4月,我们提出了创新求变的党建工作新理念,即变被动为主动、变盲目为系统、变独唱为合唱、变模糊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变少数为多数;同时在坚持党的工作标准化和精细化方面,提出了“六个精准”新要求,即党的政策精准落实到位、两个责任精准落实到事、党员管理精准落实到人、帮贫扶困精准落实到户、群众诉求精准落实到根、致富项目精准落实到点。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为平台,深入开展了创建“六好班子”“五型党组织”“五型机关”“五型支部”等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为全局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六)增强了林区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大力发展林区文化,不仅使林区人形成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文化自信、树立了发展形象,同时通过传播和交流,也带动影响了周边市县和不同行业的发展。2010年和2016年,绥化市两次发出了向绥棱林业局学习的号召,所辖各县(市)组织班子成员和各乡(镇)长相继到绥棱林区参观考察。近五年来森工各兄弟林业局、吉林和内蒙森工林业局、农垦系统农场、省内各市(地)组织的200多个参观考察团到绥林调研考察,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工作做法因此也得到了推广。中央电视台相继对林业局以《努敏河畔绥棱人》《甜蜜的事业》《多彩生态魅力绥棱》为题作了播报,黑龙江电视台先后13次对林业局各项事业发展成果作了宣传报道。《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奋斗》等报刊,报道绥棱林区发展成就的文章近200篇;相继有国内知名作家梁衡、孙春平、周建新、任蒙、吴宝三、黄秋实、范震威,知名电影导演徐克,知名表演艺术家李杨,京剧艺术家张建国、李海燕,港台艺人刘锡明等众多文化名人来绥林采风。林区文化的繁荣,产生了人口集聚现象,从过去人口大量外流转变为加快回流,近五年净增外来定居人口21000多人,为林区发展注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产业流、产品流、业态流。目前,林业局商贸流通市场十分火爆,仅局址各类餐饮服商家店铺就达500多家,县域内出租车达3000多辆,林业局已经成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居家养老的北方集聚地。
(一)理念先进,组织有力,是林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局党委做到认识先行,秉持文化投入的是有限资金和物质,产出的却是无穷的精神和力量的理念。推出了完善文化模式、突出文化个性,强化文化传播、开展文化交流、创作文化精品、打造文化生活、进行文化创新、促进文化繁荣等一系列新举措,在工作布局上,将文化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了全局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与全局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评比、同表彰,在文化活动开展上,做到了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四保证”,使文化建设真正纳入了全局发展大格局,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品牌引领,模式科学,是林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我局坚持打造“山型文化模式”,以此作为践行林区主流文化的载体和品牌,并不断对内涵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山型文化模式”符合我局文化发展实际。在“山型”文化模式的引领下,实现了文化工作从理念到思路、从体制到机制、从制度到管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创新的文化发展景象。
(三)持续投入,筑牢阵地,是林区文化发展繁荣的保证。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民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充实完善文化活动场所和设备。自2011年以来,除棚户区改造及配套资金投入外,投入文化设施和环境建设资金达5633万元,全面改善了林区环境,全面提升了文化场所层次,仅在文化场所建设方面,就建设山上山下各类广场20个、室内外篮球场5个、乒乓球场7个、室内羽毛球场2个、游泳馆1处、社区20个、文化宫1个,形成了从机关到基层,从山下到山上,从单位到社区、从室内到室外群众文化设施体系;形成了全局各类人群读书有场所、健身有去处、娱乐有地点、休闲有风景的良好格局。
(四)领导带头,典型示范,是林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林业局历任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都以发展林区文化为己任,主动引领文化,亲身推动文化,带头践行文化。十年来,邓士君同志无论是任局长还是局党委书记,始终把发展绥林文化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工作追求,一种价值体现,一种民生情怀,无论是山型文化模式的构建,创建大文化品牌的提出,还是“一十百千万”文化工程的组织实施、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亲力亲为,出思想、出思路、出行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坚持写作。几年来,相继著有《天高地远》等十几部散文集和摄影集,带领林区文化人编撰绥棱林区文化系列丛书,同时在各报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和散文。小学校长徐春燕全力打造书香校园,把局小学校创建成为全省标准化先进学校,同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爱如山》《征服》等大量的群口词和歌词,成为林业局文艺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品牌。正是这样一大批文化人的引领和带动,形成了绥棱林区文化繁荣发展的局面。
(五)群众参与,人才荟萃,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发展林区文化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林区文化建设的成果由林区人民共享,这是林业局一以贯之坚持的文化发展方针。我们集聚了一批文学创作、影视制作、文艺演出、书法绘画摄影等各类文化人才,使得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创作的各类文化精品,生产的各类文化产品,都能得心应手并能展现出较高的品位。林业局的文化建设,得到了全局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真心拥护。每年4月至11月,以各基层单位和街道社区为主体,每天都有秧歌和广场舞表演,每周都有小型演出,每月至少两场大型广场文化演出,连年举办千人秧歌汇演、千人街舞表演、千人诗朗诵、千人大合唱等活动,这些都是职工群众自主自愿参与进行的。
(六)规范有序,深度融合,是林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我局发展林区文化一直坚持规范有序原则,注重顶层设计、规范运作、整体推进、深度融合。实现了文化建设的“六化”“十性”:“六化”即文化建设的正规化、文化工作的多元化、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文化活动的定量化、文化活动的常态化、文化建设的品牌化;“十性”即注重创造性、针对性、思想性、导向性、交流性、普遍性、经常性、即时性、群众性、趣味性。实现了文化建设的“五个融合”即与推进转型发展相融合,在建设民富局强新林区中体现文化建设成果;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在建设优美自然新林区中体现文化建设成果;与提升城市品位相融合,在建设诗画韵味新林区中体现文化建设成果;与管理创新相融合,在建设活力智慧新林区中体现文化建设成果;与全面改善民生相融合,在建设和谐幸福新林区中体现文化建设成果。正是在这种文化与各项事业建设的有机融合中,才使文化引领发展的功能得以充分彰显。
林区文化是关东文化特别是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绥棱林区文化是广大职工群众在近70年的开发建设中,特定历史条件和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积淀和培育出来的,是我们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打造出来的。它体现了林区人的生命意识、生态责任、生存精神、生活方式等反映林区人民生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元素,展现出了林区人不畏风雪、顽强坚韧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孕育生机、茁壮成长的开拓精神。我们林区文化发源于这种原始的林区文化基因,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培育和完善,使之形成绥棱林区主流文化。
(一)进行文化定位。要根据林区大森林、大冰雪、大湿地、大湖泊、大地域特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林区文化框架定位在“人文森林生态文化”上,把林区文化的灵魂定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把林区主流文化内涵定位在“唤醒珍惜时光,尊重创造的生命意识;勇担感恩自然,持续发展的生态责任;高扬坚韧乐观,守望互助的生存精神;践行文明有序,健康自信的生活方式”上,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让林区文化博大精神成为武装思想、武装灵魂、武装产业、武装产品、武装管理、武装城市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构筑文化体系。要把生态文化做为林区主流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兼顾文化的传承性、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根据各行业、单位、群众组织的不同性质、特点,把管理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警营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医院文化、林场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养老文化等形成完整体系,具体归纳出基本框架和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化体制和机制,充分体现出绥林特点,打造可复制的林区文化个性,既符合林区传统,又符合发展实际,还体现指导未来的时代需要的文化模式。制定绥棱林区文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把林区主流文化建设以企业法规形式固化下来,确保林区文化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三)整合文化资源。一是整合文化人力资源。发展壮大各种协会,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建立林区文艺人才库,大力培养林区文化骨干,高度重视文艺人才,为文艺创作提供有力条件;巩固壮大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文工团队,形成内外结合,专兼结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文艺人才团队;强力打造主流媒体;重奖文艺人才。二是整合文化活动资源。精心设计符合林区实际的统一的文化活动载体,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持之以恒的开展活动,打造出林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同时把发展林区文化作为林区转型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变虚拟的考核为量化考核,变精神生活为百姓红利。
(四)打造文化业态。林区的各项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都要赋予文化元素,与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新型文化产品特别是生态文化产品、旅游文化产品、影视产品。具体为:在电视上开办广告业务;拍摄林区题材的影视剧;开办网络广播,提供网络文化服务;提供文化艺术服务,突出抓好以幼儿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儿童成长摄影和林区风情的大森林婚纱摄影;提供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打造原始部落人文森林旅游景区实景演出,将文化娱乐与旅游高度融合;提供公众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设计打造出系列的个性突出的林区文化旅游纪念品。
(五)突出文化重点。一是讲好绥棱林区故事。重点采取六项措施,即编撰出版一套丛书讲故事。包括原创歌曲集、诗歌集、故事集、民俗集、传说集、道德人物集等;举办各种大型主题活动讲故事;利用报刊进行冠名讲故事;抓住一切宣传机会,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和平台讲故事;请名人名家帮我们讲故事;请名家创作林区题材的报告文学或小说讲故事。二是塑造林区形象。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林区。将林区文化做法装订成册向各地市主要负责人赠送;进一步完善林区博物馆;拍摄林区形象片;利用好林区电视台、绥林微信平台“新绥林 新林区”“诗画林城”;发挥专职和业余文工团队的作用;建立网络直播平台,定期聘请全国“网红”集中推介林区文化理念和文化产品,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培养一批业余骨干、微信群主和网络大咖;举行主题活动和各种征文活动,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写绥林,吸引各级各类画家画绥林,面向全国举办摄影大赛拍绥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说绥林,通过创作歌曲,举办演唱会唱绥林,创作舞剧舞绥林,拍摄电影电视演绥林。三是唱响绥林品牌。重点突出四个方面,即:绥棱林区精神品牌,绥林生态文化品牌,林区自然风光品牌,特色森林生态产品品牌。四是传诵绥林历史。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展示绥棱林区历史,弘扬绥林文化,彰显绥林底蕴。五是扩大文化交流。持续扩大林区内部和外部的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形成以文化推广、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提升文化吸引力的“洼地效应”,和以资源共享、互联互动为主要手段,扩大文化影响力,释放“蝴蝶效应”。
责任编辑/胡蕊hurui@fendouzazhi.cn
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内大型莲花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