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静 李 萍 周 红
(1.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泰国研究·
从评价指标看高等教育国际化
——以泰国清迈大学为例
付 静1李 萍1周 红2
(1.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 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本文介绍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和质量测评指标,并以泰国清迈大学为例深入阐述了泰国语境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了其国际化质量测评指标的内涵和结果。笔者认为泰国高等教育在策略措施上的国际化经验给东盟区域国家及其他亚洲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启示。
评价指标;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从单纯的学生交换和人员流动到形成国际教育产业、从一个影响少数精英阶层的个体行为到社会大众现象、从国家间的国际合作到国际竞争、从被动到主动地反映社会趋势到成为影响国际、区域和国家的政策与战略大事[1]。近三十年来,英语代替拉丁语成为主要的学术交流语言,电子信息技术使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沟通更便捷、更容易,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优质的国际出版商、数据库和其他主要学术资源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中的高等教育机构[2];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拓展、国际教育战略伙伴的更替促进了世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3]。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如何衡量一个高校国际化的质量和程度是高校在制定其国际化策略和措施时应全面、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分清楚全球化与国际化的区别。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快速发展为一个经济体,关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4]不仅关于世界秩序,还指包括大学在内的有关组织和机构,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国际特征的环境去学习全世界的知识,帮助学生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5]。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普遍使用的概念,但大众所提到的或所理解的内容却只涉及了其实质的一小部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阐述也通常是从三个角度来定义的:一是有关课程,包括国际学习、多元文化教育等;二是有关流动,包括出国留学、师生交换等;三是有关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技术支撑、行政管理等。在过去的十年中,学界纷纷从新的概念、内容及角度不断丰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代表性的研究有强调原因的,比如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范畴解释为什么高等教育需要被国际化;也有突出结果的,比如阐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国际战略联盟缔结、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和贸易增长、双边理解增进、国际软实力加强、知识经济发展等的积极贡献[6]。还有很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过程(process),而非事件(event);是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国家安全和激励经济竞争中将国际教育与课程相结合的过程[5-6]。尽管有的流派[7-8]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态性、目的性和政策性,但在国际范围还是更认同加拿大学者的定义[9],即“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不同国家、异域文化与教育目的、功能和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尽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AIE)在1992年就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宜宽不宜窄。在不同时代、不同组织机构、不同语境下,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在不断变化着。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综合不同学者的研究,其内涵包括人才的国际竞争、国际学生的招募、国际分校的建立、师生学者的交换、课程的国际化和国际、区域性的研究合作[10-11]。还有学者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需要加入政策制定和管理方法两个因素,更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应考虑跨境知识分享的体系和技术手段的应用[12-15]。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外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从被定义为“教育的附加值”到成为主流甚至成为发展趋势,从早期单纯的师生交换演变到全球范围的国际教育事业,从少数精英的国际教育扩展到更多数人的全球范围内的终身学习,从国家、地区间的互动策略到前瞻性政策的制定;其影响力已从教育和教学层面扩大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16-17]。
泰国语境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在全球视野下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的基础上,泰国学者认为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8-22]:一是教职员工:包括引进海归教师和培养在职教师的海外教学与工作经验。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应给予接触国际环境或体验并融入非本国文化的机会。二是学生:指吸收国际学生和为本国学生创造国际环境,这涉及到国际课程、海外实习等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三是课程发展:课程国际化是指该课程能培养学生在国际范围和多元文化环境下胜任工作的能力,这包括全球性、包容性的思维、多文化世界观等。四是国际合作伙伴:不仅是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合作,更应加强联合课程的开发。
此外,有学者[23]指出,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能只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国家策略培养能在国际市场就业的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应主动“创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泰国学界及管理者应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国人学习先进文明的知识和文化的机会,也需要保护本国的传统与文化;应让外界更全面地了解泰国,从而增进跨文化的理解和国际学术的发展[24-25]。
笔者在文献中发现,泰国本国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多注重于国际语言(英语)在教学中的使用、师生的国际流动、学科专业的国际合作等层面。与西方学界类似,泰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在可持续性的国际课程框架的构建、学生全球性与包容性思维的培养、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关系的认知、国家对于教育国际化政策的清晰度与连贯性、教育资源的分配与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完善。
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将学术、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四个因素作为其目标[26]。随着高等教育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为了检验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其国际化指标和衡量标准也更客观、系统、科学。1994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7]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智库——学术合作委员会(ACA)[28]一起开发了一套测量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程度的国际化质量测评指标IQRP(Internationalization Quality Review Process)[29],并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国际化,对其国际化政策与目标、国际支持、国际学术项目、国际研究基金与合同、国际学术、研究合作等指标进行自评和第三方测评的过程”[30]。学界[31]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在六个环节中进行检查:意识(awareness)、承诺(commitment)、计划(planning)、执行(implementation)、回顾(review)和强化(reinforcement)。
图1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六个可循环步骤
如图1所示,树立国际化的意识(awareness)需要全校师生员工了解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益处,从学校层面做出承诺(commitment)和声明将国际化要素融入到每个教学及管理服务环节中,制定全方位的战略和计划(planning),并在各个层面实施和执行(implementation);同时,在过程中不断回顾(review)国际化效果的质量和影响,形成奖励和强化(reinforcement)政策,以鼓励所有师生员工的全面参与和深度融入。以上环节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结构,而是双向循环的、互相影响的。比如学校层面对国际化的声明和承诺(commitment)必将促进全校师生员工对国际化的了解,树立其国际化的意识(awareness);执行(implementation)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也有利于改善国际化战略和计划(planning)。
有学者[32]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全方位的、不断循环的、可持续性的过程,必须以全面改革为前提。虽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指标,各个地区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学界公认大学领导层(尤其是校长)的领导力(leadership)应居于首位。还有学者[33]提出,大学国际化的六个基本要素包括:(1)大学领导层的领导力,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视野、策略和目标;(2)本校教职员工参与、融入国际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程度;(3)国际课程开发程度;(4)是否有为学生负担得起的出国留学、深造的途径,和能与国外大学进行学分转换的课程;(5)国际学生和学者在本校教育、科研活动中的融入度;(6)课外活动的国际化。
学界认为将IQRP概括为十类指标能更综合地权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文化等要素[34]。笔者将这十类指标总结如下:
1.大学领导层的国际领导力: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宣言(mission statement)中是否将教育国际化列为重点,学校文件是否明确规定师生参与国际教育的机会,学校财务上是否设有师生参与国际活动的专项经费,学校校长的公众宣讲是否包含学校发展的国际化目标,学校是否专门设有校级管理机构负责国际化工作;教职员工是否因其国际化程度得到升职或加薪的机会,招募或聘用教职员工时是否将其国际化程度纳入考核指标,是否将学校生活的国际化列入招生宣传等。
2.国际化策略与计划:学校是否根据其国际化按照时间节点为学校、学院和教职员工分别设置近、远期目标,学校是否为其国际化明确投入了人力、财力和物力,学校是否为学校、学院和师生明确列出可参与的国际活动等。
3.国际教育制度化:学校是否为实现教育国际化设立了校级和院级的管理、测评、监督的机构和人员。
4.专业的国际教学单位与人员:学校是否为国际学生和学者、本校出国学习的师生及国际项目设立了专门办公室,且有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和管理等。
5.国际学生和学者:学校是否有招募留学生的政策和措施,是否根据留学生的不同背景提供金额不等的奖学金专项资金,学校是否设有留学生教室、专业的入学指导、第二语言学习课程及导师等。
6.国际课程:学校是否设有国际联合课程,国际学生是否作为学习资源融入到本校校园生活中;学校是否设有本科和研究生层面的国际学位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学校是否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外语学习和外语能力的要求;学校是否设有专项奖学金鼓励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学习或开展研究;学校是否设有国际教育课程委员会,并给予学院和教师时间和专项资金做国际课程的开发;学校是否鼓励教师与国外学者联合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和著作,并给予特殊奖励等。
7.本校师生赴国外深造:学校是否与外国大学签有合作协议、对教职员工出国深造是否有资金和政策支持,学校是否对每个学院的国际项目有数量要求、是否为每个学院提供量身定制的国际项目,学校是否为学生出国深造设有专项奖学金,并对学生提供全程帮助等。
8.教职员工国际活动的融入度:学校是否与国外大学签有教师交换的协议,并为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提供资助,学校是否给予教师争取国际资金和科研合作提供时间上的支持等。
9.校园生活与联合课程项目:学校是否有国际学生组织,并设有专项资金和场地鼓励学生组建国际学生协会;学校是否设有跨文化交际课程;学校是否设有帮助学生国际就业的职业规划项目;学校是否建有供本校学生与国际学生一起居住的学生公寓,学校餐厅是否提供不同国家的食物供选择等。
10.国际化进程的监控体系:学校是否设有国际化指标,并配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其国际化程度进行检查、测评并给予建议,提出改进措施;学校是否每5-10年进行国际化程度的自评和第三方评价等。
有学者在此十类指标基础上加入了质的权重考核[35],并提出了五项说明:学生的特征、学者的特征、研究方向、课程内容和学校对这四项指标的支持度。同时,他们还强调了考核在校国际本科生和国际教师的比例及考察国际研究项目的数量与质量。
结合以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的梳理和评价指标的阐释,笔者以泰国清迈大学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质量评价指标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做进一步的探讨。
泰国地理位置在东盟的中心,有较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多样化的经济结构;泰国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文化多元、民风淳朴、英语普及度较高,在东盟和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印象,这些都为泰国立志成为东南亚国际教育枢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在东盟及亚太地区都具有不可小觑的竞争优势。
泰国大学的国际化标准从一开始就参照了OECD的国际化测量和评价指标,同时特别关注了五项基本要素的权重[36]:大学领导层的领导力、国际课程开发程度、国际学生与学者人数、教职员工国际活动的融入度、国际化进程的监控体系,以尽快达成树立其教育国际化形象、宣传其国际化程度、确立其国际教育枢纽的定位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泰国高等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因为全球一体化,更直接的原因是2015年底东盟经济区的建立(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泰国政府希望通过普及英语、发展国际课程和国际学校来改善其教育结构,向国际标准看齐。当然,每个大学实施其国际化战略的侧重点不同,实现其国际化内涵所依托的平台、机构及对其权责利的界定也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关乎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国际化、拓宽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课程的运行与管理、国际学生的招生和录取等核心内容。
理论上,泰国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国际学院(International College),其国际化战略可以由国际学院来实施和推进。比如:有些高校的国际学院只负责国际本科学生的招生与注册而不负责其学业培养,如朱拉隆功大学、清迈大学、法政大学、农业大学等;有的除了招收国际本科学生外还负责其国际课程的开发、教学与管理,如孔敬大学、宋卡王子大学、那黎宣大学等;还有的国际学院与该校的其他学院或研究院合作,只在硕士和博士层面共同培养国际研究生,如泰国国家发展管理研究生院(NIDA)等[37]。而实际上,各高校的二级教学和研究单位(学院、研究机构)都有权根据其专业和学科需求制定符合本单位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和措施。因此,各高校的国际学院所表现出来的国际化程度只是学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冰山一角,评价泰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的内涵,不能只看其国际学院的成果,更需要通过国际化测评指标来综合衡量。
为了深入了解泰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及其战略与措施,笔者在2016年7-8月走访了清迈大学,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open-ended questions)[38]深度采访了清迈大学分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和国际学院院长。笔者根据探测性调查所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结合本文第二部分提到的十类评价指标,衍生为包括大学领导层的国际领导力、国际化策略与计划、国际教育制度化、专业的国际教学单位与人员、国际学生与学者、国际联合课程设置、本校师生赴国外深造情况、教职员工国际活动的融入度、校园生活与国际联合课程项目、国际化进程的监控体系在内的70个封闭式问题(close-ended questions),以了解清迈大学在国际化策略制定与措施完成方面的情况。笔者设定每个问题计分为“1”分,共70分。答案肯定则得“1”分,表示该大学已制订了该项国际化策略或已实施了该项国际化措施;否则得零分。笔者于2016年9-10月期间在清迈大学分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和国际学院院长的帮助下,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送给清迈大学国际关系办公室,得到了该办公室主任的大力支持,于11月收回了问卷。笔者对问卷的完整性、齐备性、合理性及可靠性进行了检查,确认数据无缺失、遗漏或前后矛盾之处,因而审核、评价该问卷为有效问卷。笔者委托第三方研究人员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编码、归类和计分[39],在70个问题、总计分为70分的封闭式问卷中,清迈大学的得分为65分,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评价指标都已达到,只有五个指标未能得分。以下就清迈大学十类评价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概括:
1.大学领导层的国际领导力:学校已将其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把“与包括东盟和亚洲区域的国外高校开展友好的学术合作”作为其国际化的任务宣言。学校每年拨款6 500万泰铢(约1 300万人民币)作为师生国际教学、学术活动的专项经费。学校教职员工的国际化背景是其职业发展和提升的加分项,但还未被列入聘用先决条件(未得分项)。
2.国际化策略与计划:学校已将教育国际化列入学校《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3.国际教育制度化:学校成立了“教育委员会”专门负责教育国际化事务,设有专门对国际交流活动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的部门;除此之外,学校另设有两个专门的机构根据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分别负责国际化进程的执行和督查。
4.专业的国际教学单位与人员:学校为国际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了国际学院、研究生院及国际课程管理办公室,也为本国学生设立了出国学习事务办公室。这些部门和办公室均配备了专业的专职人员。
5.国际课程:学校对本科生、研究生均开设关于区域研究、国际研究和外国语言的专业、辅修专业及选修课;同时在本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中规定了学习国际课程的课时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选择一门外语课程进行学习且必须达到该语言的学习标准。学校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学习、深造均设有奖学金。学校设有国际课程委员会,并设立专项经费,给予弹性时间鼓励学院和教师开发国际课程。
6.国际学生与学者:学校为招收国际学生设有专门的招生政策,为优秀的国际留学生提供金额不等的奖学金;学校的国际学院和研究生院设有专门的部门、导师为留学生(特别是新生)提供指导,为国际学生提供第二语言选修课程。学校尚未系统开发学术项目或课程,未将留学生作为学习的一种资源;也尚未为留学生安排本地接待家庭项目(两项未得分)。
7.本校师生赴国外深造情况:学校师生出国学习项目有学分转换和短期交流两种,学校与国外高校有师生互换合作协议;有专门的单位和专职人员为学生出国学习提供奖学金和全程辅导服务。学校有为不同的学院量身定做的国际项目,但尚未将开发国际项目作为学院的任务(未得分项)。
8.教职员工国际活动的融入度:学校与国外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为教师在伙伴学校工作提供机会,为教师参与学校资助项目或申请国际研究项目提供弹性时间和资金,为教师出国留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供资助。学校层面尚未给教师提供指导其出国进行教学、开展研究的课程(未得分项)。
9.校园生活与国际联合课程项目:学校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和专项经费帮助国际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学校为国际学生开设有跨文化交际课程;学校重视培养国际学生的领导力,支持国际学生成立国际学生会组织,为学生提供学业和就业指导;学校有留学生公寓和留学生活动中心,为不同国家、民族、信仰的留学生提供多样就餐选择。
10.国际化进程的监控体系:学校成立了正式的国际化程度评估体系,制订了国际化指标和执行情况汇报进程表;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指派了专门的人员进行平时督查和年度检查。每5-10年,学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其国际化指标进行外部审计,聘请专家对国际化执行情况、未来发展、下一步策略等提供建议。
综合来看,在十类评价指标体系中,清迈大学的国际化策略制定与措施完成的情况良好,仅有以下五项未能得分:
1.学校教职员工的国际化背景尚未被列入聘用先决条件。
2.学校尚未系统开发学术项目或课程,未将留学生作为学习的一种资源。
3.学校未能为留学生安排本地接待家庭项目。
4.学校尚未将师生出国学习项目作为二级学院的任务。
5.学校层面尚未给教师提供指导其出国进行教学、开展研究的课程。
笔者带着测试结果再次通过网络电话采访了清迈大学分管国际事务的副校长。他认为第1和第4项指标未达到与平衡国内因为经济、家庭等原因无法出国留学的弱势群体有关;也有保护本国教育资源、传统及文化的考虑。第2和第3项未达到指标的原因不能排除泰国文化中内向、保守的因素;第5项是由于受专业、学科、师资背景不同的限制而难以从学校层面提供统一的指导。
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信息技术革命和人才的无国界流动与合作都推动着每个国家在国际和区域舞台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高等教育全球化强调跨国境的核心技术与知识的流动;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更侧重一个国家如何应对全球化教育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为了检验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其国际化指标和衡量标准也更客观、系统、科学。无论是世界经合组织(OECD)还是国际高等教育学术合作委员会(ACA),或是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其国际化政策与目标、国际支持、国际学术项目、国际研究基金与合同、国际学术、研究合作等方面都应有可供自评和第三方测评的指标。学界认为十类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能更全面地权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济、文化等要素。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泰国清迈所展开的田野调查探究了泰国的高等教育主体对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方法、技术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作者认为泰国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良好的国际环境和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具有成为东盟区域教育中枢的潜力;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也为东盟区域国家及其他亚洲国家带来了启示。
[1]De Wit,H.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1,8(2):241-247.
[2]Altbach P.Reisberg,L,Rumbley,L.Report to the UNESCO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J].Available at www.unesco.org,2009.
[3]Mok,K.H.Questing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Asia:Critical Reflection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433-454.
[4]Paige,R.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Indicators[J].名古屋高等教育研究,2005(5):99-122.
[5]Ranson,S.Theorising Education Policy[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1995,10(4):427-448.
[6]Altbach P.G.The Past and Future of Asian Universities:21st Century Challenges[M].Asian Universities:Historical Perspective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13-32;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
[7]Sanderson,G.A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Self[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8,12(3):276-307.
[8]Beck,K.Globalization/s:Reproduction and Resistance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35(3):133-148.
[9]Knight,J.Updat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03,33(2-3).
[10]Harden-Davidson,A.Neoliberal Elements of Restructuring Through the Ontario College of Teachers:An Example of Centralized Marketization[J].Canadia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33(1):31-44.
[11]Ozga,J.,Lingard,R.Globalization,Educ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C]//The Routledge Falmer Reader in Educ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London:Routledge,2007.
[12]Altbach,P.,Knight,J.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290-305.
[13]Kehm,B.M.,Teichler,U.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3-4):260-273.
[14]Knight,J.Higher Education in Turmoil:The Changing Worl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M].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08.
[15]Maringe,F.,Foskett,F.,Woodfield,S.Emerg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ls in an Uneven Global Terrain:Findings from a Global Survey[J].Compare,2013,43(1):9-36.
[16]Maringe,F.,Gibbs,P.Marketing Higher Edu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2006.
[17]Brandenburg,U.,de Wit,H.The 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1,62:15-16.
[18]Chaisawat,M.Travel and Tourism Education in Thailand[J].Journal of Teaching Travel and Tourism,2005,5(3):197-224.
[19]Sangpikul,A.Leadership and the Roles in Internationalizing Thai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A Path Leading to the Leader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J].ASAIHL-Thailand Journal,2007,10(2):112-130.
[20]Sinlarat,P.Changing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in Thai Universities[J].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5,18:265-269.
[21]Wisansing,J.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Education in Thailand[J].ASAIHL-Thailand Journal,2005,8(2):21-35.
[22]Tejavanija,C.Professional-designed Academic Curriculum:An Essential Innovative Practice in ESD for Thailand's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C]//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th International APEID Conference(UNESCO).Bangkok:Thailand,2006.
[23]Thanapornpun,R.Education,Capitalism and Globalization[M].Bangkok:Kobfai Printing Project,2001.
[24]Sinlarat,P.New Leadership and New Globalization in Thai Higher Education:The Path to the Future[J].ASAIHL-Thailand Journal,2007,10(2):38-65.
[25]Sangpikul,A.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A Perspective from Thailand[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2009,9:2-20.
[26]Green,M.F.,lson,C.Internationalizing the Campus:A User's Guide[C]//Washington 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vailable at www.acenet.edu,2003.
[27]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EB/OL].www.OECD.org.
[28]ACA,Academic Co-operation Association[EB/OL].www.aca-secretariat.be.
[29]Knight,J.,de Wit,H.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EB/OL].www.OECD.Org,1999.
[30]Knigt,J.Developing an Institutional Self-portrait Us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Quality Review Process Guidelines[EB/OL].available at www.OECD.org,2002.
[31]Knight,J.Internationalization:Elements and Checkpoints[J].Canadian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2004,7:1-15.
[32]Mestehauser,J.A.Portraits of an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Am Uncommon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C]//Reform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Internationalizing the Campus.Phoenix,AZ: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in and the Oryx Press,1998:3-39.
[33]Ellingboe,B.J.Divisional Strategies to Internationalize a Campus Portraits:Results,Resista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rom a Case Study at a US University[C]//Reform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Internationalizing the Campus.Th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Oryx Press,1998:198-228.
[34]Paige,R.M.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Indicators[J].名古屋高等教育研究,2005(5):99-122.
[35]Horn,A.S,Hendel,D.D.,Fry.G.W.Ranking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Top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11(3/4):330-358.
[36]Mills,R.,Rudd,D.Expanding Marketing Principles for the Sales of Higher Education[J].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2008,1(3):41-52.
[37]Completed Research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College Model as It Should Be[M].Presented to Silpakor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2016:23.
[38]Schuman,H.,Presser,S.The Open and Closed Ques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9,44(5):692-71.
[39]Bryman,A.,Burgess,R.G.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M].Routledge,London,1994.
(实习编辑:郑 舒)
2016-12-20
付 静(1977-),女,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副教授;李 萍(1966-),女,四川省泰国研究中心专家,硕士,教授;周 红(1981-),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G649.336
:A
:1004-342(2017)04-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