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磊
(信阳农林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基于出口结构变动的我国制造业调整优化分析
吴 磊
(信阳农林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
选取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从产品、国别、企业角度分析我国对外输出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制造业领域调整升级提出加大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利用资源迁移,改善要素结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抗风险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海外市场等建议.由此为我国产业调整、增强出口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
出口结构;产业结构;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的支柱, 对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后, 制造业面对着一个愈加开放的产业环境, 这种变化给制造业发展不仅带来了稀缺资源, 有效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也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同时, 越来越多的海外产品涌入国内市场, 使得国内制造业承受着更多的国际挑战. 因此, 在对外贸易中, 优化制造业出口结构, 扩大制造业出口规模, 不断提升制造业抗风险能力, 是我国制造业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入手, 分析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出口结构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 提出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建议, 为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地位提供理论指导.
产业结构的形成通常是建立在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之上, 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及其竞争力, 其结构本身就是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 透过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各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也反映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所以, 产业结构是出口结构形成的基础, 并决定着一国对外输出的结构. 相反, 由于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企业生产对于外部需求相当敏感. 商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将会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结构和比例, 进而引起国内生产结构变化, 并导致产业结构有针对性的调整. 从上述传导过程看, 出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源之一, 也是指引经济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因此,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除了生产要素结构变化的推动作用外, 出口的拉动作用也很大.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 出口结构对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对提升本国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地位意义重大. 由于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的形成基础不同, 两种结构并不会完全一致, 并且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 两者偏差有可能变大, 这种结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常态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间具有优化的余地, 而且这种差别为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进一步调整提供了方向.
2.1 产口出口面临的国际产业环境
近年来,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制造业商品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升级的冲击, 另一方面受到服务贸易份额不断增长的挤占. 所以, 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市场环境愈发严峻.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结构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 目前的产业基础决定着现阶段必须继续将制造业商品出口作为创汇和占领国际市场的主要手段.
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端产业领域, 这些产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相对廉价的人力、 土地、 原材料等要素支撑, 这些要素同样也是吸引大量外资注入的重要诱因. 但是, 近年来同周边国家如越南、 印尼、 泰国、 缅甸等相比, 我国这些要素已不具有竞争优势, 上述国家凭借更为低廉的要素价格, 以及优惠的引资政策, 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因此, 国际投资越来越多的将我国周边国家作为目的地, 而原有在华投资也开始向周边国家分流. 除此之外, 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持续寻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由于发达国家拥有科技、 人才等产业优势, 其转型更多的瞄准高端产业领域, 这给我国开拓高端产品国际市场带来压力[1].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所面对的国际竞争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有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 而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中低端产业也受到周边新兴国家的追赶和威胁.
2.2 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
2.1.1 产品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外贸经济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3030.37亿美元, 其中, 出口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3427.47亿美元. 出口增长不仅开拓了海外销售市场、 提升了我国商品的国际影响力, 而且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 从产品出口结构角度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口商品变化明显(详见表1).
表1 产品结构变化(1985—2014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从表1看, 初级产品在80年代占据出口市场的主导, 但是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 初级产品的出口优势地位减弱, 出口比例大幅下降, 到2014年时, 初级产品只占总出口额4.81%, 相反, 工业制成品成为出口的绝对主力, 2014年时份额达到95.19%. 一般情况下, 如果一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条的高端, 其初级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 出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 尤其是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较大比重, 上述变化也说明我国的国际产业分工地位逐渐提高, 不断走向产业链高端.
但是, 考虑到商品输入, 我国进出口结构差别明显. 主要表现在与美国、 欧盟、 日本等工业化国家贸易往来中, 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商品为主, 进口则多是技术、 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 这种贸易形态也反映出我国与经济强国间的资源差异, 所以, 为提高出口竞争力, 需要对国内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2.1.2 国别结构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 我国出口贸易的国别结构正悄然改变, 而国别结构不仅反映我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关联程度, 而且能够体现国际经济交往中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所在及其国际竞争力.
以2005年以来的结构变化为例, 我国传统出口地区欧盟、 美国, 亚洲近邻日本、 韩国和中国香港仍然是主要目标市场, 但是出口份额呈下降趋势. 2005年时, 我国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为72.21%, 2014年时这一数字大幅下降到58.90%.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盟、 拉美、 非洲等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输出地, 出口份额从2005年的12.83%增长到2014年的21.96%(详见表2). 出口国别结构的改变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动向, 而新兴经济体未来将会成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 所以, 继续巩固加强与传统地区贸易往来的同时, 应把拓展新兴地区市场作为重要的出口调整方向.
2.1.3 企业结构变化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也是商品出口的发起者, 出口企业类型结构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经济结构, 以及各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表3给出了2005年以来以出口额为统计指标的我国出口企业结构.
从表3看, 我国出口企业类型以国有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 私营企业为主. 从2005-2014年的数据变化看, 2005年时, 国有企业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22.16%, 外商投资企业占58.30%, 2014年时, 外资和私营企业出口额占86.62%, 国有企业仅占10.95%. 从上述出口企业结构变化看, 非公经济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成为创汇的主要来源, 这主要在于外资、 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具有更强的信息、 技术、 市场等优势, 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更强, 在出口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上述变化也说明, 国有企业虽是我国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重要的经济支撑, 但其开拓海外市场能力不足, 目标市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所以, 国有企业树立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逐步适应国际市场, 加快推出自主创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是国有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表2 出口国别结构变化(2005—2014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表3 出口企业结构变化(2005—2014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注:2012年以前私营企业未作统计
我国制造业产品输出经历了一个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 从产业链低端到高端的过程, 出口结构不断调整优化, 为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增强制造业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必须以出口结构变化为导向, 加快国内制造业结构调整. 结合前文分析, 国内制造业产业调整应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
3.1 加大引资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产业调整中, 外商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 外资进入的领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并且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结构, 90年代后, 随着国际市场环境变化, 外商投资逐渐向技术、 知识密集型等高端产业领域扩展和渗透[3]. 上述外资投入结构的改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加速转型, 并进一步优化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明显表现在中、 高技术性产品的出口比重增加方面. 所以, 应重视外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今后, 应加大引资力度和创新引资方式, 加快对制造业结构进行调整, 着力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快生产的科学化、 信息化改造, 促进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逐步提高产品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利用资源迁移, 改善要素结构
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 必须以要素禀赋为基础, 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发挥比较优势, 降低产业转型的成本. 而脱离要素和资源条件, 盲目调整产业结构, 以此建立的产业结构并不稳定, 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 干扰.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市场的全球化, 更是资源利用的全球化. 要素的逐利性带来的资源全球范围的转移, 给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产业分工逐渐走向产业链的高端, 但是技术、 信息、 人才等要素的缺乏成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 所以, 积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迁移机遇, 发挥高端资源在制造业转型中的支撑作用, 是新形势下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 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手段. 基于此, 应根据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打造更加通畅的转移通道, 减少资源流入障碍, 为资源转移提供更大的获利空间, 以吸引高端要素加速向我国的迁移, 从而优化制造业要素结构.
3.3 扩大企业规模, 提升抗风险能力
企业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应对国际市场冲击、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目前, 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分布很不平衡, 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 该类行业具有典型的小、 散、 弱特征, 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多, 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4]. 而大型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 产品转型换代的节奏等方面都要高于中小型企业, 所以, 制造业转型升级除了调整产业、 产品结构, 应当加快企业提升规模. 为此, 需要按照行业特征, 加快同类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建设, 加大集群建设力度, 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树立企业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
3.4 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海外市场
前文指出, 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别结构发生变化, 出口市场逐步从传统的欧美、 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向拉美、 东盟等新兴经济体扩张, 这种结构变化将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并进一步影响产品结构的调整. 所以, 未来出口市场的变化是带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 也是产业、 产品结构调整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 为加快开拓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海外市场, 必须要把握未来国际市场需求趋势, 加快产品转换节奏,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特征, 建立各类产品的目标市场, 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的市场销售结构, 并以此为基础加快打造各类产品的重点出口目的地, 形成与不同地区间的稳固的贸易结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春季)[EB/OL].http://file.mofcom.gov.cn/article/gkml[2015-05-20]150500961584.shtml.
[2] 路丽.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动态演化和升级路径选择[J].价格月刊, 2014(1):64-69.
[3] 廖晓燕.制造业FDI的新动向与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4):92-96.
[4] 韩玉茹, 黄粤.中日韩出口商品结构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149-152.
[责任编辑 李继峰]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Export Structure
WU L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Xiny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Through selecting the relevant data of Chinese export trad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China’s foreign export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s, country and enterpris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cluding increasing absorbing more foreign capital, optimizing industry structure, exploiting the transfers of resources,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key elements, increasing enterprise scale, raising risk resistance capacity, improving product structure and expanding overseas markets,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Chinese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raising export competitivenes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industry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2016-12-23
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河南省经济团体联合会调研课题(SKL-2017-2929);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ZZJH-459)
吴磊(1977— ), 男, 河南上蔡人, 讲师, 硕士.
F746.12
A
1009-4970(2017)08-0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