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王海波 徐嫩羽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气象局近年来开展的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调查工作,介绍了气象知识普及率各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同时围绕2015年和2016年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对全国各个省区的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情况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找出不同地区气象科普工作之间的差异,探讨不同地区气象科普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区域差异
0 前言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调查由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实施。具体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具体负责,其中现场调查工作、调查数据整理、汇总等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负责,调查问卷题目和调查样本质量控制和检验由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负责。
本文主要结合2015年、2016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有针对性的制作气象科普内容、组织气象科普活动、提升气象科普能力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气象知识普及率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受访者个人信息、灾害预警、气候变化、气象信息应用、获取气象科学知识的渠道以及热点气象科学基础知识等。围绕这些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题目如表1所示。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我们构建了反映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指标体系
考虑到调查结果是2015年、2016年两年的数据,而这里我们主要考察的是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空间上的),所以在这里采用不同省份两年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省的代表性数据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每道题的计算方法如下:
A1=知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比例×100(1)
A2、A3和A5的计算方法相同。在所有样本的范围内,首先计算“了解” “比较了解”“一般”“不了解”“说不清”各占多少比例,然后使用赋值方法进行加权。具体公式为:
A4和A6是多选题。其中A4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得分使用赋值方法进行计算,对于城市居民选择“选择环保产品”、“(调整)生活方式节能减排”、“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中任意选项获得20分,叠加最高分为60分;选择其余选项得10分,叠加最高分为40分。对于农村居民“调整种植或养殖方式”、“学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政府或相关部门提供的培训或辅导”中任意选项获得20分,叠加最高分为60分;选择其余选项得10分,叠加最高分为40分。
A4=城市居民得分×城镇人口比例+农村居民得分×农村人口比例(3)
A6气象信息传播渠道的使用情况,居民每选一个选项可以得到得8.3分,12个选项全选可得100分。具体公式如下:
总体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得分=城市居民得分×城镇人口比例+农村居民得分×农村人口比例(4)
B7和B8公众对气象知识认知率计算方法一致。在所有样本的范围内,计算“答对”占多少。赋值产生“气象知识认知度”指标,具体公式为:
认知度=认知率×100(5)
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中,我们发现A4(当了解或经历过上述极端或灾害性天气时,您愿意对您的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做出以下哪种作法来适应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A6(您最常用以下哪种渠道来获取气象信息?)两道题的得分都特别低,其中A4各省最高分17.18%,最低分15.02%,A6各省最高分33.71%,最低分13.37%。和其他题目的得分相比,这两题的得分偏低的太多,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经与各省气象局从事科普工作人员沟通和交流以及自身掌握的情况,都发现各省在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和通过各种不同渠道传播气象信息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而成效在调查中体现的非常不明显。
初步推断导致这两题分数不正常偏低的原因可能是:1)由于采用的是电话调查,而且题目较多,因此在回答多选题的时候,受访者很可能只听到了他(她)觉得对的答案就选了,而没有完整了解题目,这一点可能从A4和A6的得分基本是选择了1个或是2个答案推断出来;2)在制定多选题分数的计算规则时,前期的研究不够,分数的分配方案并不完全客观和符合实际。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调查中尽量避免和完善。鉴于此,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其它6个指标的结果。
2 结果分析
2.1 气象灾害预警知晓率
关于气象灾害预警知晓率的结果如表3,其中湖北省的得分最高为86.73%,全国得分超过60%的有11个省(区、市),约占全国的35%,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全国有65%的省份在这一题上不及格,也就是说这些省份的公众知道气象部门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的人数不足60%。作为气象部门一个重要职能,灾害性天气预警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作用,比正常的天气预报要重要的多,防灾减灾,重在防,而防范的前提是要提前知道,所以各级气象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清楚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是由气象部门发布的,并及时收听收看。
2.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了解程度
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含义及相应的防御措施了解程度的结果如表4,这道题的结果要远远好于第一题,有约80%的省(区、市)得分超过60%,剩余的省份也都超过55%。国家针对气象灾害预警符号和气象灾害的防御方法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气象部门这些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去推广,从目前的调查结果上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提升的空间还比较大,在这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相应防御措施对外宣传科普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在目前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的科普方式还相对传统,往往是简单地信息搬到网上,并没有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和公众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对内容进行深度的加工,在保持科学性、信息完整性的同时要多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和通俗性,采取动漫、游戏甚至VR、AR、MR等高新技术手段来让公众通过更加轻松、快乐的方式学习。endprint
3.3 气候变化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公众对全球变暖比较熟悉,但对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知道的很少,除湖北省外,其它省份在这一项上都不及格,详见表5。这表明相对于公众比较了解的气候变化基本事实方面的知识,更加深奥的关于在地球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气象灾害与全球气温升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知识目前公众获得的渠道还比较少,需要科学普及的内容还比较多,气象部门需要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也比较多,这一点从目前只有8个省份的得分超过50%(只有湖北超过60%),接近3/4的省份得分都在40%一下。
3.4 气象信息内容实用性
表6给出了气象信息内容实用性的得分情况,这个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全国31个省(区、市),除西藏自治区外,其它得分都超过了85%,其中有23个省(区、市)超过了90%,这一方面说明了公众对于目前气象信息内容实用性的满意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气象部门在气象信息的服务、科普和宣传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气象信息内容实用性的调查,我们在城镇和农村采用了不同更有针对性的题目,结果发现普遍城鎮的得分要高于农村,平均高3.9%,其中北京的城乡差异最大,接近14%,只有排在第一和第二的黑龙江省和湖北省的农村得分高于城镇,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个省份得分最高,而且超过95%的原因。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全国31个省(区、市)里,除了四川(89.48%)、云南(88.02%)和西藏(83.70%)外,其它城镇部分的得分都超过90%,而农村部分超过90%得分的只有13个省(区、市),因此今后在开展关于气象信息应用方面的科普工作中应在保持目前良好态势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公众科学素养相对较差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更加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作品和产品。
表6 对气象信息内容实用性的得分排名
3.5 雾霾知识认知度
对雾、霾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从北到南各省(区、市)得分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排名前三位的天津、北京和河北是目前我国雾、霾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公众对雾、霾知识和其防御手段科普的需求非常旺盛,气象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很多气象爱好者们也制作了很多相关的科普产品和作品,这也导致在这几个地区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了解雾、霾。再来看看排名倒数的分别是海南、福建、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基本都位于我们的最南端,这些地方由于雾、霾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像北方那么严重,因此对这方面的关注也较少,分数自然不理想。
3.6 雷电知识认知度
雷电科普一直是气象部门最重视的科普内容之一。2007年重庆市开县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44名小学生受伤的雷击事件发生之后,气象部门更加重视雷电科普,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编制的《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积极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校分发和赠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也正因为该项工作的重大社会意义,《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成效从表8各省(区、市)雷电科普知识的得分上可以明显看出,全国31个省(区、市)的得分都超过了90%。24个省(区、市)的得分都超过了95%。雷电防护的科普工作未来应从知识的传播,向更深层次的解决实际问题,让公众掌握更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防雷避险手段上转变。
4 结论和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灾害预警普及率、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等基础性的气象知识虽然也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总体上科普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可能是此类科普产品的创作水平不高,内容同质化、单一化,从供给侧的角度未能满足公众快速增长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气象信息内容实用性得分较高表明公众对目前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的内容是比较满意的,农村的得分低于城市,说明今后我们要加强农村气象信息的服务,考虑到农民的科学素养相对城镇偏低,更应该在进行气象信息服务时加强其科普性,做好雅俗共赏、通俗易懂。
3)公众对同一个气象科学问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一般来讲,大部分公众只对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气象科学知识感兴趣,如针对雾和霾问题,京津冀地区公众的认识和理解要远远好于东南沿海雾和霾问题较小的地区。
总之,气象科学知识普及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气象科普工作顶层设计,把气象科学知识普及与气象业务、服务、科研相结合,将气象科学普及融入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2)提高气象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推动优质气象科普资源,尤其是针对不同用户和需求的精准科普产品研发,让气象科学知识普及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
3)注重气象科学传播方式,推进由传统媒体传播、场馆展示为主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和互动转变,让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更有趣、更快乐。
4)推动应急气象科普机制建设,对公众关注的热点气象问题和前沿气象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快速响应,及时权威发声,让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有用、更有效。
[责任编辑:田吉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