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逸+++罗元富++++王献峰+++石开仪
摘要:本文对二塘选煤厂的新重介质系统中的黑矸石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黑矸石破碎前在-1.8 g/cm?溶液内无法浮起,破碎到25mm后上浮平均值9.96%,灰分34.09%;夹矸煤破碎前在-1.8 g/cm?溶液内无法浮起,破碎到25mm后上浮26.32%,灰分32.56%。最后提出了对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矸石;重介质;回收
一、矸石筛上带黑矸石生产情况介绍
2016年11月25日—28日,厂组织相关人员对新系统矸石筛上带黑矸石情况进行了跟班,通过现场写实、数据采集及分析,发现:1.旋流器压力均保持0.37Mpa以上;2.分选密度与磁性物含量保持稳定;3.小时处理量较高,有3个班600t/h以上,瞬间量最高时达到800t/h;4.矸石带煤均保持0.5%以下,矸石灰分平均值80.58%;5.中、夜班操作存在一定差异,在入洗煤质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夜班密度及磁性物含量较低,矸石灰分较低。
在11月25日早班对矸石底流口进行了更换(从365mm更换为345mm)。
通过现场观察可知:1.每班对快浮室-1.8 g/cm?溶液进行核定,矸石带煤检测数据真实性无异常;2.矸石筛上带黑矸石随着煤质变化而变化,煤质好时,黑矸石数量较多;煤质差时,黑矸石数量较少;3.中煤筛上黑矸石极少,偶尔有一块,在错配物范围内;4.通过观察,随着重控参数的变化,矸石筛上黑矸石无明显的规律变化。
二、实验研究
(一)夹矸煤、黑矸石、白矸石比例检测
在矸石筛上进行全断面采样称重,采样后分别拣出夹矸煤、黑矸石称重,计算夹矸煤、黑矸石所占比例,实验情况如下表1。
根据表1数据可知:夹矸煤、黑矸石占矸石比例分别1.40%,14.45%。
(二)矸石浮沉实验
在矸石筛上随机捡取2组黑矸石、1组夹矸煤,分别做-1.8 g/cm?浮沉实验,记录数据;再将几组数据破碎到粒度25mm,做-1.8 g/cm?浮沉实验,实验情况如下表2。
由表2数据可知:1.黑矸石破碎前在-1.8 g/cm?溶液内无法浮起,破碎到25mm后上浮平均值9.96%,灰分34.09%;2.夹矸煤破碎前在-1.8 g/cm?溶液内无法浮起,破碎到25mm后上浮26.32%,灰分32.56%。
(三)矸石相关检测
对采取的白矸石、黑矸石、夹矸煤分别做密度检测。
方法:先将矸石块称重,再将矸石放入有固定水的量筒内,量筒内水上升的体积为矸石体积,用重量除以体积计算出密度。
根据表3数据可知:1.白矸石密度及灰分最高,黑矸石次之,夹矸煤密度及灰分最低;2.黑矸石密度2.4 g/cm?,灰分77.72%,可认为是矸石,无回收价值;3.夹矸煤度为2.19 g/cm?,灰分57.10%(发热量2635大卡),有回收价值。
三、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一)经跟班复测,除1.8 g/cm?重液平常略低于要求密度外,快浮检测结果基本准确真实。要求:煤质科对快浮重液每班进行交接、调整,确保密度标准。
(二)小时处理量超过重介旋流器的设计处理能力,且入料润湿有不充分的情况,对分选效果存在一定影响。建议:适当控制入洗量。
(三)中、夜班不同人员的密度、磁性物含量等操作参数差异较大,总体上夜班操作造成矸石灰分较低。措施:洗煤车间加强操作指导管理。
(四)黑矸石在-1.8 g/cm?溶液内无法上浮,检测密度为2.4g/cm?,虽然破碎后其中含有9.96%低灰组分,但在洗选环节难以实现回收。
(五)夹矸煤占矸石比例1.40%,约占原煤0.56%(矸石產率按40%计算)。虽在-1.8g/cm?重液中不上浮,但检测灰分57.01%(发热量2635大卡),密度2.19 g/cm?。按照重介旋流器悬浮液密度比实际分选密度低0.2~0.4 g/cm?,底流悬浮液比工作悬浮液密度高0.4~0.7 g/cm?的理论关系,当悬浮液密度为1.35 g/cm?,二段旋流器的实际分选密度为(0.35+0.3+0.55)=2.2 g/cm?,接近和达到夹矸煤的密度要求,从理论上可以回收夹矸煤,但由于处于临界密度,存在错配情况。为改善夹矸煤错配进入矸石,建议措施:1.根据实际情况和煤质,更换小直径底流口,提高二段旋流器的浓缩效果和实际分选密度;2.采用粗介质分选,提高二段旋流器的实际分选密度。
基金项目: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项目(黔学位合字ZDXK[2016]24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