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韵
【摘 要】《吉普赛之歌》是一首风靡世界的小提琴独奏作品,体现了萨拉萨蒂强烈的个人风格与全新型的表演方式。《吉普赛之歌》就是当时欧洲全新型音乐作品中的代表。
【关键词】吉普赛之歌;艺术风格;音乐解读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79-01
萨拉萨蒂1844年出生于西班牙,是欧洲19世纪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作品《吉普赛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此曲作于1878年,是一首风靡世界的小提琴独奏作品。
一、《吉普赛之歌》的艺术风格
(一)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元素,旋律上虽然精致细腻,但在整体情绪的表达上却粗狂豪迈,热情奔放。作品第一个小提琴的主题就是典型的匈牙利音乐风格。
(二)体现了西班牙弗拉门戈舞蹈的艺术形式。弗拉门戈舞是源于西班牙南部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与迁徙到当地的吉普赛人的音乐艺术逐渐相互吸收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舞蹈表演艺术。舞蹈中不仅可以伴有歌唱,还有踢踏舞的舞步,同时还加上拍手的各种节奏。弗拉门戈舞没有一种固定的动作模式,带有很强的自由的即兴性质,舞者时常凭借自己的喜好与经验,通过即兴的发挥与观众的互动来控制整个表演过程的节奏感,以此来表现舞蹈的魅力以及实现与观众之间情绪上的交流。
《吉普赛之歌》在第一乐部的即兴发挥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特点,非常符合弗拉门戈舞蹈的艺术风格。在作品第29-32小节的地方,小提琴用特殊的演奏方法,明显体现出了弗拉门戈舞注重表现弱拍,抑扬顿挫的节奏特点。
(三)一种全新型音乐的表演形式,体现了萨拉萨蒂本人独特的个人风格。萨拉萨蒂不仅仅是根植于本民族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他还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作为一名演奏家,他在小提琴的表现方式与处理上与当时一些权威的小提琴演奏家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的演奏方式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他并不刻意运用琴弓的力量去表现作品;他对于颤音的处理有着自己特别的方式,他把揉音的作用大大增强了,充分利用和弦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他的演奏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全新型的表演方式。而《吉普赛之歌》这部作品完全展现了他本人的独特演奏方式,简直就是为了迎合他的演奏特点而写就的。全曲技巧精湛,利用各种装饰音与滑音营造的特殊音效,柔美的旋律与奔放粗狂的舞蹈之间的对比,无一不体现了萨拉萨蒂强烈的个人风格与全新型的表演方式。《吉普赛之歌》就是当时欧洲全新型音乐作品中的代表。
二、《吉普赛之歌》的音乐解读
《吉普赛之歌》全曲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中板、广板与快板,共167个小节,创作手法奇特新颖,有着浓郁的吸收了吉普赛音乐素材的西班牙音乐风格。
作品的第一部分,自由的中板,4/4拍,c小调,由三个乐段构成。
第一乐段(1-11小节),由钢琴伴奏引出悲壮苍凉的主题,随后小提琴在低音区用力地嘶吼着,与随即到来的尖锐的高音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符不断地由低至高再由高至低,旋律如波浪一般涤荡着,翻滚着,节奏宽广而自由,气氛阴暗压抑。这个主题更像是一段引子,但实际上整个乐部的写作都是沿用了第一乐段类似引子写作的特点。
第二乐段(12-28小节),这段的旋律与第一段相比,更加增强了凄凉的效果,高音重复着低音的段落,加强了戏剧性的表现力,仿佛是吉普赛人向世界发出的控诉,哀叹命运的不公与生活的苦难。后半段几乎都在高音区着力表现情绪上的焦虑与忧愁,具有典型的吉普赛音乐风格。
第三乐段(29-44小节),这个段落虽然在节奏与表现手法上与前面一致,但在情绪的表现上却表达出坚韧与坚强的一面。这段音乐在左手技巧中着力表现了西班牙弗拉门戈舞蹈抑扬顿挫的特点,展现了吉普赛人骄傲乐观,不安于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点。
整个中板都由大山形与波浪形音型的句子构成,加入大量的装饰音,如琶音、颤音、滑音、泛音等点缀其中,节奏完全采取了自由式的,即兴的发挥。而这种完全采用类似华彩乐段的创作手法在小提琴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充分体现出了萨拉萨蒂别具一格,大胆创新的艺术风格。
作品的第二部分(45-69小节),比之前稍慢一点的广板,4/2拍,c小调。这个段落的旋律在世界上广为人知,一改之前悲壮的豪迈与狂放,表现为极度的哀伤与凄凉,句尾的波浪音型与爬升到高音后的沉静,同时又暗示着哀愁的情绪即将过去,欢快的时刻即将到来。
作品的第三部分(70-167小节),急速的快板,4/2拍,a小调。小提琴突然用铿锵有力的双音奏出了炽热奔放的欢快主题,情绪一下子从之前的阴霾中瞬间挣脱,奔向了手舞足蹈的欢庆場面,体现了吉普赛人天性乐观,勇于同命运斗争的性格特征。
这个部分的节奏鲜明,强而有力,具有西班牙音乐与舞蹈性质,并通过中句的转入A大调,使旋律在层层的递进中表现出了丰富的层次感。在后半部,小提琴用泛音与左右手交替拨奏使得音色的质感大为增强,勾勒出了吉普赛人围着篝火表演踢踏舞步的画面。最后,小提琴在急速的高音句子中趋向高潮,最终在热烈奔放的气氛中结束了全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