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心田 剧香问暖

2017-09-11 20:35陈才
戏剧之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阐述穷孩子导演

陈才

【摘 要】导演阐述是导演在分析文学剧本的基础上绘制的一张未来戏剧大框架的设计蓝图,是让每一个合作部门通过这个蓝图来了解这个戏剧的未来是怎么回事、各自要做什么以及导演的意图是什么,这里我简单地谈一下对话剧《穷孩子·富孩子》的感悟与设想。

【关键词】话剧;《穷孩子·富孩子》;导演;阐述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004-03

一、剧本的立意、主题及哲学思考

(一)表层立意:痛苦灵魂的自我救赎之路,塑造完整人格

话剧《穷孩子·富孩子》是一部以现实情境关照人生,以人文关怀品读当下的正剧。剧本用艺术的手段、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以蓝天亮、牛聪为代表的一群农民工群体,剧本高度关注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诉求。通过一个绑架劫持事件,表达了主人翁蓝天亮在外部环境(儿子被劫持)与内心深处(几十年前的人情债)左右夹攻之下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受到小梅与儿子涛涛的纯善人格的感召,迫使他需要自我净化清除内心阴影,勇敢地承担痛苦灵魂自我救赎所带来的内心压力(担心优秀企业家形象被毁)。最终跨上了以自己父子为人质去拯救小梅的英雄之路,从而构建了他残缺人格的自我塑造与完善,使得他更自觉更和谐地融入到城市之中的心路历程。戏剧承载了我们高台教化的文化传播功能,在繁衍、传承着人类精神生活中蕴藏着的拷问、困惑、搏杀与美好的同时,又传递着人类精神的最新人性矛盾和情感生活。如何用戏剧的手段完整、完美、完善地打造这个心路历程?如何用戏剧语汇在展示人物内在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复杂性中探索人性?这也许就是我们各个主创团队将要面临的思考。

(二)隐蔽的主题:盼望道德的回归,回归人之初性本善

剧本表层是一个劫持事情,潜在的却是通过两组人物对比产生另一个主题意义:那就是全社会盼望道德的回归,回归到人之初性本善的时代。第一组人物是通过两个孩子(小梅與涛涛)构建了一个童真的世界,用孩子们的行动与对话来告诉我们,孩子童真与单纯的世界里还有着见义勇为、不离不弃、安危共赴的责任。反观我们另一组人物,是由大人们所构建的成人的世界,这里面却充满着自私自利、你奸我诈、精神萎靡的各种人性之恶。两者对比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大人不如孩子,社会道德的退步!其实剧中每个成年人都在盼望道德回归,包括我们也同样有着各种道德诉求。剧中蓝天亮与牛聪在烂尾楼里面的一段对话,无疑也是在盼望回到童年的无拘无束,彼此之间没有仇恨只有相互的帮助。现在呼唤重建我们社会的道德系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三)哲学的思考:对道德回归与人性光辉的追求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道德噩梦开始了呢?为什么成人之后的世界就是一个大染缸,这里面的人格塑造为什么多多少少都会呈现出一定的残缺呢?也许国人只是用道德来束缚他人,而没有用来约束自己?问题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应该说当下社会道德败坏是我们急功近利的社会发展中所必然会有的阵痛。道德如何回归?如何在全社会重建道德系统?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我们也只能提出问题,却无法回答问题。与其期盼道德的回归不如呼唤健全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知法、守法、司法公正将罪恶遏制在萌芽状态。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思考,进而在作品中安排蓝天亮用自己作为人质去拯救他人的情节,其目的就是在观众心里保留一份善良,如果能让观众看到人世间还有那么一份人性的光辉与温暖,我想这个戏就具有存在的价值。

二、剧本的现实意义:以平民的视角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精神追求

蓝天亮的痛苦灵魂自我人格完善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看到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是人们追求的两个不同层面,在当下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精神的追求。正是这两种不同追求的激烈碰撞,正是在这种精神困顿、物欲横流、人性萎靡的当下社会中,蓝天亮自我人格完善的精神追求在现实意义上使本剧的排演具有了较高的现实价值与警示作用。本剧就是一个惊魂铃、本剧就是一部精神忏悔录,我们城市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与这个群体的贡献息息相关,我们不应该多歌颂他们,为他们树竖碑立传吗?本剧故以平民的视角关注、贴近农民工群体,这是我们的态度,因此作者巧妙地借用角色蓝天亮说:“老天爷只给了我们一次生命,无论穷人富人,都同样的值钱,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珍爱!”“穷孩子富孩子,都是妈妈的好孩子。长大后你会明白,人虽然有贫富之分,却没有贵贱之别。”因此,理解农民工群体,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也是此剧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人物分析

(一)蓝天亮,获得灵魂自我救赎的一步跨越

蓝天亮,第一代农民工成为旁人羡慕嫉妒的成功企业家。三十年前贩卖野生动物被抓由兄弟牛聪顶罪入狱,是他的“本我”;多年来隐瞒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人前活得人模人样,但午夜梦回每每不愿面对,痛苦煎熬,是他的“自我”;但当他被两个孩子之间的善良感动,看到孩子之间的正直、勇敢和刚强,他选择用自己充当人质以换取小梅的安全。这一刻他说出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与珍爱。”当他从内心终于迈出了这沉重的一步,这一步是何等的惊心动魄,是何等的艰难,这重要一步的跨出,这是他的“超我”,光鲜的企业家形象就此打住,别人将来会怎么样看待他们一家人,这个时候已经不重要了,自己的事情总是需要自己去面对,你无法逃避也无处可躲,三十年的内心愧疚在这一步的跨出中不仅实现了他痛苦灵魂的自我救赎,同时也是他残缺人格的自我修复与完善。这一步,他实现了灵魂的升华!那一瞬间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

(二)牛聪,一个只能通过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我的人

牛聪不是恨蓝天亮三十年前因贩卖野生动物他来顶罪,也不是恨蓝天亮不感恩,而是三十年长期的心理不平衡积累之下的瞬间爆发而导致劫持事件的发生。一位哲人曾说,乞丐不会妒忌富人,而只会妒忌比他钱讨得多的乞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人,因一个事件最终导致站到了不同人生的境遇之下。面对蓝天亮的春风得意,牛聪面对邻里亲朋冷嘲热讽可谓是度日如年、无地自容,他在邻里亲朋的目光中读懂了自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他被邻里亲朋的言语所禁闭了自己,那时起蓝天亮就是他牛聪的地狱。牛聪他恨蓝天亮,连带恨上了这座城市,只想逃离这座冷漠无情的城市,可心有牵挂又无处可去。他想让孩子斌斌到城里来读书,孩子是他唯一的希望,他努力维护一个好父亲的形象,甚至在孩子看到自己犯罪的样子时伤心欲绝要举枪自杀 ,他希望斌斌能得到好的教育,从此离开农村做一个城里人来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当这种愿望破灭之时,他的内心完全崩溃,不惜铤而走险盲目地开始报复蓝天亮。蓝天亮代表着改革开放中一代人成功的典范,而牛聪同样代表着改革开放中一代人失败的典范。个人建议,牛聪这个角色不要写成一个惯犯,道德的败坏没法让人值得同情,我希望他只是一时行事偏激糊涂但不至于品行败坏。他年轻时为人义气敢于承担责任,秉性好强刑满释放却无一技之能融入社会,忍辱偷生妥协于人生却换不来送孩子进城读书的希望。他游走于社会的边缘,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实现自己对父母对孩子的爱,我们无权去指责他人,世上无坏人,这是我的理想,在这一点上也是本剧的立意所在。endprint

四、导演风格样式感的追求与建立:运用舞台假定性创造舞台电影感

正规剧场镜框式舞台的设计与演出,其观演空间相对固定。非正式剧场舞台演出的演剧美学追求,同样还是运用舞台假定性手段创造舞台的真实感。在这里以镜框式舞台与非正式剧场舞台设计的共同艺术追求来进行阐述,和大家共同探讨两者都适合的关键点和平衡点。

本剧具有一个很好的戏剧结构,在人物关系的纠葛之中,戏剧冲突展现出来得非常迅速而强烈,能促使各人物行动积极而有效,戏剧悬念感较强能牢牢地抓住观众。面对这样一个平民化视角贴近观众又具有“警匪类型片”写实风格的戏剧作品,我的第一感觉应该使用环境戏剧的手段去逼真呈现我们的演剧风格,但最终放弃。根据剧本的风格与内容,这个戏我将追求一种真实,因为只有真实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该剧的强烈戏剧氛围起到的警示作用;只有真实才能感知剧中小人物内心的彷徨无助与举步维艰;只有真实才能让观众触景生情地被感动并与演员共同体验所创造的境界;只有真实才能让观众引发共鸣产生思考去感悟戏剧的本质意蕴。由于种种限制,舞台不可能达到电影般的真实,戏剧探讨的是在剧场空间中建构演员扮演角色与观众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正是这个观演特点,我们就必须要大做文章,要利用舞台观演关系的开放性和充分运用舞台假定性手段去逼近观众,去营造一种心理真实感和假定真实感。刺激演员化身为角色,将观众引入到该剧的规定情境中,将表演空间抵近渗入到观众区,使观众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使观众、演员界限模糊,既共同参与到剧情之中,又使观演关系共同享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形成情感共鸣并触发观众对戏剧本质内涵及人的精神境界的思考。在舞台假定性的建立下,在观演关系的心理真实感的建立下,能在演员表演、灯光切换、空间转移、演区呈现上像电影一样的流畅、真实,这个戏就成功了一半。其实这个戏我更希望在写实主义的关照下,有着象征主义戏剧的韵味,各部门都需要提炼一颗形象的种子,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表现主义手段去拓宽该剧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外部环境再现营造,而是更注重内心真实感的表现,各门类艺术手段统一在这个原则之下去寻找有效的契合点。

(一)布景设计

1.非镜框式舞台布景的设计要混淆表演区和观众区的界限,让观众成为演出的一部分,造成空间的亲近感迫使观众積极参与到演出之中。镜框式舞台哪怕和观众保持相对的观演关系,我们也要营造、拉近和丰富观众的想象力和心理空间。采用楼梯、门、窗、平台等不同组合的视觉元素构建不同场景的演出空间,更多是营造一种真实的心理感觉。

2.剧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空间是烂尾楼内外,我希望布景设计通过不同的楼梯或平台组合构成不同大小的空间,再通过演员表演的补充、剧中人物生活状态的有机融合一起来交代环境地点,从而使环境凸现具有象征意味和表现意味的生命力。

比如:第二场,牛聪与阿贵的密谋。我希望构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两个人艰难地爬进爬出喝酒睡觉,这狭窄、阴暗的栖身之所不正是象征着两个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空间和人生境遇吗?这一空间形象的产生为两个人将来的行动埋下了伏笔,远胜过千言万语。

又如:第七场,蓝天亮背着儿子提着钱去找牛聪做人质,我希望这时舞台出现一个长长的楼梯,它既是现实生活环境中的楼梯,又象征着是通向天堂的路。蓝天亮在这个路上艰难地一步一步走着、说着、想着,他不敢想象未来的结果,只知道他必须要去牺牲自己才能拯救他人。正是这样对前途的不可预知,他才能完成自我的灵魂救赎,他的行动才能闪现人性的伟大!此时的空间环境早已从现实的再现跨入表现美学的领域。我希望这样的设计能更多。

(二)灯光设计

限制性是舞台空间的基本特点,舞台的扩展不可能超越现场观众的视力范围。而我们这个戏在空间设计上本身就已经模糊了演区与观众区之间的界限,在离观众如此之近的空间里面如何才不能穿帮?如何才能营造真实的环境?因此这个戏的灯光设计上,我要求利用观众自身的审美修养、生活经验加以丰富与联想。通过光的运动与变化,实现舞台空间的不断改变,引导、迁移、集中观众的视线,去关注我想要观众观看的视觉焦点。最后就是灯光设计不要求亮敞而是寻找有效的黑暗。

1.如果表演区和观众的空间非常近,任何布景都难以达到现实的真实,因此灯光设计要追求在黑暗中凸显人物形象。运用灯光写意的手法利用黑暗有效掩盖掉布景的虚假,利用黑暗营造观众内心想象的环境。

2.运用灯光的写实手法,巧妙投射人物造型光、环境光。某些场景的处理尽量不要用色纸,将灯光还原出现实生活。

3.必要时运用灯光色彩的象征手法,通过大面积使用色光来营造剧中人物内心情绪。某些场景更多的时候我需要的是塑造观众的观剧心理,统一在我导演需要的戏剧氛围之内。

4.如何利用灯光来切割演区和创造空间,使导演的调度、演员的表演、观众的参与变得更加流畅,这也是一个必须突破的课题。

(三)对于音乐音响的设计追求

作为戏剧视听语言的两大元素之一,听觉系统的设计对一个戏而言非常重要。在话剧领域音乐音响的运用中我也做过研究。话剧音乐音响的说明性功效是对剧本规定情境的揭示,是主要人物情绪状态、场面节奏、戏剧气氛的补充与强调。而音乐音响语汇性功能相对来说就比较难,更多的是要和表演联系起来成为导演的一种语汇,比如声画对位的处理。这个戏,我们要在语汇性功能上做文章找突破。

1.对音响的要求,首先是说明性的功效,即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有源音响与声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做一些现场模拟声效的处理会更好。其次是语汇性的功能,会有一些主观音效的设计,比如鼓声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绪与心理感受。

2.话剧音乐不是剧本所固有的,但无论是说明性补充还是表现性语汇,都必须是在围绕演员的表演,去充分发挥其表现内心情感的作用或者是确立画面潜在的内涵,这需要在导演的构思下完成音乐创作。

3.选用一些经典曲目来交代、丰富这个戏的某些时代背景也是可行方式之一。

(四)对于服装、化妆、道具的设计追求

因这个戏的美学追求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去开掘的,又因距离观众较近,时代背景又在当下,故服装、化妆、道具的设计追求上尽可能地还原生活,拉近与生活的距离。不做刻意的装饰,不要做性格化的处理,一切都以生活的本来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尽可能地不让观众发觉是在演戏,一定要随着演出当地当时的气候、气温来选择服装和道具。正因为要追求局部的真实,才会获得更大范围的表现,因此更需要隐蔽和巧妙的设计。

综上所述,导演首先应该是个演出思想的解释者,要在作品中开掘出灵魂,然后才是演出的作者(综合艺术创造的统一者),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视听形象的综合系统,最后,又必须是个无可逃避的项目责任人,除了具有全面整合能力之外,他的思想深度、修养厚度和技术精度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戏剧的未来。在此也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把此剧打造成一台艺术精品,为我们曾经忽略、漠视了的农民工群体而忏悔,真诚地期待让更多人看懂农民工群体的艰难与不易、读懂农民工在城市闯荡的心声与诉求、感受农民工家属在融入城市生活过程中关怀与接纳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焦菊隐.焦菊隐戏剧论文集[M].华文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阐述穷孩子导演
吴佳倩油画作品〈之二〉
“翻转课堂”中教师“翻转”之反思
浅谈舞台行动在话剧排演中的重要性
分析导演在文艺晚会中的执行力
幸福就像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