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保华
虚度六十年,实做两件事,一是接受教育,二是从事教育。从1978年任民办教师始,从事教育已近40个春秋。其间教过小学、中学,在过山区、城区,从事过扫盲、职工初中文化补课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招生考试、成人教育、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工作,酸甜苦辣咸,五味皆俱全。在林林总总的工作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那场排除中小学危房的攻坚战,因为它关系着上万师生的性命,延续了奋斗者的生命,成就了当局者的使命!
利剑高悬师生险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笔者所在的建水县,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由于诸多原因,长期走着一条穷县办大教育、办好教育的路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城乡的古寺老庙及家族宗祠均成为办学场所。改革开放后,教育发展进入非常时期,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迅速增加,校舍无力建盖,50多万人的大县,仅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清朝的房子,民国的桌子,共和国的孩子”是小学,崭新的教学大楼和破败的宿舍、食堂是中学,导致了上百所学校有几十万平方米危房的局面。
危房犹如一把利剑,时刻高悬在师生的头顶。我目睹了建水九中巨石滚落砸毁12间学生宿舍的现场,幸好发生在暑假期间,学生才避免了伤亡;南庄大寨小学学前班教室倒塌,课桌椅全部被毁,因发生在夜间,又躲过一难;2002年5月9日,岔科小学六年级正在上课,教室屋顶忽然坍塌,4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被埋,我和公安局局长受命前往处理,倒塌的恰好是我教过书的教室,看着手被砸断的老师和受伤的学生及面带惊恐的师生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2003年6月,我被任命为教育局局长,排危工作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的肩上,班子成员分工,我除了全面主持教育行政工作外,还重点负责学校安全工作和计划财务工作。负责安全是因为10万师生不安全,避免同志受牵连,负责财务是因为教育实在太缺钱。
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建水县人民政府成立“危改”工作领导小组。我会同城建、财政、计划、土地等部门的领导深入学校察看危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样危险的房子中生活、学习,看了心里难受。那实在是一幅令人震惊的画面:青龙镇香山寨小学,四棵木头顶着早已倾斜即将倒塌的土墙,那是学生宿舍,教室已多处开裂并不时发出响声,无奈的老师每天安排两名学生值班,动员学生“听到响声就大声喊,师生一起往外跑”;下寨小学完全破烂不堪,6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几乎难以转身,那天正值下雨,上漏下流,老师用一个柜子顶着早已潮湿随时有可能倒塌的墙壁生活学习。有一次,我随上级领导去看建水三中的教学楼,因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我一跺脚,整栋楼都在晃动,领导们面带惊恐,语带强硬地命令:“拆除、拆除、立即拆除!”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学校连住危房的条件都没有,岔科镇中心完小的寄宿生,全部住在居民、供销社等站所的房子里,被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称为流浪学校,连续三年提建议要求建盖;面甸镇宽塘小学是一所纯苗族校点,因学校倒塌,李老师全家与牛同住,把自己的家用来教学。这样的一幅幅危房画面,化为我的一场场噩梦,刮风下雨,电话响起就会心惊肉跳,这把时刻威胁着成千上万师生性命的利剑,悬在广大师生的头上,扎在各级领导心头!
欠债无钱排危艰
与大量学校危房相伴的,是教育严重欠债。农村教育一度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法,实质是把建设和管理负担层层分解。1994年建水县实现“普六”,基本上是走集资办学、捐资助学的人民教育人民办的路子。1998年的“两基”工作,则是一场十分艰苦的硬仗,层层下达死命令,乡乡镇镇盖中学。我作为县委派驻官厅镇的“两基”工作队员,多次参加县委召开的会议,印象最深的是县委书记在动员大会上讲的一句话:“天大的困难都必须克服,谁敢砸了我的碗,我就要砸谁的锅。”话虽朴实,但工作压力可见,担当精神可嘉。党政重教齐努力,万民兴学树丰碑,在财政无力投入的情况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捐资集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17个乡镇初级中学教学楼拔地而起。“两基”大战告捷的同时,教育欠债也随之产生,仅“两基”欠债就高达一亿三千多万元。每一幢新建的校舍,仿佛都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欠债。每年的中秋节、春节于我来说都是最惧怕、最难熬的日子,要债的老板们络绎不绝,从办公室追到家里,从家里追到办公室,无论你在哪个角落,均有电话跟踪,上个厕所都有人在门口等着。工人无钱养家,用尽各种办法逼迫老板,老板因要不到债而封堵学校的极端现象也时有发生。建水十二中的教学楼在建了两层后因欠债无力,一拖就是八年。我在当时的州人代会上提了一个建议,请求各级领导重视教育欠债问题,为渡过暂时的困境,建议发行教育债券,吸纳社会资金以渡难关,《红河日报》还对我的建议做了摘登。省教育厅布置上报危改项目,我们立即召开校长会议,要求实事求是、图文结合地上报材料。当我们把四编织袋材料送到省教育厅计财处时,突然感觉到自己很渺小,计财处的办公室里、过道上全部堆满了材料,且不说看材料的内容,就是数数袋数也要花很长时间。终于盼到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安排30亿元资金用于中小学排危,掰着手指一算,落到县上也不过1 000多万,且是分年实施。上亿元的教育欠债加几个亿的资金需求,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教育欠债犹如雨天背着干稻草,越往前行越沉重;危房问题,好比头顶鸡蛋走滑路,担心头上加担心;排危任务,仿佛身处峡谷上高山,前后左右都艰难!
攻坚克难得胜利
困难再大也没有师生的安全重大,钱可以等,但师生的生命安全绝不能等。在其位,谋其政,是使命,必完成。不顾前途后路,不计个人荣辱,一场轰轰烈烈的排危攻坚战在全县展开。
领导身先士卒,党员率先垂范。领导干部沖在前,寒冰顿时化清泉。县委、县政府一年内就召开四次常委会,研究部署排危及教育工作,并把排危列为全县农村三项建设重点工作。时任县委书记王守愚亲自上阵,解决了建水十二中的老大难问题。他在十二中的调研会上坚定地说:“几百学生在破旧危险的房子里上学,我们八年盖不好一所学校,‘三个代表代表什么?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何在?十二中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于是他把上级安排买车的钱用于学校建设,亲自召开建水企业家会议,讲危情、作动员,现场捐资75万元,号召全县共产党员捐资78万元,不到一年,十二中实现了整体搬迁,“爱心楼”在高寒贫困山区拔地而起。乡镇领导干部也都把学校排危工作当作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官厅镇党委、政府长期在破旧的土司留下的房子里办公,却做出了一项硬性规定,不排除学校危房,不把学校建好,绝不建盖政府办公楼。在镇领导的积极带领下,以一个镇的力量投资3 000多万元,使全镇的中小学校全部换了新装。各村民委员会组织群众出力、出人、出钱,全方位投入危改工作,所有建校土地几乎都是无偿提供。临安镇新寨村委会为建盖新寨小学,把村委会、供销社、信用社房屋、土地全部无偿让出,村委会的领导们还贷款2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endprint
寻求八方支援,大打人民战争。排除建水中小学危房,所需资金3亿多,当时各级财政均处于困难时期,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仅靠政府投入犹如杯水车薪。2003年我开始任教育局局长的半年时间里,账上可用的排危经费仅有5万元。等、靠、要也无济于事。向国际国内银行申请贷款,因无抵押全部落空,万般无奈中发出了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吼声,寻求八方支援,大打人民战争的思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的。一是积极争取省教育厅的支持,使用世界银行贷款上千万元。二是争取国际友人及世界华人支持,在省扶贫基金会梁林主席和州侨办谭弘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美国、日本、印尼和我国的香港、台湾等一批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纷纷到建水援助排危。三是动员干部职工,挖掘社会资源,争取厂矿企业支援。云南铜业集团、滇虹药业集团、云锡公司、私企老板等一批企业有识之士慷慨解囊,支持我县排危;为了取信国际国内的捐赠,每个项目均由县人民政府出具《承诺书》。庄严的承诺,鲜红的大印,漂亮的校舍,体现了政府排危的决心和诚信。四是再兴群众捐资、集资高潮,累土为基,积沙成塔,倾力排危。建水人民捐资集资办教育的动人场面,至今令人难忘,可以说,凡建盖学校的地方,都有人民的捐资。
官厅镇,不知内情的人都认为官厅有矿,政府有钱,但很多人不知道官厅人民集资办学的动人事例。当时,镇党委、政府采取一条措施,哪个村的群众集资先到位就先建哪个村的学校。9个村委会争先恐后,全镇除病残、五保户外几乎全民集资,有的群众豪迈地说,再难不能难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卖猪、卖牛也要凑够盖学校的钱。岔科、利民、青龙、曲江等乡镇,党委、政府带头,全体干部职工响应,每人捐献一个月工资。“先敬子孙,后敬神仙”是建水捐资排危的美谈,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们省吃俭用,把原本要到寺庙进香祈福的钱捐给学校时说出的最美的语言。80多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李家贵同志,把一生的积蓄10万元捐赠给小关小学。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东南西北,打了一场捐资排危的人民战争。
国际国内和全县人民都来支援建水的中小学排危工作,作为建水教育人更应成为这次攻坚战的主力军。上级项目和社会援助只能用于教学用房建设,那么住在危房中的教师怎么办?面对这一难题,建水闯出了一条由教师借资建盖教师住宿周转房的路子,基本解决教师住房之后,又借資解决学生的教学用房。以单位向银行借贷是死路一条,由个人向银行贷款则相当便捷,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只需身份证,当天便可贷到5万元。于是,教职员工个人贷款支持学校排危之风,遍行建水城乡。教育局机关干部职工,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个人贷款328万元用于排危。建水一中的学生公寓全部向教职员工借贷建设,建水六中为顺利实现搬迁,全校教师向银行贷款42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县教师为支持排危,共贷款3 131.98万元。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至2007年,全县中小学危房基本排除,在建水3 789平方千米的大地上,纵贯南北,横穿东西,无论城区还是山区,都能见到崭新的学校,建水县中小学排危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言语难表是精神
精神财富是无价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建水排除中小学危房的攻坚战可谓困难重重,但是全县上下确立了“师生的安全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有了危房必除的坚强意志,攻下了这座看似不大可能的坚固堡垒。在这场攻坚战中,体现了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的精神,共产党员率先垂范的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团结拼搏、众志成城的精神,不计得失、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延伸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建水教育借排危东风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使学前教育的规模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在高楼立起来、质量提上来的号召下,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最贫困、最高寒的利民乡连续三年荣获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比第一名。初中的控辍保学扎实稳固,中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州遥遥领先。“扩大一中、迁建六中、提升三中、拓展二中、整合职中”的高中阶段发展计划全面完成,一举打破了多年形成的“升高中比升大学难”的瓶颈局面,规模质量翻番发展,高考成绩创下高分段人数占全州的一半,“红烟桃李奖”占全州三分之二的佳绩。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三生教育”有声有色,四川汶川地震,建水师生捐资140多万元,捐赠给安县建盖“建安”教学大楼,这是感恩教育的成果检验。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2007年11月,在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云南教育报刊社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论坛”,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32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建水,共同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建水县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建设经验,还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做了交流发言,并应邀列席了“亚太地区教育部长会议”。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总比前浪强。危房早已成为历史,欠债已经全部还清,建水教育越办越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而在这些背后,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奋斗精神也一直在延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