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玲+魏强
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回顾我军彪炳史册的卓越功绩和曲折前进的发展历史,总有那么一些战斗发生在险要历史关头,让我军绝处逢生;总有那么一些关键决断正当其时,让我军化險为夷;总有那么一些宝贵经验和惨痛教训孕育于鲜活的革命实践,激励我军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胜利。解放军档案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在军队发展过程中许多值得记怀和研究的经典战例。其中一份1933年3月12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总政委朱瑞起草的《黄陂战役战斗详报》,详细记录了黄陂战役的战前准备、作战部署、对敌增援部队处置情况等具体细节,认真总结了战役战斗的经验教训,客观评述了此次战役的重大意义,一场充满着曲折、凝结着启示、扭转了战局的战役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仿佛昔日重现。关于黄陂战役,毛泽东曾有十字之评:“空前光荣而伟大的胜利”,而蒋介石则哀叹:“此次挫败,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疼”。
一、生死存亡关键一战
黄陂战役发生于我军内忧外患的危难之间,是关系存与亡的关键一战。1932年的黄陂风云际会,红军的星星之火面临风雨飘摇的考验和内外兼忧的挑战。黄陂战役的胜利之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正是因为当时的红军外有强敌、内有分歧,红军面临的不只是进退成败,而是生死存亡。
一是国民党大军压境。1932年6月,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7月,蒋介石以62万兵力重点围攻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转移。12月,蒋介石调集4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大兵压境。1933年1月底,蒋介石更是到南昌亲自指挥作战,不再以杂牌军打头阵,而主要依靠嫡系部队向前冲锋,摆出“非要消灭朱毛红军主力不可”的态势。此时中央苏区红一方面军只有约7万人,敌我实力悬殊,形势非常危急。
二是“左倾”错误干扰。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掌握了党的大权,在军事指挥中指手划脚。从1932年11月16日到1933年1月12日,在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积极进攻”、以进攻打破敌人“围剿”的要求下,红军虽一度占领了金溪等县城,却没有达到吸引敌方主力决战的目的,反而使部队疲惫。在此情况下,苏区中央局仍坚持“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抛弃毛泽东的“积极防御、诱敌深入”作战方针,否定朱德、周恩来、王稼祥等提出的运动歼敌计划,强令红军在敌人合围之前出击,攻城打援,求得速胜,以“夺取中心城市实现江西一省的首先胜利”,他们的意见是“猛攻南丰,虽大损失,亦所不惜”。这种冒险的思想,置红军于险恶的境地。
三是战时临阵换将。1932年10月,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全体会议,矛头指向毛泽东,批评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主张向赣东北发展的正确意见,称这是“不尊重党的领导”、组织观念不强的表现,提出“由恩来同志负责战争领导总责,泽东同志回后方负责中央政府工作责任”。随后,毛泽东被临时中央借故调往后方,并撤销其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实际上是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反“围剿”的重任落在到了朱德和周恩来肩上,他们二人坚决反对解除毛泽东的职务,但在紧急情况下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指挥前线作战的重担。毛泽东在战前被迫离开,也在红军内部引发了重大分歧。
二、开创先例精彩一战
黄陂战役开创了大兵团伏击战的光辉范例,是充满惊与险的精彩一战。黄陂战役中,红军俘获敌人1万余人,缴获枪支1万余支,火炮40余门,战绩辉煌,开创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兵团伏击战的战例。当时,附近几个县派农民帮助红军搬运战利品,竟然搬运了一个星期才搬完。黄陂战役之所以在红军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盖因期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不仅是一场大胜仗,更是一场漂亮仗。
一是强攻不克,毅然退却。2月7日,根据中央局指示,朱德与周恩来作出进攻南丰的决策部署。2月12日黄昏,红一方面军奉命对城坚炮利且有两万守军的南丰城发起猛攻,经过一整夜冒雨激战,仍被阻于南丰城下,仅仅消灭了敌人不到一个营的兵力,红军部队却伤亡400余人。这时国民党陈诚命令其精锐部队迅速增援,意图将红军主力一举歼灭。情况十分危急,朱德、周恩来当机立断,改变攻击南丰的决心,主力转移至东韶、洛口地区休整,待机歼敌,避免了被敌合围于城下的危险。对此,毛泽东评价道,红军“攻南丰不克,毅然采取了退却步骤,终于转到了敌之右翼,集中东韶地区,开始了宜黄南部的大胜仗”
二是虚实结合,诱敌深入。档案《黄陂战役战斗详报》在战前敌我形势分析中写道:“安乐之敌五十二、五十九两师,由黄陂、东陂、新丰市三线,向广昌方向前进”,“宜黄敌人十一师有向神岗河口前进模样。”面对陈诚三个纵队准备在南丰、广昌地区与红军决战的战略企图,红军主力在向东韶、洛口转移的同时,命令红11军渡河到黎川、将敌军向康都方向吸引,造成敌方3个纵队被分隔。朱德、周恩来抓住时机在黄陂以西设伏,“左翼队于二十七、二十八两日接敌,五十二师全部消灭于摩罗嶂、蛟湖、登仙桥、固冈一带”,敌五十九师“受三面火力之夹击与残酷的肉搏,遂全部溃逃”,伏击首战告胜。随后红11军在广昌西北积极活动,营造红军主力就在广昌的假象,诱使敌军前纵队加速前进,其前后纵队“相隔90里不能回援”,红军主力隐蔽北上,给予敌军后纵队致命一击。
三是巧妙设伏,歼敌精锐。黄陂战役中,红军巧妙运用大兵团伏击战法,以小部队吸引调动敌人,主力部队秘密集结,出其不备歼敌一翼,达到了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目的。在时机选择上,选取敌人兵力分散、难以相互支援时;在战场选择上,选取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的山区;在对象选择上,没有按照“嫡系”“杂牌”的标准强求先打弱敌,而是果断选择敌方精锐作为攻击对象,导致“陈诚几年间所依靠的部队整个打垮了。”
三、传承精神经典一战endprint
黄陂战役是革命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是蕴含智与勇的经典一战。战争从来不只是力量的对抗,更是智慧的角力、意志的比拼。黄陂战役取得了赫赫战果,更留下了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
一是灵活的政治智慧,维护了党内团结。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朱德、周恩来除了面对强大的敌军压力,还处于临时中央错误指挥的影响下,针对这种情况,朱德、周恩来既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战场实际指挥打仗,又注重加强与临时中央的耐心沟通,反复说明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争取指挥权限。这种做法维护了党内团结,也争取到必要的指挥自主权,这种既讲原则又讲灵活的方式,成为之后解决党内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
二是精细的作战准备,做到了算无遗策。战前制定作战计划的过程中,仔细分析了敌情变化、地形、情报资料、通信联络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甚至连气象条件也周密地考虑在其中。《黄陂战役战斗详报》中关于天气有这样的描述:“影响于战斗间的天候气象:连日阴雨,天气昏暗,浓雾侵没山顶,傍晚更甚,夜间漆黑无大风。”另外,战役过程中,对于如何组织隐蔽、发起冲锋、反复拉锯,乃至处理战俘、打扫战场、护送伤病员休养等,都作出了非常详细的安排。
三是英勇的战斗作风,体现了无畏精神。档案《黄陂战役战斗详报》中写到,“大家自动的攻击精神非常旺盛”“战士们的勇敢更表现在受伤同志的身上,他们卧在血泊中鼓励别人并安慰自己,初级干部更能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以身作则的跑在战斗员的前面,领导他们实行肉搏冲锋”,战斗的惨烈可想而知。档案中并没有描绘战斗的具体场景,但平平实实的话语中却饱含着精神的力量,令读者为之动容,令后人抚叹敬仰。
透过尘封的档案,重新审视黄陂战役这段历史,倍感激励,为之感慨。感慨革命先辈身临险境、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他们面对敌军压境不为所惧,受伤倒于血泊仍继续激励战友奋勇战斗;感慨革命军人矢志理想、顾全大局的思想境界,他們面对“左”的错误思想干扰,讲党性讲原则,始终把党的事业摆在前头;感慨革命军人实事求是、谦虚务实的优良作风,他们写的战役总结没有表功劳、讲成绩,而是注意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了5条经验,反思了10个问题,如:伤兵运送不及时、运用战术原则不灵活、地形道路侦查不全面、通信联络保障不够有力、行军速度不够迅速、特等射手观察手等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优良的作风传统值得我们始终守护、永远传承。
作者单位:解放军档案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