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崖上的泥巴艺术

2017-09-11 00:32梅慈敏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8期
关键词:土陶高台老城

梅慈敏

『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不到高台,等于没到喀什。』喀什地处丝绸之路北、中、南线总交会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浓郁而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噶尔老城东北端的高台民居。高台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地,位于黄土高崖上,有六百多年历史,其原名『阔孜其亚贝希』,维语意为『悬崖上的土陶』,当地完整保留了喀什土陶制作的传统工艺。

曲折小巷中珍藏的“家谱”

喀什古称疏勒,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盛极一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如果说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在老城,那么老城的灵魂就是高台民居,它迷宫式的古老街巷,是维吾尔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默默承载着古城的前世今生。

高台民居建在老城东南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有600多户、4000多名原住民。站在高台上向北望,能看到一些零星的建筑,那就是原来老城的核心——喀拉汗王朝王宫的所在地。高台的南北两面原是连在一起的,数百年前,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山洪,将黄土高崖撕开一个大口,从此形成两个独立的高坡,北崖是曾经的皇宫贵族的居住地,南崖是手工艺者的聚集地,也就是今天高台民居的所在地。

维吾尔人有世代集居的传统,当地的风俗是:家族每增加一代人,就在祖輩的房子上加盖一层,或者向四周扩建,如此一代一代延续,便形成了房连房、楼靠楼、层层叠叠的格局,“过街楼”“半街楼”“悬空楼”等,就像是一本本珍藏已久的立体家谱。这些未经规划、随心而建的楼外楼、楼上楼,排列出忽上忽下、曲曲折折的小巷,走在高台民居的50多条小巷中,犹如进入一座巨大的迷宫。

喀什地区是维吾尔土陶技艺的传承之地。南北走向的帕米尔高原,与东西走向的昆仑山脉和天山山脉相连,如同一只巨大的簸箕,从这只“簸箕”的北、西、南三缘向内,就是塔里木盆地。无数条河流从各个山脉涌出,奔向低处浩瀚广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河水在戈壁和沙漠交接处浇灌出若干绿洲,也沉积了大量陶土,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制造陶器的先决条件。

我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寻找隐藏在高台民居的土陶工艺。

最后的制陶人

如今喀什制作土陶的手艺人屈指可数,吐尔逊·祖农就是其中之一。

或许是出于保护原生态的考虑,高台民居没有进行大规模修缮,只迁走了少数危房的居民,大部分住宅仍保留着历史原貌。这些年,边疆地区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但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在快节奏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停一停,让自己的内心返璞归真。作为喀什最后的生土建筑群,高台民居不仅令当地人眷恋,更使旅行者流连忘返,随着老城的游客日渐增多,吐尔逊的名气也不胫而走。

吐尔逊是喀什土陶的第六代传人,住在高台民居7组531号,他的家有一半是制陶作坊。要在迷宫般的小巷中找到他家并非易事,有时前面看似死路一条,走过去却又峰回路转。巷道中的民居由泥巴和树杆建成,依坡而起,高低错落,有多处过街楼将其连成一片。土崖上空间有限,巷与巷之间隔空相连的过街楼,既不影响交通,又为孩子们提供了挡风遮雨的活动场所,成了高台民居一个独特的景观。

和高台民居一样,土陶艺术也是时光在喀什留下的珍贵遗产。早在喀拉汗王朝(840—1212)时期,高台便是土陶艺人的聚居地,土陶的主要品种有碗、碟、壶、盘、罐等,风格十分古朴,透着西域风情。

20世纪80年代后,喀什人的日常生活不再依赖手工陶器,土陶艺人相继离开高台,出外谋生。为了养家糊口,吐尔逊的父亲、喀什土陶的第五代传人祖农·阿西木白天要去一所学校干杂活,回到家便一头扎进制陶作坊里。无论多难,这家人还是在高台坚守了下来。吐尔逊7岁开始跟父亲学艺,起初并不十分情愿继承这门家传手艺,但又不想违背父亲的心愿。直到2005年,祖农·阿西木大病一场,12月去世,吐尔逊终于决定肩负起传承的责任。

去吐尔逊的作坊,得爬上一个只容三四人站立的阁楼,阳光穿过天窗,像一束舞台光投射到正在工作的吐尔逊的手上和他的作品上。这个天窗犹如历史的一个窗口,通过它,我看到正在消失的维吾尔传统土陶工艺顽强的身影。

站在吐尔逊家顶楼的晒台打量四周,可以看到一堆正在晾干的陶器、两个边拣菜边聊天的女人,背景是新崛起的新城商业大楼,还有土崖底下熠熠闪亮的吐曼河。高台民居的土壤便是河水冲刷而成的沉积胶泥,但制作土陶的黏土要求很高,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佰什克然木去采土,过去这种黏土很便宜,现在由于越来越稀少,价格也水涨船高。

近年来,在工业化带来的市场冲击之下,高台的百多位制陶人纷纷离开,制作过程中还要面对电动化、鲜艳的化学染色剂等的诱惑,但吐尔逊始终坚持沿用古法,完整保留了喀什土陶制作的原生态,古老的工艺在他手下绽放出新生的活力。

吐尔逊说,祖传的技艺已经留存在他的心里,没有图纸,也没有模具,一切凭经验、凭手感。旁边一个小房间里有他制作的土陶成品的展示,与老城门口那些艳俗而笨重的版本有本质上的区别,手工的细节尤其精致,让人爱不释手。

坚守的姿态

吐尔逊的三个女儿都已出嫁,除了大女儿在内地,其他两个女儿还有儿子都和他住在一起,是一个其乐融融的传统大家庭。这里与对岸的新区仅一河之隔,却没有那边的喧嚣。如今女儿们帮着打理家务,儿子吐尔洪江从警校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也和父亲学手艺,虽然他目前尚无意以制陶为生,但也不完全排除自己成为第七代传人的可能性,他说,即使当上一名警察,工作之余也不会放弃学艺,“因为这是爷爷留下的。不过,先得把手艺真正学会,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吐尔逊已经想开了,他说,大家买他的作品,或者为他的原生态作坊做宣传,也是一种传承,他在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怀着“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乐观。或许,绝大多数传统手工艺终将在时代的进程中逐渐消亡,但是,除了精湛的技术,匠人们的故事也会在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喀什老城的传统手工艺并非只有土陶,手工铁艺也是特色之一。临街的店铺里不乏专心劳作的维吾尔族工匠的身影,他们的坚守与匠心,使这门古老的营生传承至今,更使老城继续保持着传统的魅力,那些小小的店铺,就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工艺博物馆。

在国内的很多景点,“匠人”大多是摆摆样子、用来招揽游客的,而噶尔老城的手工物件仍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马鞍、门栓、门锁、雕栏、各种形状的烟囱管道和暖炉,也正因为如此,喀什的匠人是如今不可多得的原生态匠人。近年来,政府与民间为手工艺“申遗”做了大量努力,希望能通过更多方式,保留住这些传统艺术。

离开喀什时,看到老城外一个人来人往的街口摆着一大堆土陶,吸引了很多游客围观,细看之下,大部分都属于“改良款”。想真正领略久远的西域风情,感受原生态的土陶工艺,还是去高台民居走一走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土陶高台老城
高台镇皂荚树
土陶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湘西土陶创新发展探究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土陶记忆
危如累卵
渝东南土陶馆建设的构想与旅游开发研究
重庆秀山高台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