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立德树人命题 突出综合运用能力

2017-09-11 16:47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7年7期
关键词:命题试题试卷

语文: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6月7日上午,第一科语文拉开了2017年高考大幕。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9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份。

今年是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之年,语文科目的试卷有何新变化、新发展?试题如何反映考试内容方面的改革?围绕这些问题,多位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研究学者受邀进行解析。

贴近时代,把立德树人贯穿命题全程

“如果还关在教室里死抠书本,绝对行不通!”拿到试题,深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木森一边浏览一边感叹,“引导学生加强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以我手写我心,这是我们今年要为高考语文试题点赞的地方。”

“江苏卷的语用题,纳入了刺绣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意义等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天津卷‘词云图一题的阅读与归纳,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王木森说。

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独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2017年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据介绍,今年高考语文科还突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一方面,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例如,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在测试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王木森说,“另一方面,让传统照进现实。例如,全国卷Ⅱ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在历史回顾与现实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

取消选考,学科素养全覆盖

“今年语文科目的一大变化,是把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题,实现了全覆盖。”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尤立增说。

“过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是二选一作答。据统计,有的省份90%的学生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因为他觉得文学类驾驭不了,慢慢就默认不做了。”王木森解释说。

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修订时,这个变化就引起很大反响。有些学校和老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这几年文学类教学有淡化倾向。现在三类题都要考,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

记者看到,实用类文本阅读,全国卷Ⅰ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全国卷Ⅱ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垃圾分类”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这些题目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搭配,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

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卷Ⅰ中有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小说《天嚣》,全国卷Ⅲ中有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专家表示:“命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卷Ⅱ探讨富有历史意义的“青花瓷兴起”,全国卷Ⅲ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记忆”。

“一方面承继过往,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另一方面力图做出新的探索,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专家指出。

回归本位,“说话得体”成考题

“今年有一道题专门考‘说话得体。”温儒敏告诉记者,今年全国卷Ⅱ第20题,考查诸如“璧还”“失陪”“垂询”“献丑”“高足”“赐教”等敬辞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别小看这区区5分,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

王木森也认为,得体、连贯、流畅、简明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少关注。“对说话得体的考查,一定会对一线教学有所触动。”

与其他人关注试卷的“变化”不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关注的是“不变”——一个延续了20多年的题型——默写。“有人认为默写是死记硬背,是浅层次教育。有人觉得,现在手机一搜就找到了,为什么还要背呢?”在巢宗祺看来,学生背诵优秀诗文除了记述语言,还能在头脑中留下语言模型、塑造语言机制、获得情感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为了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客观题分值增加了14分,书写总量有所下降,但阅读总量尤其是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 靓/文)

数学:渗透数学文化突出创新应用

6月7日下午3点,2017年高考数学开考。“试题渗透了丰富的数学文化,突出考查理性思维、创新应用能力;同时关注社会发展,注重引导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认为,2017年高考数学卷整体结构稳定、难度适中,对科学选人,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导向作用明显。

考查理性思维,突出创新性、选拔性

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看来,2017年高考数学卷充分发挥了数学的学科思维,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将理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命题考查的首要任务。

“最明显的就是命题时采取分步设问、梯次递进的方式,试题层次感强,便于对考生能力进行区分。”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举例说,如全国卷Ⅰ第21题第(1)问要求考生求出导函数的零点,进而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在此基础上,第(2)问要求根据函数有两个零点的条件,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层层深入,为考生解答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endprint

湖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株洲县第五中学教科室主任、株洲市高考研究专家组核心成员阳志长认为,今年高考全国卷Ⅰ稳中创新,突出了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查。

“例如全国卷Ⅰ文理科第19题为工厂生产线质量控制问题,与去年考查特点相似,但是稳中创新,重点考查统计思想方法,不但考查概率、统计知识,而且考查应用意识,为展示学生综合能力搭建平台,突出考查考生从众多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考查考生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建构等核心素养,以及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阳志长说。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了它,就能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解释。

渗透数学文化,体现基础性、实践性

“2017年新修订的数学考试大纲提出了加强数学文化考查的要求。在2017年数学试卷命题时多渠道渗透数学文化,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思想性、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说。

例如,全国卷Ⅱ第3题考查等比数列,试题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引入。全国卷Ⅰ第2题以我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为原型,设计几何概型以及几何概率计算问题。

“2017年数学科高考加强了应用性,密切结合社会实际,突出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阳志长分析,如全国卷Ⅰ文科第2题以农作物种植效果为背景,考查用样本估计整体的统计思想方法;理科第12题以大学生创业为背景,考查数列的相关知识;文理科第19题为工厂生产线质量控制问题,考查运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推断的应用意识。

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北京二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庄肃钦认为,北京卷整体结构合理,注重考查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方法技巧,给考生以熟悉和亲切感,利于考生平和心态,发挥正常水平。“在试题设计上也颇具新意,都要求考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灵活利用所学方法,打破常规、积极探究。”庄肃钦说。

突出通用性,落实“不分文理科”要求

在上海和浙江进行的综合改革试点中,首次命制不分文理的数学试卷,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及必备的能力要求,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元济高级中学校长卢明看来,数学科试卷设计时,既要照顾数学相对弱的文科生、艺术类考生,又要控制理科尖子生的高分,还要兼顾高校选拔性考试的区分度,十分不易。

他分析说,今年浙江的数学卷,首先在试卷结构上有所改进,2016年整卷只有20题,今年变成22题,增加了2道选择题。在整体难度上,较好地贯彻了文科起点、理科终点的命题策略。

“最容易的题以文科生为起点,最难的题以北大清华理科生为终点。起点低,坡度缓,中档题数量较多,有利于提高试卷的区分度,突出考试的选拔性。”卢明说,简答题分布在第18到第22题,综合考查了三角、立体几何、函数、解析几何等多个知识点,每道题都采用分步设问,第一问难度相对低,保证了学生的底分。压轴题难度系数普遍在0.5以上,最后一道题空题率较高。“总体来讲,只要教学中坚持课标,基于标准教学,重视核心素养,学生就一定能考好。”

北京市教育学院数学系副教授刘春艳认为,2017年北京卷试题也体现和引领了课改的方向。

“依据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思想,未来高考数学试卷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今年北京文理试卷相同试题比例高,有多道小题完全相同,两道大题的立体几何背景相同,问法不同,这既体现了对文理科生的不同要求,也为文理合卷过渡提供了条件。”刘春艳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董鲁皖龙/文)

外语: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的英语试题总体保持稳定,没有偏题怪题,有助于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浏览完今年的英语高考试卷,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锡山高级中学英语特级教师钱建源说出了自己最直接的感受。

“稳中有进”“稳得踏实”“进得鲜明”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英语学科命题专家对今年英语高考题的评价。今年高考英语命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紧扣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考查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为主要目标,坚持稳定中求发展,各套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不断提高。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今年的试卷突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旨在引导学生在通过外语了解世界的同时,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教育部考试中心英语学科命题专家表示。

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写作部分第二节设置了考生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情境,要求考生写封邮件告知外国朋友下次上课的计划,内容包括学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歷史。全国Ⅱ卷同一题型要求考生给外教写封邮件邀请他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

“深度发掘文章思想内涵,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今年考题的一大特色。”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副主任、英语特级教师邵淑红介绍,如全国Ⅰ卷阅读理解B篇考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谐”,文章讲述了作者作为野生动物救援和教育中心一名志愿者成功救助一只年幼猫头鹰的故事。试卷立足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的话题设置相关题目,引导考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关注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

此外,记者注意到,今年的试卷在注重对文化题材考查的同时,也搭配了自然科学题材。全国Ⅰ、Ⅱ、Ⅲ卷阅读理解分别选取了一篇科普类文章。例如,全国Ⅰ卷文章主要介绍如何自制便携式太阳能蒸馏器,在野外获取饮用水。

“人文生活、自然科学题材突出,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核心素养。这是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湖北省正高级教师、襄阳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杨立军说。endprint

注重考查特定语境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017年高考英语卷不仅注重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且强化了考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邵淑红说。

“例如阅读理解部分的‘七选五题型,比通常使用的‘四选一题型对考生把握篇章结构和逻辑推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也都需要在通篇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完成。”邵淑红解释说。

在北京四中英语特级教师李俊和看来,试题导向强调的是英语的实用性,重点考查具体语境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李俊和告诉记者,今年北京卷各题型,除单选外,都是以短文形式呈现,意在联系具体情境,保持逻辑一致。完形填空今年考的是一个小女孩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克服生活困难。20个题中至少有一半需要联系全文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全国卷对英语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考查多注重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对其运用的能力。这样趋于稳定的命题思路也是未来高考的发展趋势。建议在2018年的备考中多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对语篇的逻辑关系予以分析,注意理解语篇在意义构成上的各种关系,强调把语法教学放在语境当中。”邵淑红说。

难度控制恰当,区分度进一步提高

2017年高考英语命题继续采用“一纲多卷”形式,各套试卷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考生群体的能力水平,试卷难度控制合理,试题区分度进一步提高。

“分析2017年高考英语命题的语篇和材料选择、题目类型搭配以及考查要点设置可以发现,各套试卷着力将试卷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全国统一命题试卷和自主命题省份试卷中所选语篇和材料难度水平呈阶梯式分布,题目类型多样且难易搭配合理,考查要点覆盖面广,各难度层级试题数量比例合适,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教育部考试中心英语学科命题专家表示。

内蒙古自治区正高级教师、海拉尔第二中学英语教师王捍在对比了近两年阅读理解题型后发现,以往占绝对主导的阅读理解细节题型在今年全国Ⅱ卷中有所减少,推理判断题型数量有所增加,“推理判断题更多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加工过程,这对学生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给出的信息越来越少,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这是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趋势。今年全国Ⅱ卷注重考查的是学生在特定语境下通过英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发挥的空间较大,有較好的区分度。”王捍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命题试题试卷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