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极具重大现实意义的前沿论题研究成果”
——刘冰《融合新闻》评析

2017-09-11 14:13:38文/武
传媒 2017年15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用户

文/武 斌

一项“极具重大现实意义的前沿论题研究成果”
——刘冰《融合新闻》评析

文/武 斌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优势日盛,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新平台,单一介质的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上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从2014年开始,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它顺理成章变成了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当下传统媒体再造传播流程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学术专著比较稀缺,尤其缺乏原理与应用结合的著作。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刘冰副教授新作《融合新闻》,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该书在创新性、可读性、可操作性方面具有重要突破。借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的推荐语,该书堪称“极具重大现实意义的前沿论题研究成果”。

理论创新。关于融合新闻的概念,美国学者拉里·普里瑟教授着眼于融合新闻的生产模式来抽象概括,美国新闻学者杰弗瑞·S·威尔克森从新媒体渠道发布新闻的特点来诠释,国内学者蔡雯教授则是对媒介融合中应用新闻学的角度探讨融合新闻“是什么”,这些界定相对比较宏观。

刘冰认为,融合新闻是运用融合思维与方法采集、呈现事实信息的互联网新闻样式,它建立在媒介融合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元素来报道新闻,注重互动设置、关键词、超链接的运用,强调提升新闻服务品质、用户体验和呈现效果。应该说,这个定义包含了“是什么”“怎么做”两方面,将原理与应用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继承前人学术成果上的创新。他认为,融合新闻并不是刻板地追求媒介元素运用得多,而是强调应该选用适宜的媒介元素进行报道。狭义上的融合新闻是多媒体化的新闻,广义上的融合新闻则同时包含着细分新闻的运用和传播,它是分与合的统一体。这个判断从应用新闻学的语义出发,更为明晰地界定了融合新闻应用的原理,便于读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理解其运用,掌握其核心技术。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到的国内外对融合新闻实践最有科学性、精准而效率的论述。

在对融合新闻概念的界定基础上,作者归纳了融合新闻的重要特征:多媒体化呈现新闻信息、媒介元素运用具有交融性、注重互动与服务及用户体验。他还对融合新闻与传统媒体新闻进行了区别,认为两者区别的根源在于媒介技术。这就厘清了人们对融合新闻可能的误解,即将传统媒体不同介质的新闻进行组装或叠加就是融合新闻。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在于媒介技术、媒介平台的本质不同,即要用互联网思维来理解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这是理解并运用融合新闻的逻辑起点。接着作者采用了递进结构论证了融合新闻的意义,归纳为两个关键词“全方位”和“全过程”,即对新闻内容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报道,同时在重要节点、关键细节上能够展现新闻事实的全貌。

在论述融合新闻流程时,作者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互动即创造。他认为,互动的过程就是用户创造内容的过程。这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互联网新闻生产的特点,对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主体地位给予了更准确的评价。同样,作者认为,用户访问页面产生的浏览数据也是“用户生产的内容”。在这种新的传播格局下,以往对新闻是易碎品的判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为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使新闻具有了文献价值,无论何时,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同题新闻就会瞬间呈现,这就使过去只有一天生命的新闻变成了永存的文献。在互联网开放的环境下,新闻文献可以延伸到无穷的网站。

作者对融合新闻生产提出了“重识新闻价值”的判断,提出了五个命题:一是时新性极致化发展,呼唤报道新思维;二是重要性内涵拓展,关注用户微观需求;三是接近性超越传统理解,全面贴近用户(远距离未必不接近、地域接近性更加精准、完整的消息头有助于搜索引擎识别新闻接近性、触碰用户内心世界,实现无缝对接);四是显著性有所突破,关注度成衡量指标;五是趣味性地位提高,愉悦体验成为关键。这是作者在对比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因生产流程和新闻发布平台等媒介生态环境的巨变之后,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的新思维、新观点,符合新兴媒体的传播生态。

作者认为,融合新闻在消息头标明时间、地点,有助于体现新闻价值的时新性和接近性,提高新闻的搜索排名、增大点击量。作者建议融合新闻报道更新要注意标注最后的更新日期,避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接收者因为过时的、变动的信息而被误导。与之相似的理论创新是,作者在论述“融合新闻报道原则”时,对传统媒体时代滥觞于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中的“真实、客观、公正”等原则,在新兴媒体时代的继承与革新做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他认为,在融合新闻生产中,公正不仅是职业伦理,还包含了“文明互动”,具体而言,不以政治权威随意压制言论,也不放纵恶意中伤的言论。这一论断是对新兴媒体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延伸和拓展。

可操作性强。传统的国内新闻学著作讲究条理性,结构比较稳定,突出完整的知识系统和严谨的理论体系,对概念、基本原则和意义等内容建构了一个不容置疑的权威框架。他们把规范性置于重要地位,方法和技能被视为其次,这是一种封闭性的体系结构。美国的新闻传播专著通常从案例切入,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导出方法、规则和定义,呈现的是开放性的结构体系,信息量大,可读性好。国内新闻学专著何以给人千书一面的雷同感?关键在于有太多重复的内容是关于基础知识的赘述和对基本原理的重申,缺乏人文的、开放的和创造性的创新,不注重用户体验,缺乏服务意识。正是这种教材的框架限制,导致国内的新闻传播专业在教学、考试中都偏向于对基本原理的阐释和记忆,试图以不变应万变,这不仅与现实环境脱节,也扼杀了学子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封闭性的侧重基本原理的“本本主义”就成为一种教条,束缚了人们的思维。

该书注重原理与应用相结合,全书共计18章,前6章侧重于原理,后12章偏重于应用,全书没有重复、重申、纠结于新闻学的基本原理,而是融入了自己对当下新闻传媒生态环境的观察与思考,在继承传统新闻学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把作者对新兴媒体的实用技术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精细化观察与思考,将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分享给公众。

书名:融合新闻作者:刘 冰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2月定价:48.00元

注重可读性。该书的优点在于破解了以章节为结构横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离墙,消弭了章节结构的刻板与僵化,打破了内封闭的疆域界限。以章为中心组织材料,使整章的内容彼此融合、前后呼应,每一部分由内在的逻辑关联自然融合,如行云流水。

该书论述的节奏很明快,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快感,有很强的亲和力。契合当下互联网时代注重用户体验的服务意识,与融合新闻所注重的趣味性一脉相承,语言呈现跳跃性,论述与案例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现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段落写法上借鉴了西方新闻报道常用的“跳笔”艺术,很多段落都是一个句号或两个句号,这种笔法使文本段落变得简短,消除了大段落、密集信息给读者造成的阅读疲劳,其每一段都让人感觉新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段与段之间给了读者间歇的机会,同时会以下一个新的兴奋点刺激读者,使读者始终有兴趣并保持足够的耐心持续长时间阅读。

以第六章“融合新闻报道原则”子目第一部分“真实:新技术影响与逼真再现”的导言为例,4个自然段共278字,每个自然段一句话。语言平实、直白、准确、通俗,如同新闻语言风格,读起来朗朗上口,文风清新自然。在书中微信写作的案例中,作者分别从6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与印刷媒体有所区别的标题、表达必须快节奏、亲和力、推介有诀窍、怎样发朋友圈和公众号的编撰。其中,关于“怎样发朋友圈”,作者分别从格式(标题、正文、指令、附录)、配图片、是否限制字数三个方面做了清晰、简洁而具体的叙述,仅用了388个字。作者能够具体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没有空乏的大道理,也没有宏观的原理赘述,完全是作者基于自己的观察、分析、应用与总结。

作者单位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用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