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何文竞 吴玲
皮特·里弗斯将军与考古学
文 图 /何文竞 吴玲
克兰伯恩·切斯庄园
现在被我们所熟知的考古学大师皮特·里弗斯(Pitt Rivers)将军原名叫奥古斯都·亨利·莱恩·福克斯(Augustus Henry Lane-Fox),1827年4月中旬出生于英国西约克郡利兹市的布拉默姆暨奥格尔索普(Bramham cum Oglethorpe)。他的父亲威廉姆斯·奥古斯都·莱恩·福克斯是当地一位富有的退役军官,母亲雷迪·卡洛琳·道格拉斯是莫尔顿伯爵17世(17th earl of Morton)乔治·道格拉斯的妹妹。因此,奥古斯都·亨利从小生活便非常殷实,但因为他和他的父亲都是家中的幼子,所以几乎不会有机会来继承祖产。
人生往往是富有戏剧性的,1880年奥古斯都·亨利的远房表兄贺拉斯·皮特·里弗斯病逝,并且没有子女,因此男爵爵位绝嗣,时年53岁的奥古斯都·亨利以表弟的身份继承了贺拉斯每年2.2万英镑的净收入和约3万英亩(约120平方公里)的克兰伯恩·切斯庄园(Cranborne Chase estate)。 更 为 幸运的是这片庄园的地下遍布青铜时代、罗马时代和萨克逊时代的文化遗存。此时的奥古斯都·亨利有了财力、时间以及场地去实现他人生的理想——做最精细、最科学的考古发掘。当然,继承巨额遗产还有一个小小的“附加条件”——此后他的全名将变成奥古斯都·亨利·莱恩·福克斯·皮特·里弗斯。
皮特·里弗斯
克兰伯恩·切斯庄园位置
1841年,14岁时皮特·里弗斯(此时的他还叫奥古斯都·亨利,后文直接称皮特·里弗斯)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1845年他成为了英国近卫步兵第一团(Grenadier Guards)的一名少尉军官。19世纪50年代初,皮特·里弗斯为英军淘汰滑膛枪、普及先进的米涅步枪做了大量工作。1857年因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优异表现,皮特·里弗斯晋升为上校,直至1882年以荣誉中将军衔退役,皮特·里弗斯才结束了自己近40年的军旅生涯。此后直到1900年病逝,他都醉心于追求自己的兴趣——考古发掘与研究。
皮特·里弗斯博物馆入口
皮特·里弗斯博物馆内部(Diliff摄)
早在1850年代海外服役期间,皮特·里弗斯就对考古学和民族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全球各地各个时期的民族学材料。至1860年代,在英国他已经成为一位响当当的人文学者,先后加入了伦敦民族学会(Ethn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伦敦古物学会(Society of Antiquaries of London )以及伦敦人类学会(Anthrop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81~1882 年皮特·里弗斯将军当选了英国人类研究所(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所 长,同时他还是英国第一任古迹巡查官(Inspector of Ancient Monuments)。
受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皮特·里弗斯将自己的收藏按年代和类型进行排序,尝试用实物证明他所坚信的文化进化理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和技术进步与生物进化相似,都是在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慢慢发展而来的。1884年,皮特·里弗斯将自己收集的2.2万余件民族学藏品捐献给牛津大学,成立了皮特·里弗斯博物馆(Pitt Rivers Museum),条件是牛津大学必须设立永久性的人类学讲师教席。当时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学博物馆一般将展品按照其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其所属的文化区域进行陈列,而皮特·里弗斯博物馆则将展品按类型进行分类。比如按乐器、武器、面具、纺织品、珠宝、工具等类别展出,这样可以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人群是如何适应环境、解决相似的生活问题的。经过之后100多年其他捐赠者的贡献,目前皮特·里弗斯博物馆的藏品已逾50万件,是公认的世界六大民族学博物馆之一。时至今日皮特·里弗斯的一些早期藏品仍被用于人类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的课堂教学之中。
博物馆内展出的日本Noh面具(Einsamer Schütze 摄)
皮特·里弗斯博物馆内部
在军队服役期间,皮特·里弗斯便尝试进行过一些小规模的考古发掘。在继承克兰伯恩·切斯庄园之后不久,皮特·里弗斯就彻底从军队退役,成为一名全职的考古学家。他的发掘主要在克兰伯恩·切斯庄园内进行。发掘工作在皮特·里弗斯的掌控之下井井有条,他认为所有的遗物和其背景关系都要做精细的记录,而不光光是只重视珍贵的物品,遗物的考古发掘资料包括文字描述、绘图、照片甚至是三维模型。皮特·里弗斯认为考古发掘只有在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所有发掘人员在工作前都必须得到全面的培训。另外,他还认为有的资料虽然当时研究价值不大,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资料的价值慢慢会凸显出来。因此发掘过程中他收集了不少人骨资料,在他之前人骨通常是被丢弃或者就地掩埋的。可以说他在这一方面是有先见之明的,这些材料为现在的考古学家开展古病理学、人种学、死因分析和碳十四测年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除了资料收集的规范化以外,皮特·里弗斯还特别注重对公众的教育。他将1887~1896年这十年间的发掘资料整理成4卷《克兰伯恩·切斯庄园的考古发掘》(Excavations in Cranborne Chase)和1卷《布克利和文斯迪克的考古发 掘 》(Excavations on Bokerly and Wansdyke),自费刊印发行,这几本发掘报告无论是从资料的整理还是印刷水平上来看都是当时同类出版物的翘楚。
皮特·里弗斯将军是英国乃至全球早期最为卓越的考古学家之一,他对考古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摒弃了以往带有探险和寻宝色彩的考古发掘,对古代普通民众留下的陶片、瓦块、工具等遗物与社会上层所使用的贵重物品同等看待。发掘过程中尽可能地记录所有遗物的相关背景信息(context),这与现代的考古学理念是一致的。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遗址的全貌,皮特·里弗斯还制作了遗址的三维模型。
他在考古发掘活动过程中运用军事化管理,所有的发掘工作都是在严格的制度之下进行,并对所有参与发掘的工人进行培训,在他的努力下田野考古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除了严谨的发掘外,皮特·里弗斯将军也及时整理和发表了考古发掘报告,让其他研究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他的发现,共同研究这些资料。因为没有发表资料的考古发掘无异于盗掘,考古学材料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不应该是个人的私藏。
发掘区的三维模型
《克兰伯恩·切斯庄园的考古发掘》2012年再版的第三卷
他建立的皮特·里弗斯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将毕生的收藏以博物馆陈列的方式供人们参观、学习、研究。在他的建议下剑桥大学设立人类学教席,这些都为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普及做出了杰出贡献。
皮特·里弗斯将军在考古学上无疑是成绩卓著的,这其中固然有偶然因素,比如意外地继承了巨额遗产和埋藏了丰富遗存的庄园,使其可以不为发掘经费和发掘许可操心。但更多的是其自身的原因,从早年搜集民族学材料到建立皮特·里弗斯博物馆;从克兰伯恩·切斯庄园的考古发掘到自费出版大部头发掘报告都是追随自己兴趣的产物。我想他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何文竞为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吴玲为无锡博物院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