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海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这两个考点,所占的分值较多,题型多样,值得关注。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前后贯通”、“由表及里”
综观多年的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常常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的、“本有”的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从实用的操作层面总体来说,要关注:对这些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前后贯通”、“由表及里”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前后贯通”,是指根據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与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
“由表及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词语的表面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而这些,只有运用“前后贯通、由表及里”的方法,才能给予确切的解读。以下具体展开。
二、理解词语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语境义
现代文阅读中多义词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具有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了。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那么,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它指的是读物的语言环境,包括书面语运用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阅读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广义的语境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所谓“文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的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含义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都必须同时起作用。
2.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冠以临时意义。要准确理解临时意义,也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3.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词语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阐释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所以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4.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上有同一、种属、交叉、矛盾、反对等关系。
5.准确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可以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①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②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適。
三、备考建议
1.第一,勤查字典。要养成自觉主动、认真、勤奋地查字典的好习惯,决不能图省事,靠“猜”、“蒙”来代替正确理解词义。对常用词语的义项要适当记忆,并在运用中熟练、牢固地掌握。
2.第二,要注意有关文字、词汇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如汉字造字法知识、词的结构知识等;要在学习中注意归纳、总结解释词语、辨析词义的常用方法。
3.第三,要注意不断增加生活体验的积累,并使之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加强词语方面的基本训练,增强语言感受能力。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深层含义。句子的基本义即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
一、句子的特定含义
1.概括意义:具有概括意义的句子,其含义是对某些文段或者全文的意义的概括。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一般来说,作者对这些句子都会进行适当的阐发。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首先必须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义。
2.哲理意义: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现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的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文段,这个文段就是该警句长生的土壤。
二、句子的深层含义
1.比喻意义:所谓比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格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义。从考试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比喻的喻体,准确把握比喻的本体意义。
2.象征意义:所谓象征意义,是指象征的本体意义。分析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就是通过分析象征体和本体的相似之处,追寻其背后隐藏着的作者的真实本意。
3.附加意义:有时候,作者运用双关等手法,使句子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这隐藏的意思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这就是句子的附加意义。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文章的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及主旨。
一、讀标题
标题为文章之眼,是文章的统率和灵魂,向读者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起到指引阅读的作用。
有的标题直接点明写作的对象或范围,如“惠特曼访问记”(2013年上海卷)、“玻璃”(2016年新课标Ⅲ卷)等。
有的标题直接点明文章主旨,如“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卷)等。
读标题时,运用短语成分分析法将题眼找出来,然后从词的情感义挖掘出蕴含的情感和态度。
二、读内容
1.旨在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找出描写对象(人、事、物、景)。
②准確定位对象,明确作者对它的感情倾向。
③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作者文章内容的安排顺序,也就是文章的脉络;二是作者或人物思想情感的主观变化,文章大多在深层上蕴含着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①抓文中的变化。
看陈述对象的变化;看时空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内容或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看描述角度的变化。
②抓议论抒情句。
抓开篇的文眼(经常是动词或形容词),看看文眼能统领哪些段落。
抓结尾的议论句,这类句子是总括全文,对文章内容作整体收束;也可能是升华主题,对文章情感意蕴作更深的挖掘。
③抓关联语言。
通过作者的感情基调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但是入手处却是看得见的关联语言。
关联语言具体指过渡词、过渡句、总括或总结句和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
总括句和总结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引出下文或收束上文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对层次的划分起隐性作用,故常被人忽视。这类标点符号有冒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破折号(解释、转折、递进),分号(并列关系)等。
3.把握文章主旨
①分析全文的感情基调、线索,从而明白主旨。
②分析作者真正要塑造的形象及其内在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从而把握文章中心。
③准确把握以及各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