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方面
首先是儒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礼”的观念更多的是强调人的义务,“克己复礼”,克己是意见保留,压制个性;复礼是遵守秩序,无条件的服从礼法与统治者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民逆来顺受,压抑自己的个性发展。在暴政时期,民众大多敢怒不敢言。在当时对民众的压制是很强的,行使权利的意识不够强,更多的是履行義务,遏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
其次是“礼”随后的发展造成了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朱熹时认为是天理,做了是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已经不仅仅是礼节太多的问题了。逐渐导致礼制的严重束缚,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创新,容易扼杀新思想的发展最后是孔子的“德治”中的教育是分等级的,对贵族让他们学习各种知识,以便于更好的统治,而对于普通民众则是更注重教化,让他们服从统治,即愚民政策。导致权力越来越集中于贵族手中,逐渐产生了了贵族的暴政,也逐渐导致民众思想僵化,只是一味的服从统治是无法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
二、社会文化方面
首先,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礼提倡尊尊亲亲,形成以父系为主导的阶级社会,孔子认为各阶层人民各守其责,各尽其职,同样分配也是如此,劳动人民只能获得很少的物质资源,就会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配的不公,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统治与长治久安。
其次,父系社会中,以男性为尊,轻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严重束缚了女性的思想。封建社会妇女的人权基本被忽视,再优秀也不能抛头露面。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及“一女不事二夫”等更是严重阻碍了女性追求爱情的可能。
最后,仁礼、亲亲思想不仅维护着封建制度的等级和秩序观念,而且还派生出祖先崇拜、守家顾业和“父母在,不远游” 等伦理思想,最终导致思想上的僵化。比如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限制了子女追求自身自由,极端的伦理观不仅约束了人的思想,还限制了人的人身自由,人民固守其本,缺乏创造性。就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发展。
三、法律方面
儒学推崇圣王之治,从孔子开始,儒家认为“为政在人”,儒学倡导贤人政治,宣扬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能通过修身养性成为圣贤,以保国家长治久安。“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人民用礼仪道德教化他们,使其能够自我约束,创建道德社会。儒家更重视道德对人的约束,和对国家统治的稳定作用,但事实上仅靠人的自觉与道德约束是实现不了的。我们从隋朝覆灭等历史事实可以看出之寄希望于统治者个人道德品质是不现实的。儒家过分注重道德统治对国家统治的作用,忽视了法律建设,导致法治发展缓慢。我认为,社会运行是否正常,关键在于法律与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套以法律手段为主体的社会制约体系。因而儒家推崇德治,建设乌托邦式的道德王国是一种空想,而只有法律才能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我认为儒家思想消极保守,导致人们思想古板,缺乏創新意识。思想僵化,无法充分发挥人民的生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内在的道德教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统治后期往往会因为思想越来越呆板,越来越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最后会导致朝代的衰败消亡。
作者简介:孙悦(1995—),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