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公民素质危机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7-09-10 12:11陈熠搏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

陈熠搏

【摘要】:公民素质建设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公民素质包括公民意识素质和公民能力素质。提高高校公民素质对于实现现代化和建设和谐和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笔者对当前高校中公民存在的素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决办法,期望能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提升公民素质一环有些微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文化;公民素质;教育;公民意识

一、当前高校文化建设中公民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道德感有待提高

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动机、言行是否符合社会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人类不断发展进步,从蒙昧一路走来,就是靠着文化对人类行为加以约束,道德感和羞耻心源于文化的积淀。然而由于当前教育制度缺陷等一系列原因,很多高校生道德感薄弱,虚荣心和攀比心却屡屡攀高。拜金主义盛兴,攀比处处可见,拼爹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女大学生援交事件也屡屡发生。

(二)公共精神欠缺

由于成长环境的改变,新时代的高校生大多家境优渥,独生子女众多。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与他人共同分享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很多人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共公共事物和集体活动缺乏参与兴趣,公共精神缺乏,对于社会发展也缺乏责任心。在大学这个共同体内部,人际关系向来是很多矛盾的原点,很多学生没有同理心和宽容的态度,不会原谅和妥协,极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则更加剧了这种情况,人们习惯于各自为战,沉迷于网络,往往会忽视身边的人,孤独的生活进一步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磨合与交流的机会。

(三)独立人格意识缺失,缺乏批判精神

马尔库塞曾经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单向度的社会”这一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单向度的社会中生存着单向度的人:他们缺乏对社会的批判和质疑精神,是随波逐流的存在。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可能。诚然,我们这一代高校生出生于民主社會,成长中喜欢强调自我意识并追求与众不同。但现实生活中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追求自我,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于社会的评价体系,如何能够摆脱网络和媒介给予我们的思想枷锁,如何做才能主导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很多高校生并没有自己答案。在整个群体中当然不乏思路清晰,对于未来有清晰规划,对社会现状有自己明晰看法的一群人,但这种情况毕竟只是少数。多数高校生沉迷于享受大学生活的自由散漫当中,对未来没有规划和理想,对社会不公和文化烂俗的现象也无动于衷,缺乏批判精神,有些甚至随波逐流,思考和质疑逐渐成为一种奢侈行为。

(四)身心素质有待提高,受挫能力差

目前高校中频繁出现的自杀现象能够很直观地反映这个问题。在百度搜索高校自杀问题,各种相关词条多达300多万条,且都集中于近十年。以笔者生活的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周遭也层出现过具有自杀倾向的同学。我们不否认和推卸高校本身可能存在的责任,如辅导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精神或行为异常,没有对学生之间的矛盾作出有效调解。或是大学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精神教育内容缺失,很多学校的心理辅导部门如同虚设。个别学校的确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个别学生的学习计划上可能要求过于苛刻。但这些大学生或是研究生群体作为成年人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应该学会运用校方提供的各種求助资源。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是学生面临未来人生挑战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二、高校公民素质提升的对策研究

(一)充分利用两个舆论场的互动合作,进行网络教育

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网络引导,并认识到当下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分接受和对官方消息的天然排斥必然不利于成长期的学生进行价值观建设,如何充分利用官方舆论场的权威性对高校生进行价值把关,同时借鉴网络传播的便利,吸引高校生对于政治新闻的关注,这才是高校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仅仅只发现网络的可利用性,并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网络教育问题。

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结合起来,互相补足,加强二者的互动合作,灵活地利用时间和各种优势条件对高校生进行网络教育,将有利于高校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提高其道德感。力求高校生在接受教育后能够有一定的道德自觉,会判断基本的是非问题,远离社会丑陋行为是学校和社会对高校生进行网络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教育一直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我们聆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成长。黄继光、董存瑞这些舍生取义的故事也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我们。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传统的榜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榜样对于我们有很大的距离感,并缺乏作为人的真实性。在校园中进行榜样教育,需要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群体,实际上在大学公民中本身就存在着榜样,那些刻苦求学,严格约束自我,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的人,或是那些有健康爱好,有自身特长和理想追求的人就是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力量。对这些群体中的优秀人员予以表扬和鼓励,也是大学榜样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不浪费课余时间,开展假期教育和周末实践活动

无论是课堂教育或是课外活动,各个阶段都应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如大一时期重点是提高其法制规范意识、主体意识素质,大二时期主要是培养其团结合作、勤奋学习的能力素质,大三时期重点是责任意识、权利和义务素质,大四时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创业竞争能力。这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并重、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学习与生活习惯养成并举的培养模式,不仅能使学生在大学时代学到基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能使高校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事件能力素质,为其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将为社会培养踏实肯干、后劲十足的高素质公民。

(四)借鉴先进的国外经验

高校生是一个社会中未来的中坚力量,也是精英群体的来源之一。加强高校中公民的素质教育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均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不同国家也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成果显著,值得我国在大力发展校园软实力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的运动中借鉴。

以美国为例,其在加强高校生素质建设的解决方案中都着重强调了目标规划。任何方案在一开始就已经确立了明确要达到的效果,之后的一系列手段都是要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如美国的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为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 唐永春、车承军.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功能及其塑造[J].求是学刊,2006(3)]”为此《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提出要“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以使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并为继续学习和到生产部门就业做好准备。[ 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由此可见明确的目标能够提升公民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针对性。

注释:

[1]唐永春、车承军.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功能及其塑造[J].求是学刊,2006(3)

[2]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蒋笃运,秦树理,王东虓,杨云香.公民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2].赵莉.中国网络社群的政治与:政治传播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法古斯塔夫勒庞.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从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到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对话·素材·练习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建构主义视野下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模式研究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析政治学视角下我国对于年轻女性的民主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