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对话

2017-09-10 11:11刘静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前奏曲玛利亚圣母

思虑很久,终于决定写这篇论文。在此之前,我想过很多的题目,从最初的格里高利圣咏到之后浪漫的游吟诗人,最后才决定还是要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不是说之前的自己不喜欢,但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使我最后还是决定写这首圣母颂。

一听钟情是我对这首歌曲最初的感情。我不是基督徒,但是却对神圣的宗教歌曲格外钟情。因此当第一次听到这首由巴赫与古诺共同完成的《Ave Maria》时,我是多么的虔诚与兴奋。之后我便将吴碧霞、安德烈波切利、席琳迪翁等人甚至合唱的版本统统收录到了我的MP3中。而我也仅仅是做到了这里,至于她产生的背景、她的曲式结构、她的艺术处理甚至她的歌词大意我都没有想到去查找。这时才发现,我自认为的虔诚与喜爱是多么肤浅。

直到这次论文,我才想起应该去查找与探索。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我在一边饥渴汲取知识的同时,不禁又在感慨自己知识的狭窄与无知。但还好我算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尽管认知浅薄,却依然想拿下这篇论文。还希望老师能够包容我下面一些浅显的见解。

1883年,19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古诺以17世纪德国作曲家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为伴奏,又根据和声提示完成了这部《Ave Maria》,又称为《圣母颂》。不同的世纪、不同的国家,两位作曲家因为共同的信仰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共同诠释着他们对宗教和爱的理解。

首先是情感的对话。

《C大调前奏曲》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的第一首。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长期供职于教堂,因此巴赫的音乐无疑有着强烈的宗教性,充满着崇高与赞美。这首由4/4拍组成的《C大调前奏曲》更多则是感受到了舒缓、安详、庄重的情感,这无疑是符合圣母玛利亚在西方人心中温柔、慈爱和庄重的形象。古诺在此基础上作出的《圣母颂》情感上与《C大调前奏曲》得到的完美契合,我想一定不是偶然。

虽然与巴赫隔了两个世纪,但在古诺的身上还是可以找到两人的共同点。古诺也是一位天主教徒,早年热心于宗教,并创作了许多宗教作品,有着丰富的宗教写作经验。古诺一定是在巴赫的这首作品中读懂了巴赫的心声,跟随着巴赫吟唱出“圣母玛利亚,你是大地上慈爱的母亲”的赞美。如果把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比喻成是一副完美的骨架,那么古诺的旋律则是为这副骨架注入了使之更加鲜活的血液。

其次是旋律的對话。

在传统的和声学中,都是为旋律配和声,写好旋律再为其配和声似乎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但是到19世纪的古诺,却超越传统,在巴赫《C大调前奏曲》和声的基础创造出新的旋律,并作为伴奏相互结合,天衣无缝,我们不得不佩服古诺音乐创作的深厚功底。

整个乐曲是行板的速度。前奏是巴赫原作的前四小节,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进入,以级进的方式慢慢展开,安静而又宁和。因此从第五小节开始的旋律部分用P的力度进入,以主和弦的三音作为旋律第一个音级进展开,与伴奏部分的第五小节分解主和弦得到完美契合。此时古诺选择了全音符作为旋律的开始来表现乐曲的悠长舒缓,使听者的心灵片刻得到宁静,仿佛是得到圣母玛利亚的安抚。 而当轻声的呼唤一声圣母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旋律的四度大跳,紧接着是八度大跳,乐曲的力度也开始渐强。伴奏部分也由主和弦变为Ⅵ6的分解和弦,旋律则用了调式的六级音,这时我们可以发现古诺的旋律与巴赫的原作达到了完美的和声效果。此时跳进的出现也体现了情感的变化,似是人声的恳求 ,恳求圣母的庇佑和原谅。 很巧妙的是,在这个地方,古诺运用了模进的手法来演唱“你是大地上慈祥的母亲”,而伴奏部分依旧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形式呈现,使旋律更加具有了流动性和表现力。乐曲从24小节开始连续呼唤三声圣母玛利亚,音程跳进幅度越来越大,旋律也更加开阔、跳动和起伏 。而伴奏部分仅是和弦功能的变化,依旧是以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形式呈现,这种一静一动的明显对比使乐曲更加鲜明,吟唱出对圣母玛利亚深深的崇拜和赞美之情。乐曲在第33和第34小节达到高潮,旋律最高的音也出现在这里,力度也由p转为f和ff ,使听者体会到作曲家对圣母玛利亚的热切的恳求。到乐曲最后四小节“阿门,阿门”时旋律回到调式主音,力度也转为p和pp ,像是轻声而又虔诚的感慨和呢喃。伴奏部分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贯穿始终,起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使乐曲更加鲜明生动,赋予流动性。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起巴赫和古诺的智慧来。巴赫的原作就像一位洞察世事的老人,用宁静平和的心态看着古诺旋律的不断变化,不论如何级进、模进甚至跳进,他始终都是以包容的心来接纳。而古诺的旋律就像是一位极为虔诚的宗教孩子,在慈爱安详的老人面前嬉戏玩耍,千变万化。

最后,则是灵魂的对话。

第一次听到《圣母颂》的人一定想不到这部完美的作品出自两位不同世纪、不同国别的作曲家,因为她们的完美契合多么像一位娴熟的作曲家一气呵成的作品。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是历史的产物,作品风格都会被深深的打上时代的烙印。出生在17世纪的巴赫终其一生都未踏出过德国,一直供职于教堂和宫廷,还要忙碌于众多孩子的生活和教导。又由于深受路得新教的影响,他的音乐除了充满着对宗教的信仰、热忱与追求,还暗含着浓厚的人情味儿和新的人文主义精神,音乐常常流露出博大无私的爱,表现出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和包容。而出生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古诺一生却踏足过多个国家,接触各国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旋律明朗,风格和谐匀称,发挥了法国音乐优雅、清晰、真挚的特长。其宗教作品同样表达虔诚、热忱、深刻的信仰,又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两位作曲家在神圣的圣母玛利亚面前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灵魂交流。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博爱胸怀,使这两个崇高的灵魂高度契合,最终完成了《圣母颂》这首神来之笔。

我们是何其的幸运,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可以听到来自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前作曲家们的声音。聆听他们的旋律,感受他们所要表达的心情。而这首由巴赫和古诺共同完成的《圣母颂》除了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外,也感受到两位作曲家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尽管有乐评家曾认为“作为宗教音乐它过于优美而世俗化了”,但是在我看来,正是这种虔诚宁静的优美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在乐曲带我们的安静平和中感受两位作曲家对宗教和人类的热爱,同时默默祈祷世界宁静和平,永无战争。

参考文献:

[1]凌宪初,崔斌.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3.

[3]张建国.听听两首圣母颂[J].音响技术,1998(04).

[4]马伊莎.艺术歌曲圣母颂的风格与演唱特点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姚燕玲.舒伯特圣母颂的艺术处理[J].知识经济,2009(16).

作者简介:刘静(1994—),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音乐表演本科生,研究方向:艺术歌曲。

猜你喜欢
前奏曲玛利亚圣母
蒙娜丽莎讲名画①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玛利亚重现
我是六个家庭的孩子
印度 圣母节
前奏曲
职场隐婚——有人欢喜有人愁
大千世界
音乐小百科(十)
浅谈晋祠圣母殿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