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栋 尚应娜
【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金融领域的改革也是进行到了攻坚战的环节。中国在2007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利用自身的优势,继续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为世界的经济复苏源源不断提供着强进的动力。但是,在连续十年高增长的背后,各种问题也在不断积累。其中,金融杠杆增长过快成为增加系统性风险,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下,我们通过研究中国现阶段不同经济系统金融杠杆率特征,再对比国外去杠杆的经验,对当下中国的去杠杆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杠杆率 债务占GDP的比率 去杠杆
一 我国现阶段杠杆率现状
1、政府部门杠杆率现状
中国政府的债务由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性债务构成。政府进行借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投资,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我国的政府债务不高。截止2015年末,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达到10.66万亿,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债务16万亿,合计政府债务26.66万亿,占GDP比重为39.4%,这个数字远远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规定的60%政府负债率的红线。同时相较于同期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200%、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超过120%,法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120%左右),我国的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2、居民部门杠杆率
居民部门的负债来源主要是贷款(如:房屋贷款 消费贷款 汽车贷款),在所有的居民贷款种类中,房屋贷款占比最大。截至2015年底,我国居民部门负债占GDP比重为39.9%。我国居民贷款占GDP比重呈现“总量相对较低,发展相对较快”的特点。仅2016年全年,居民部门杠杆率就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就绝对数量而言,居民部门债务比2015增加了6万多亿。
3、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
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负债来源于银行传统信贷、金融市场债务工具的发行和类影子银行的信用融资。截至2015年,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总额105.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56.1%。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呈现出“高杠杆率”的特点。鉴于非金融企业部门的“高杠杆率”,我们要小心在非金融企业部门发生系统性风险。
4、金融部门杠杆率分析
统计金融部门发行的债券余额作为债务,截至2015年底,金融机构债券余额14.2万亿元,占GDP比重21.0%。金融部门的杠杆率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二 我国负债总额占GDP比重的特点
总的来看,我国当前杠杆率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当前全社会杠杆率适中,但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
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负债总额占GDP比重达到249%。
在负债结构上,居民部门负债总额占GDP比重为40%左右,金融部门负债总额占GDP比重约为21%,政府部门负债总额占GDP比重约为57%,非金融企业部门负债总额占GDP比重最高,高达156%。
与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相比,我国全社会杠杆率处于中等水平,但结构性问题突出,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
2.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金融危机后增速过快
从增长速度来看,自从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全社会负债总额占GDP比重增加了83%,增速远快于其他国家。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负债总额占GDP比重增加了52%。非金融企业部门对全社会负债总额占GDP比重增长的贡献为62.7%。由此可知,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的快速攀升是造成我国全社会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3.產能过剩行业出现加杠杆的现象
金融危机后,我国非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显著上升,其中产能过剩的行业,如煤炭开采,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等,资产负债率高;而消费服务类行业,如医药,计算机,传媒等,资产负债率低。
三. 负债总额占GDP比重增长过快原因分析
1、投资拉动的GDP增长导致产能过剩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资需求推动,“出口”这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经济受到重创,外部需求降低,出口额大幅下降,导致我国国内诸如贸易逆差,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等问题涌现。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政府未意识到我国进行“三去一补”与“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政府大量举债,增加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支持,导致了国家债务率居高不下的现实状况。
2、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成熟不完善,导致金融业发展的畸形。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占主導地位。其主要表现为:银行间接融资占融资的主要部分。同时作为间接融资业务放款方的商业银行银行大都是大型国有银行,贷款对象偏向国有企业,从而导致了我国金融体系垄断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不足,效率偏低的现状。结果就是,贷款发放到了不缺资金的,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但对于新兴的小型私人企业却产生了融资困难,断贷的情况。这一现实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高杠杆率。
四.美日两国去杠杆进程借鉴
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进而推动经济杠杆率不断攀升。金融危机之后,经过一系列政策手段,美国在去杠杆领域取得一定成效。
日本自1990年经济泡沫以来,直至今天仍在继续去杠杆的进程。本文意在通过探究美日两国去杠杆进程为我国去杠杆提供前车之鉴。
1、美国去杠杆经验借鉴
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金融监管的欠缺导致美国金融创新过度。同时过于宽松的按揭贷款政策使得美国全社会负债率水涨船高,其主要表现为:
一. 家庭部门的杠杆率不断上升
二. 金融部门高杠杆运行
三.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上升明显
四. 政府债务不断累积
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去杠杆。主要政策有:
一. 美联储通过资产购买计划,持续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
二. 政府部门通过加杠杆,大幅提高预算赤字,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提振总需求
三. 美国政府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积极帮助企业解困
政策结果:
这些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家庭和金融机构降杠杆成效显著,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小幅下降,政府杠杆率显著上升。
2、日本去杠杆经验借鉴
与美国杠杆率高企的原因相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于日本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完善,金融机构向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供大量的资金,导致金融部门杠杆率高涨。同时,金融市场的繁荣同时助长投机热潮的发展。截止1990年,日本家庭部门的杠杆率达到70.6%的历史峰值,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达到143.8%。日本政府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动用公共资金救助国内金融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提高货币供应量。但总体收效甚微,经济持续低迷。究其原因,既有泡沫经济破灭后“僵尸企业”的存在和企业总体资产负债严重失衡阻碍了资源再配置的原因,又有人口老龄化、劳动供给减少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总结:
从美国和日本去杠杆的案例看,实质上都是通过危机和危机后的应对举措来达到去杠杆的目标。她们去杠杆思路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都下降了,但政府部门的杠杆率都在不断上升。
目前,我国应将重点放于增加政府部门杠杆率,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和稳定居民部门杠杆率。
我国去杠杆对策
结合美日两国去杠杆政策及我国具体国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政府部门加杠杆扶持非金融企业
从杠杆率的结构性方面来看,我国政府部门杠杆率处于中等水平,而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已处于非常高的水平。政府部門通过提高自身杠杆率对非金融企业进行有目的性的资金支持。对于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政府提供援助使其逐步退出市场,而对于目前亟需资金支持的新兴行业,政府采用“产业政策”,有目的性地对其发展进行扶持。政府通过一系列加杠杆措施,缓解非金融企业的高杠杆率。
2、经济转型,刺激国内需求,缓解产能过剩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出口导向性特点的弊端显露无遗,传统出口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政府“四万亿”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在当前总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进行经济结构的改革调整,刺激国内需求成为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方面,我国经济亟需在供给方进行结构上的改革,处理“僵尸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国内需求,消耗未能出口的过剩的产能。两方面相结合,缓解非金融企业高杠杆的现状。
3、改革金融体系,营造健康的金融环境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垄断与低效能使得生产要素配置扭曲,资金停滞于大量传统的产能过剩的行业,降低了金融市场效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重点面向新兴及高科技产业,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资金信贷支持;同时,做好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评级工作,创新金融工具,在降低信用风险的同时,增强灵活性,提高资金流通及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我国的融资方式仍是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通过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方式,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有助于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的优化,还有助于我国融资结构的优化,使资本更高效地服务于需要服务的部门。
参考文献:
[1]李迅雷. 美日去杠杆给我们带来启示[J]. 股市动态分析,2017,(17):14-15.
[2]陆岷峰,葛和平. 中国企业高杠杆成因及去杠杆方式研究[J]. 金融监管研究,2016,(12):63-73.
[3]张晓宇,李建伟,郭光锐. 美国去杠杆的实践及启示[J]. 华北金融,2016,(12):22-26.
[4]任泽平,冯赟. 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现状、应对、风险与投资机会[J]. 发展研究,2016,(03):8-13.
[5]杨明秋. 发达国家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化趋势及其影响[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2):33-38+87.
[6]楊金梅. 美国经济去杠杆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 新金融,2009,(04):19-23.
作者简介:1997年1月11日,男,汉族,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15级本科生,金融学;
1997年2月25日,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14级本科生,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