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且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也都是坚信这样的教育理念。然而,现实当中往往都是事与愿违,知行教育更多的时候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各种社会因素都制约着我们理想的知行教育无法切实施行。
【关键词】:教育;知行;影响因素
引言
俗话说:小院子里跑不出千里马,小池塘里养不了大鲸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成才之路在当下以及未来都走不通了。孩子只有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
教育离不开书本,社会上有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一本是无字的“书”。在学校里我们学的是有字的书,在社会上我们同样需要学习无字的“书”。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也说:“社会即学校”。社会错综复杂,生活瞬息万变,即使我们中华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也难以用文字来完全表达出来。只有亲身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方可以让孩子学到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不无道理,但也非绝对的,这要看主体的角色而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本身不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必须以学为主,实践为辅,知践结合,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長、成人。
一、知行教育的时代性影响
对于中小学生的知行教育,社会的改变对其具有很大的影响。新中国建设初期,我们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主要以工农为主,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并且受经济水平所制,更多的人都无法正常的接受教育。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左思潮在学校蔓延,进行学制改革,小学缩短为5年,初中和高中缩短为2年,大学停止招生,学生的教材也很不正规,甚至取消了美术、音乐、地理、历史、生物等学科。教材一般以省编为主,有的地方还有乡土教材。提倡以实践为主,大批城市的知识青年走了上山下乡的道路,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我国教育得到转变。
我国的教育历史发展上大抵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以生产劳动为主,没有文字、书籍,言传身教式的经验传授教育,是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主要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是极端原始的,是属于实践性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教育崇尚书籍载传,呆读死记。教育的目的是考取仕途,几乎与社会脱节。读书人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现代社会的教育,虽然一直在提高提倡 德、智、体教育结构,但是因为国情问题,应试教育的传统依然无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和重课堂轻社会实践的“三重三轻”的根深蒂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谋而合的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优秀。然而,随着社会的需求,家长们慢慢感受到了“危机”,单是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所以现在有条件的家庭除了抓孩子的学习之外,也很是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或是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公司组织的活动,提高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真正的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近年来,人才市场是上出现了高学历低能力的危机。用人单位除了看学历外,更注重能力的体现。个人的心理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有没有开拓精神。因此,现在的教育也相应做出了改变,教育也当随时代。
二、知行教育的地域性影响
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农村人口依然占据人口的主体,城乡的教育条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地区的的孩子跟本连最基础的义务教育都得不到保障,他们的教育比原始的教育好不了多少,各种资源的缺乏,导致了他们看不到“山外”的世界,既无法“读万卷书”,更不能“行万里路”。他们走的“路”只是一个小圈圈。师资的缺乏同样是农村地区教育的窘状。相比之下,城市里就不一样了,不单拥有最丰富、完善、先进的教学条件,更有着最优秀的师资,以及各种课外的辅导课。城里的经济条件相对教好,更多的家长都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单一的应试目的,变为挖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比赛,让孩子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独立性和勇气得到更好的锻炼。城市的家庭经济条件奠定了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基础。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和培养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冬、夏令营之类的活动。不再把孩子“捏”在手心里。也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甚至暂时放弃工作,亲自带孩子去“放眼世界”。
近年來出现如《变形计》、《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这些都是体现知行教育的实际施行。让孩子切身的感受生活,体验文字所描写的真实世界。看看山到底有多高、水有多深、路有多长。山里的孩子看着眼前高高的瀑布,却不知道有一个叫李白的诗人写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城里的孩子却在还没上学之前就熟读唐诗三百首,虽然他们把这些名句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曾目睹过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农村的孩子还没上学就开始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们却不知道李绅。城里的孩子也许一辈子都不知道“锄禾日当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今,正因为学校、家长都意识到这样的极端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所以有条件的家庭都争取让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没条件的也努力创造条件,宁愿牺牲自己的一些工作时间也要让孩子尽可能的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去亲眼看看书本上的现实世界,亲身经历一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亲手去完成一些平时想做而无法做的事。让他们脑子里的文字转变为自己的生活。
三、知行教育的理念性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受教育方式和程度。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子女能够成才,不惜一切。而有些家长受到读书无用的思想影响,认为上了学最后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还不如早点出去找工作,学习社会的“无字书”要比学校的有字书更有出息。有些家长则是被生活所迫,不得不让孩子留在家里当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地区,他们赖以生存的是农业,为了生存只能留着家里帮忙干农活。也有家长认为唯有读书学习才能成才、有出息。为了孩子的前程,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一个乖孩子。致使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满满的文字,却失去对自身以外客观世界进行观照雨回应的机会。
新时代的优越条件,给孩子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我们又悲悯于孩子们的不幸。感悟、体验能力下降,情感漠然,已成为当今儿童的“综合征”。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万里路是在阅读一本“无字书”,只有将“无字书”和有字书结合起来,真正让孩子“活读书,读活书”,才是学习的精髓所在。孩子本身并没有成熟的思想,不懂得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道路,主要还是靠家长的安排。所以家长的理念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可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颜氏家训·勉学》:“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就是说之所以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事实。如何让孩子能够学以致用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作者简介:李灿金(1985—,男,汉族,广西梧州,广西师范学院美术设计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