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璐
【摘要】:宋代对于文化的推崇相比唐朝三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玉器作为奢侈品在此时对其的玩赏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国家政策方面,“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推崇;社会背景方面,物质财富的积累使市民阶层扩大,人民生活较为富庶;社会风气方面,受到禁中好尚的影响,富贵人家皆以收敛珠玉为爱好,尽管宋代军事的疲弱给美玉西来造成了影响,但同之前朝代相比,宋代玉器仍然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在器物特色方面相比唐代更加素朴典雅,用料考究、造型独特并且注重空间感,极富审美意味。
一、材质考究
因为宋代的军事疲弱,对西域的美玉原材料输入中原产生了阻碍,但玉作为工艺美术范畴中较为高档的材料,仍然未能阻挡宋人对于好料的追求。
第一,材质贵。宋代的社会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同时受到奢靡世风的鼓动,尽管极品玉的材料有限,但不少日用品也会用玉制作,品类设计酒具、香具、文具、茶具、乐器等,且追捧之人不仅限于皇室贵胄,还有文人士子。玉制酒具的制成在宋代十分发达,其中有些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型,例如注碗。在宋代相关墓葬中出土的注碗几乎均为瓷质,但文献中还是会提到玉制注碗。玉制注碗材质高贵,为非富即贵的家庭所享有,所以在北宋末年有北宋士兵贩卖玉制注碗时便被民间当作皇家墓葬看待,甚至一度引起了对于墓葬和民间窖藏的疯狂掠夺。皇宫中的玉制注碗不仅材质昂贵,而且用贵金属进行装饰,这又是宫中玉制注碗的一大特色,在设计上突出不同材质、颜色的搭配,具备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而且金镶玉的装饰风格更加华贵和美观。
宋人喜好艺文,文具作为文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文房用具不仅追求品质精良,对于材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高档材质的玉原料便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追溯玉质文房用具的源头仍然在于皇室贵胄,北宋余拂家曾有一方广四寸、长约八寸的宝玉蟾蜍砚,据说就是传自南唐御府。宋代社会富庶,文人士子对于文具青眼有加,史绳祖生前官至朝议大夫,一生笃志高远,著述颇丰。精美的文具正是他“闭户读邑”“著书立言”儒家学者生活的见证。
第二,材质美。文与质孰轻孰重是工艺美术乃至哲学的长久命题。相对于唐代,宋代更加注重材质的美,这是由整个朝代国运兴衰和社会风气所决定的。盛唐气势宏大,文人雅士气度豪放,国家兴旺昌隆,唐文化也及其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宋代军事软弱,宋人相对深沉内敛,但宋人重视教育,上至贵胄下至平民,皆秉持温文尔雅,素朴精致的审美观,體现出清新隽永之风。在这种时代趋势支配下,相比较于唐富丽、恢弘和华美,宋人的审美标准则转向文质彬彬,推向一种深沉、纯熟、精致的境界。所谓“古淡有真味”,对于意境上的哲学追求势必导致审美观的渺远与幽淡,这也成就了在工艺美术领域优美典雅的艺术楷模。
宋瓷是宋代审美优美典雅的代表,宋瓷讲究材质“如玉”,追求纯洁如玉的质感,那么在玉器的材质方面则更要展示材质之美了。宋代玉器放弃了繁复的装饰和弧度转折较大的夸张造型,器物较少转折,更多笔挺劲炼,将重点放在玉材质之莹润和造型的雅致。朱晞颜夫妇墓的玛瑙环耳杯,杯口下沿着弧线转折雕月牙形耳托,耳托下雕刻一环形手柄,类似的器型也见于同时期其他材质。
二、造型刻画
宋代“偃武修文”的国策对文化领域影响深远,读书求取功名是社会的主要价值取向,受此影响,宋代玉器不仅材质昂贵精美,造型也非常具有诗意,并且符合市场需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
第一,造型追求诗意。宋代文人士大夫地位的提高使这一部分人群的审美取向引领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塑造,宋代不少流传下来的器物造型都有着浓厚的文人士子审美价值取向,不少器物都透露着文人的诗意,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重视精神的享受。例如玉制荷叶杯,在史绳祖墓曾发现一只,杯身玲珑剔透,近乎半透明,杯口蜿蜒雕琢,宛如含苞待放半拢的荷叶;杯底尖瘦,杯外雕有莲花,荷叶径平伸出杯口,在侧边弯曲成把手,自然别致,生机盎然,引人遐思。现藏于台北故宫中的荷叶杯造型不规则,以整块黄玉制成,相比较于史绳祖墓的那一只贵在天然野趣,以不规则的形态极力模仿枯荷。
第二,符合市场需要。两宋经济兴旺发达,从六朝开始的经济南移至宋代方告一段落。长久中下游地区此后成为数百年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在我们生活的今天,长三角地区仍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赋予了这个地区人杰地灵的天分,千百年前的宋代,汴梁、临安这些大城市开放而活跃,儒释道三教节日并存,娱乐产业发达,商业经济繁荣昌盛。
為了迎合市场,宋代玉器也开始转向为服务市场而进行生产,最典型的是迎合节日而出现的一系列节日气氛的素材。比如孩童题材的玉雕,他们可能是七夕节的玩具“摩罗”。宋代日常用品齐全,多面向平民,据记载,摩罗原型为泥娃娃,后来又使用金、玉等贵重题材制作同类娃娃,并逐渐进入宫廷。七夕时,修内司进奉十桌“摩罗”,大的能有三尺高。④内廷与贵宅皆塑卖“摩罗”,以金玉珠翠装饰最佳。 ⑤这种契合节日迎合市场的营销做法在宋代风靡一时,既是繁荣市场的推动也是市民阶层崛起必然的需要,极富时代特色。
三、强调空间感
宋代严谨写实的艺术风格进一步在空间上实现了纵深探索,追求先后层次。反观宋代之前的玉器雕刻,包括隋唐和五代和辽代,装饰都是作用在平面上,即使有镂雕,较深的镂刻和浮雕,所有题材皆处于同一平面之上,没有远近前后之分,空间感不强烈。从宋代开始,则开始追求镂刻的前后远近之分,重视前后景的层次和叠压关系。例如金代的琢花玉佩,将鸟至于前景,枝蔓至于后景,将鸟最为主题突出一目了然。虽然这种空间关系需要工艺师日益精湛的雕刻技法,但是人们审美观念的更迭演变,对于事物细致入微观察的主观因素则是最重要的。
以此为基础,再加上宋代线性绘画的引进,开始出现具有绘画趣味的立体玉雕。其题材较为复杂,当时流行的文人画、山水花鸟画、风俗画等均是玉雕的题材,,但总体重视构图和远近层次,重视比例协调均衡,神态清新自然,极富美的韵致。多数作品雕刻技法娴熟,线条娴熟如行云流水,空间纵深感强烈,具有西方的透视技法,韵味悠远。并且做工精细,玉质剔透饱满。此类玉制品多用于观赏把玩,也用作衣着车马的配饰和嵌件。晚明时高濂谈论古玉器就曾经发出感慨,称赞宋人制玉“碾法如刻,细如丝发,无隙败矩,工致极矣、尽矣。”今故宫博物馆所藏“青玉人物山子”等,便是其中的传世佳作。
四、结语
两宋时期,尽管优质玉材料极为有限,但能工巧匠还是极尽巧思,注重玉材料本身的自然美和贵重的属性,在迎合市场方面还推出了一系列造型奇巧、便于携带的小型玉雕作品,体现了宋人浓厚的市场意识。另外两宋玉雕对于空间感的重视也是前代作品所不具备的,是具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刷新了古代玉雕的历史,开创了玉雕注重立体感的新的开创,也分化出了玉雕中专供玩赏陈设的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