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很多新兴产业的开发,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虽然很多高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摸索了很长时间,但在办学模式上,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异性并不大,缺乏特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杀手锏。
笔者所在学院的办学理念是“艺术+工程”,也就是要培养具有艺术创造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日常教学中则体现为大量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本文结合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2010年办学以来的实践来剖析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目的、问题、管理和改进方法来进行阐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实践,不论是大二为期两周的专业采风,大三 、大四第一学期十八、十九周的从业实训,还是大三第二学期的“3+1”专业实习,大四第二学期的“毕业设计”,虽然时间长短不一、考核标准不同,然不外乎以下三点目的。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1.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实践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够掌握好所学知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很好的将知识进行运用。
2.对本行业的现状和对人才的要求有基本的认识
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没有较高要求,对于相应的从业人员,要求也都是具备基本的采编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传媒意识。可现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除过新闻敏感、职业素养外,更需要就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去进行拍摄和视频剪辑。
3.树立竞争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行业一线,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接触最新的理念和实际,感受整个行业的脉搏。从而,经过长短不一的实习,对于自己的优点缺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回归校园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标性更加明确,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最佳结合。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不够完善和有待改进问题,并且影响到最终效果的形成。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认识不够,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由于师生比的关系,老师很难做到全程指导和监督。一部分学生缺乏专业热情,在实践环节中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作品质量不高,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
2.适应时间较长,有效利用率不足。
由于教学环境有限,学校所能提供的硬件不够完善。因此,造成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很差,当拿起机器拍摄时或者进行相应创作时,能力格外欠缺。往往需要大量时间去适应环境,在刚刚接触核心内容时已临近实践环节终止期限。
3.实践成果同题集中,在内容和形式上质量不高。
目前,受到阅历、身份、接触面的影响,学生在节目创作实践上选题范围受到较大局限。学生实践作品一旦涉及到校外题材都难以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导致现有实践作品选题集中在大学生生活、情感等狭窄的范围内,导致作品雷同形象严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难以达到较高水平。
4.高品质的实训基地数目较少,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经过幾年的办学,编导系和一定数量的事业单位、公司保持联系,并且成立了实训基地,如:石狮市电视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陕西运城电视台等。然上述实训基本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少,和学生岗位需求比例严重失调;二是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实力有限,往往不能吸引学生;三是几乎所有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都是没有报酬的,在某种意义上很难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而通过与业界相关传媒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将实践教学与媒体机构的节目制作任务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融入社会,接触更广泛的题材,提高发现选题、提炼选题的能力。
5.学生实习作品缺乏传播力度,成为拘于一定范围的自娱自乐。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是按照艺术类招生的,所以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可以说,绝大数同学缺乏独立创作的能力和潜质。但不可否认目前,学生作品中不乏创意独特、拍摄专业、剪辑流畅的作品。这些的作品除过参加每年常规的一些比赛之外,再被关注和审视的机会很少。部分学生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又由于缺乏应有的审查制度和规范管理办法,使得网络上的作品鱼龙混杂,难以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因此,如何最大程度的让学生的作品找到自己的展示平台,不论对学生还是学校都具有积极意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让实践环节办出特色、办出成果,解决上述问题就是关键。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改革的方法探讨
1.加强实践环节的监管和控制
毋庸置疑,老师在实践环节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在有限的人力基础上,最大程度的督促和引导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实践最终的效果。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实践环节的内容控制和节奏控制是最重要的两方面。一是参加实践指导的老师要关注学界和业界的发展走向,帮助学生确定选题,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二是无论是短期实践还是长期实践,必须制定明确的管理文件,严格界定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避免学生时间管理上懒惰,导致最终出现的作品凭凑、虎头蛇尾等现象。
2.利用学校资源,结合专业特色,为学生创造播出平台。
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实战,对编导专业而言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为更多的人喜闻乐见。解决这一问题是高校内部独力难支的,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如加强与传媒机构的联系,开辟专门播放学生实践作品的平台,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学生实习实践的成果在社会相关机构的播出平台进行检验,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还能够积累实践教学经验、改进专业教学理念,从而真正能够达到实践教学的理想效果。以外院新闻传播学院为例,在学校成立了自己的记者站,定时采访校园新闻和制作专题(外国留学生在中国)。作品则在陕西电视台@.陕西、国外合作频道某固定时段播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加强与社会相關部门和传媒机构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办学对社会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在学校内全部完成,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只有与传媒机构相结合才能实现最优化教学效果。多与公司合作,增强校企合作计划,多与公司形成互通性。校企合作是学校专业学习的营养剂。第一,校企合作要选择合适的公司和城市,最好是一线城市;第二,提高学校与公司的互通性,不是只是简单的做讲座,而是可以让公司的人来学校不定时的进行交流,来学校讲课,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可以交由公司的人讲授,把公司的一些项目拿到学校让学生完成。
4.解决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匮乏的问题。
现阶段学校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师资队伍中大多数老师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实践教学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个新课题。而通过也业界的联系,适当地引入有媒体工作经历、经验丰富的媒体从业人员,有他们协助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老师,可以保证学生的专门职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此外,通过与业界的广泛联系,可以使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依托广播电视行业优势,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如派送青年教师到媒体实训、请媒体专家来校讲座等,有利于在短时期内初步建立一支兼有高校教师理论水平和传媒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匮乏的问题。
5.艺术专业的管理需要灵活。
学生在校学习,传统模式是以学分制进行管理,修满学分才可毕业,所以学生不得不每学期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进行学习。如果可以转变传统形式,将学生参加比赛获奖的分量折合学分,就可以减少学生课程,有些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将零散的时间凑在一起用来跟组拍摄,从而大大提高实践效率,多出精品。
作者简介:畅祎扬,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