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皴法特点分析研究

2017-09-10 08:17龙军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皴法风格山水画

【摘要】: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数次变革,最终呈现了各种山水面貌与风格。分析各代山水画风格,或评价某家山水画特点,往往离不开对其皴法的剖析研究。本文旨在对各朝代山水画皴法的特点进行粗略分析,通过研究不同山水画的内在技法本质,帮助我们更深层次了解山水画的产生、发展规律。

【关键词】:山水画;皴法;风格;变革

鉴定与品评古代山水画,通常有“仿某某笔”之语,即该作品是對前代某一大家作品的临摹。关于临摹或临仿,不可避免对前代作品进行题材内容或形式风格的继承。对前代作品所表达的题材内容进行承续,这不难理解,在此姑且不谈,而对前代作品的形式风格进行学习,这如何理解呢?形式风格,反映在画面上,往往通过布局与技法两方面来体现,皴法,作为山水画技法的表现形式,即是我们研究山水画师承的重要依据。

自五代以来,随着山水画的发展,皴法已衍变呈现出数十种面貌,分别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米点皴、刮铁皴、斧劈皴、荷叶皴、牛毛皴、折带皴、拖泥带水皴、钉头鼠尾皴、乱柴皴、抱石皴等,这些皴法的出现,往往是历代画家在忠实、客观表现对象时所产生的技法,符合画面需要。他们的产生,各自有着客观的现实背景,也因作者的性格区别而呈现不同的技法面貌。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至宋元时期,开始步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其风格分别重视“写实”与“写意”,正是这一阶段,山水皴法的衍变极为迅猛,面貌亦多变。如五代至宋,董源、巨然为了表现烟雨迷蒙、舒缓悠然的江南山水,分别创造了适合景物外在形态的长短披麻皴法;李成为了表现荒寒萧索的齐鲁风光,创造了卷云皴法,郭熙在此技法基础上进行发展与成熟;米芾、米友仁以米点皴表现潇湘奇景,通过墨笔横卧,积染出山水自然之态,世称“米家山水”;范宽为了表现关陕一带的奇异风光,创雨点皴而为之;南宋李刘马夏四大家,则主要以大小斧劈皴法来表现体量大而坚硬的山石,呈现出“边角山水”的独特面貌。

元代山水画变革先驱赵孟頫与“元四家”的山水皴法的承续皆出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但又不皆袭董、巨全貌。他们将生活得于心而形于笔,各自终成一家风范。赵孟頫的山水画皴法远师五代、宋初,然而与其又有很大差别,在其代表作之一《鹊华秋色图中》,山脊表现采用的是荷叶皴法,该笔法取自于披麻皴,但大为疏放,类似荷叶的茎,形象生动,一改前人较为拘谨的技法方式;而黄公望又在赵孟頫的画法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他的披麻皴法由于加入了书法的笔意,具有一种独特的书卷意味。其披麻皴干湿并用,简率疏朗,成功地描绘出江南峰峦起伏、云林苍润、秀雅逸致的奇特景象。故明人曾评之为:大痴之笔,所以变化,几争造化神奇,其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等;王蒙则在披麻皴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解索皴”和“牛毛皴”法,画面山体因该技法的实施表现而绵密厚重,画风自成一体,代表作如《春山读书图》等;吴镇在继承董源、巨然长短披麻皴的基础上,将线条表现得更加粗犷,更为凝练朴实,用墨更为苍润浑圆,代表作有《洞庭渔隐图》《渔父图》等;倪瓒以侧锋卧笔,向右拖划,再逆向转折向前,用以表现层岩的结构,创立了方锐的折带皴法。该法用于山石表现后,画面更显荒寒、萧疏,与倪瓒一生漂泊及其孤寂的内心世界恰好呼应,是对董源、巨然长短披麻皴法的创新发展。

至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山水画发展得更为成熟,但皴法在这一时期几近完善,创新面貌者不多。就上述中国山水画各类皴法的用笔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根据点、线、面的不同来加以归类。关于以线为主的皴法,应该以披麻皴法为代表,以及以披麻皴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卷云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等。从这些以线为主的皴法中可知,它们的创立者大多为文人雅士,所表现的对象多是土质疏松、山体脉络绵延的山水之景,线条具有含蓄内敛、韧性十足的特质,再加上粗细、干湿、浓淡、轻重、提按等多重变化,画面显得更具文化气息。关于以点为主的皴法,应该以雨点皴为代表,还有米点皴等。这一类皴法主要表现土石相间的山水之景,笔法更趋坚实稳健,画面更显朴拙雅致。关于以面為主的皴法:可以刮铁皴为代表,还有大小斧劈皴、马牙皴、拖泥带水皴等。这一类皴法一般多以侧峰出笔,行笔快捷,锋芒较露,风格显得刚劲奇峭,多以表现石质坚硬的山水。代表人物多为院体画家,所作之画往往缺乏文人书卷意趣。

皴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山水画的演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山水画技法,而且在逐渐改变着历代山水画的面貌:早期(如隋唐时期)的山水画仅以勾线填色为主,无皴法,画面线条的目的仅在于表现山体的外轮廓,所以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其外轮廓的“笔法”被山水画家所重视。然而当山水画史进入五代、宋以后,皴法技法在山水画中日益受到重视,山石开始因皴法的表现而突显明暗体积,这一时期,外轮廓线条相对于皴法而言,其功能便逐渐退居其后了。其实,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山水画方面,连花鸟画也同样受到影响。

皴法在五代时期开始进入规范化,自魏晋以来,山水画已产生发展了数百年,至这一时期,稚拙而又单调的山石外轮廓与设色的搭配,已经无法满足画家的审美需求,并成为了山水画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善于表现山石内在结构、明暗关系的皴法则应运而生了。早期山水画技法质拙,皴法的产生,为丰富表现技法,更客观地描绘山水景物打下了技法基础。事实上,自五代至宋时期的山水画中的“皴法”,其本质仍属于写实性质,是为了忠实描写客观对象而产生,如从李成到郭熙,“卷云皴法”的美学性质不曾改变,一直是一种追求写实的绘画技法形式。这一点,郭熙曾于《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要使人感受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他的这种“写实”主张便是皴法写实的证明。而自宋至元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作为山水画技法,皴法的美学性质渐渐产生了蜕变,逐步由“写实”变为“写意”——“皴法”由产生初期描摹自然物态的性质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形态结构。元人山水画基本上是由“写实”向“写意”转变的一个过渡阶段,“抽象美”和描摹自然物态的笔墨形式两者并存,这些都明显地体现在元人山水画中的“皴法”上,即一种貌似“写实”的“写意”形式。

一部山水画史,甚至一部中国画史的发展,就是在技巧表现精神、精神突破技巧而产生新的技巧,新的技巧表现新的精神,这种不停变革、往返循环中发展起来的,作为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皴法一直在表现着不同山水景物的外在面貌,体现着不同时代画家的审美好尚与心理需求,更反映了他们的内在精神实质,并且始终是贯穿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研究与把握好了这些皴法的特点,则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掌握好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振濂.山水画皴法美学特征试析[J].朵云,1990(4).

[2]刘春.论山水画皴法语言的节奏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2).

[3]谷泉.皴和皴法问题[J].大连大学学报,2002(1).

[4]廖少华.山水画的体识与皴法[J].美术大观,1997(9).

[5]朱汉功.中国画山石皴法演变浅述[J].美术向导,1998(5).

[6]胡美君.中国画常用的几种皴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10).

[7]俞子才 周阳高.山水画皴法十要[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06).

[8]武霖生.傅抱石谈艺录[M].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05).

[9]潘景友.中国山水画皴法与地质构造[M].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04).

作者简介:龙军(1987—),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非遗理论。

猜你喜欢
皴法风格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浅析中国山水画之皴法学习要点
浅析中国山水画之皴法学习要点
浅谈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发展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程灿山水画作品
以宋划线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