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的读后感。文中先陈述了德鲁克对“创新”的定义,随后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指出不能只强调科技创新,而更应该着力管理的创新和社会层面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德鲁克 创新
近日拜读了德鲁克先生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让我获益匪浅,并且也如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评价的那样,“有茅塞顿开之感”。这本书虽然写于30多年前,但今时今日读起来却完全不会感觉过时,仍能指导我们今天的创新与管理活动。
什么是创新?德鲁克用萨伊定义企业家精神的方式,将创新定义为“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同时他也用需求术语定义为“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简单来说,创新是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他还在书中写道:“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术语,而非科技术语”。他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时常回响在我们耳边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也包括那些低科技含量的、具有社会性的创新。
在我国,“创新”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上到国家政策,下到企业slogan,随处可见“创新”两个字的身影。特别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见,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不仅我国,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将创新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比如世界公认的创新力最强的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创新战略。而在2015年10月,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最新版《美国国家创新新战略》,提出了支持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新政策。这一创新战略共有六个部分,包括三大创新要素和三大战略举措。三大创新要素指的是投资创新生态环境基础要素、推动私营部门创新、打造创新者国家,三大战略举措指的是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和持续经济增长、推动国家优先领域突破、建设创新型政府。
从我国与美国的创新战略的对比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创新战略强调的仍然还是科技创新。不可否认科技创新对于提高科技水平的重要作用,特别在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全球各国从争夺军事的高技术威慑优势转向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因此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但是,仅仅依靠科技创新,可能并不一定能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向前快速发展。
在书中,德鲁克也列举了美国和欧洲的发展情况对此进行了论证。在美国方面,根据就业统计数据,从1965年到1985年期间,美国国内新增了4000多万个工作岗位,但其中高科技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不到600万个;同时,这段时间里美国每年新成立的企业多达一万家,但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企业与“高科技”有关。这也就是说,这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高科技”的普通企业。反观欧洲的法、英、德三国,以“高科技企业家精神”作为制定国策的前提,结果既没有增加就业岗位,也没取得技术领先,反而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犹如重蹈协和式超音速飞机的覆辙”。
此外,德鲁克还指出,从影响力上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技术性创新能与报纸、保险、分期付款等社会性创新相比。报纸和保险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和保险则大约在15至17世纪的欧洲出现,而分期付款则在19世纪出现。这三大创新历经人类社会几百年的进程,历经来多轮科技变革,直至当今21世纪仍然存在,并且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像美国的微软、苹果、英特尔等企业,他们在各自科技领域的成功创新,奠定了自身的行业领导者地位,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为所处行业的发展、政府税收、劳动就业等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同时也在全世界相关领域中掌握着话语权,直接帮助国家提高了竞争力。但是,科技创新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科技创新难度大,需要大量资本、人力的投入,并且具有很大的失败风险。正如德鲁克所言,美国80年代IT产业的收益,可能不比过去二十年中倒闭的IT企业所付出的成本更高。他甚至还认写道:“推动高科技的政策以及高科技本身,都不会产生高科技。”
对于我国来说,科技创新所要付出的成本和面临的困难将会更大。众所周知,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承担,对于我国以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的市场经济来说,代价太高风险太大。并且高科技产品一般价格较高,消费者不一定能承受。另外我国虽然拥有值得骄傲的古代四大发明,但在近代,我国的科技水平却一落千丈。哪怕是在今天,我国的科技水平仍然十分薄弱,高科技人才缺乏。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形势严峻,而按照美国的发展经验,光靠发展高科技是无法解决这么多人的就业问题的。而且当今许多科技创新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这会降低产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减少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比如机器人取代流水线的工人,无人驾驶汽车取代人类司机,等等。相反,许多看上去传统的行业,或者非科技类的创新,却加大了对人力的依赖,增加了工作岗位的供给,比如共享经济、外卖行业、快递行业等等。
因此,科技创新虽然不可或缺,但我国的创新战略不能只强调科技创新,而更应该着力管理的创新和社会层面的创新。事实上,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机制体制的创新,而非科技创新。这里社会机制体制的创新就是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特别在当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周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以及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就更应该大力创新,尤其是大力加强管理创新和社会层面的创新,来打破发展瓶颈,解决就业困局,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鲁克. 创新和企業家精神[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许路(1989-),男,贵州六盘水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