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感的文化意蕴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

2017-09-09 15:06杨淑云司进立
科技资讯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语言教育人格

杨淑云+司进立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7.22.159

摘 要:首先揭示语感文化意蕴的内涵,接着研究语感的文化意蕴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探究语感的文化意蕴,大力提倡经典诵读;探究语感文化性教学,注重学前儿童的文化积淀;语感的文化意蕴教学突出时代气息;学前儿童通过与经典对话,生成语感,构建儿童的文化人格。

关键词:语感文化 人格 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a)-0159-02

语感是直接迅速的理解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文化意蕴的能力。语感通过语言经验积累感知语言文字的意义,感悟体验语言的作用和文化意蕴。怎样理解语感的文化意蕴呢?语感的文化意蕴是指主体对言语和语境关系的整体感受,是对言语意义的感知,是对语言深层次文化意义的感悟,是对言语对象的直觉内化和外化。[1]研究语感的文化意蕴对于儿童的文化人格的构建意义深远。

研究语感的文化意蕴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有那些启示呢?

1 探究语感的文化意蕴,大力提倡经典诵读

经典是经久不衰、典范典雅的精神载体。它用千锤百炼的语言探讨了真善美等有关人生的真谛,具有不可穷尽的解释张力。经典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无限放大召唤结构,具有多重意蕴生成的可能性,具有文化意蕴的心理同构性。诵读经典使儿童在对语言的反复吟诵的过程中投入自我,映射共性,不断地浸润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建构自我的意义世界。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通过语感对文化不断的感悟體验、审美把握,逐渐形成语感。诵读经典在提高学前儿童语感文化水平的同时,有利于传递和保存传统文化,优化整合、更新创造传统文化。[2]许多教师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往往对经典诵读重视不够,致使在学前儿童在语言教育中出现了断层。那么,如何通过探讨语感的文化意蕴指导经典诵读呢?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儿学前童经典诵读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发动机,是语感生成的启动器,是儿童文化人格生成的重要催化剂。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儿童对经典产生兴趣,比如,诸如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等经典诵读的电视节目欣赏,讲解关于经典的故事,参与诗词朗诵比赛等等。其次,给儿童推荐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经典诵读书目。除了“三、百、千”之外,儿歌,童谣,绘本等也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诵读文本。再次,指导儿童经典文本诵读方法。可用美读法,用清晰、高亢的语音大声朗读;用平仄相间、平上去入的语调诵读;结合诗文中的感情或奔放,或哀婉,或昂扬,或凄婉的吟诵。指导儿童和家长一起诵读经典,亲子诵读就是亲子关系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和文化共享。经典诵读是形成儿童语感文化意蕴的基础和前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是文化人格的建构。

2 探究语感文化性教学,注重学前儿童的文化积淀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语感的文化意蕴。汉语的语音特点是构成语言音节的主体是元音,元音往往充当韵腹使得汉语语言的语音响亮、悦耳和灵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声调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感,阴平悠长,阳平响亮,上声婉转,去声短促。诗文通过平仄相间,音韵流转,虚实相生形成具有旋律鲜明、节奏强烈的音乐之美。这一切构成汉语语感的文化特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母语教育,母语教育关键是语感训练,语感训练中的诵读、抄读和涵泳是语文教学中的独有方式,诵读的轻吟慢读,慢慢地、轻轻地低声吟诵,领会其意境气韵。抄读是古人读书常用的方式,在抄读中,慢慢咀嚼,刻印到脑海中,把传统文化独有的表达和精神融化到血液中。涵泳就是平心静气,反复诵读体味经典中的意境,品味咀嚼其中的韵味。汉语言文字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和醇厚的民族情感,唤醒溶解在儿童心灵中的文化基因,在儿童心灵深处构筑起起牢不可破、伴随终生的“母语情结”。熟读成诵,诵读化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较强的语感,也会使自己的文化积淀加厚。那么,如何在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中注重传统语文的文化性呢?首先,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主要指语气、语调、顿连和重音等。语气既包含语言蕴含的感情色彩。语调的根本特征是“曲折”,曲折中最贴切的把思想感情的变化传达出来。顿连是经典诵读中语音的停顿和延长连接。重音是强调某个词语。重音重读,重音轻读,轻音重读,轻读延长是重读,快慢变化,高低间隔、虚实转换等都是重读。节奏是语音连续运动中长短、快慢、轻重、虚实等交替形成的节拍,也是诵读者的感情波动的有声表现。[3]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强调儿童对诗文的感悟而不是对文本解剖似的分析,鼓励儿童发表对经典思想文化的独特见解。这是培养儿童独立人格的有效方式。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让儿童品味言语的精妙,习得语感的神髓,提升文化人格,从而使儿童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目标。让儿童体味汉语语言的整散交错、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就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母语语感训练方式。也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

3 语感的文化意蕴教学突出时代气息

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教师有意识的对儿童补充一些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和语境文化的知识,以丰富儿童文化的积累,为儿童语感发展奠定文化基础。在诵读余光中《乡愁》时,让儿童体会爱国爱家,欲回归故土而又不得的情感,这首短诗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特点,言简意赅,意象流动,具有深厚的文化感与民族感。《乡愁》既包含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语境文化,又包括个体语感文化,是整体文化和个体文化的契合。在语感教学中,针对这些文化结晶点及时对儿童进行引导。同时语感教学要结合时代特色,即注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又要注入时代文化的鲜活气息。当代作家郑渊洁的童话《父与子》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想象力,极富有现代汉语的文化特色。绘本教学就是新时代的经典教学,是学习世界文化的语感教学。《鼹鼠的故事》继承了捷克文学幽默、夸张、抒情的语言风格,传达出着快乐的生命活力。《青蛙费洛格成长的故事》语言生动和幽默,在优美绘画和语言的灵动跳跃中让儿童进行自我意识的心灵按摩。这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诵读能极大促进儿童诵读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语感水平的提高。

4 学前儿童通过与经典对话,生成语感,构建儿童的文化人格

文化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探究语感的文化意蕴是构建儿童文化人格的重要桥梁。语感生成是儿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活动,是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儿童读诗便是体验诗化的世界,儿童诵读经典就是吸收文化的滋养,塑造文化人格。经典文本是语言组成的,也是主体精神的世界的汇集,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方式。从某种意义说,儿童是语言文化构成的主体。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就是儿童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认识世界,理解文化,塑造人格。对话是儿童对经典文本“留白”的填充,是对经典文本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一种扬弃,是对文本不确定性的一种确定,是一种文本意义的再创造,是文化意蕴的展开和生成,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是儿童文化人格的生成。只要我们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引导儿童去感悟、体验品味语言文字所蕴藏着的丰富内涵和文化意蕴,一定会使儿童心智受到启迪,心灵受到触动,人格实现升华。语感教学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极值效应——儿童的文化人格得以建构。

总之,探究语感的文化意蕴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学前儿童通过经典诵读逐渐吸收民族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图式,逐步加厚学前儿童的文化积淀,使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增加时代文化的内容,引导学前儿童与经典对话,最终目标是构建儿童的文化人格。

参考文献

[1] 司进立.语感的文化意蕴及教学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 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教育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测验的起源、发展与未来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成年后还能人格再造吗
中职学前专业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游戏化教学的探索研究
浅谈故事表演活动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运用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如何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探讨整合课程下的幼儿语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