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华+胡诗文
[摘 要]随着后工业社会到来,出现了新的经济空间现象:基于人脑创意创造力的新兴产业在城市旧区集聚发展而形成了创意产业园。作为新经济发展模式之一,它很快成为城市新经济的增长引擎和源头,推动着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功能空间的切换与提升,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和亮丽的区域之一。本研究以泉州“源和1916”为例,研究创意园区与城市休闲结合的发展历程,探讨两者耦合发展的模式,提出持久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城市休闲;源和1916;耦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7.061
目前,国内集中在创意园区形成过程的分析与理论构建的实证研究。[1]即主要针对创意园区的集聚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园区空间组织、创意园区与工业建筑和历史街区等的更新利用与规划、园区内部空间研究等方面研究,近两年增加了关于创意园区与旅游的结合模式、创意园区与地方人文主义的关系和创意园区发展演进的研究,分析了创意园区的生命周期以及改善建议。[2~5,8~11,13]国外有关创意产业园区休闲旅游特征的研究已日渐成风,被称为“创意回归”。Maitland、Russo认为创意产业园区拥有的文化、创意、消费的特征,是市民关注焦点,逐渐成为市民休闲目的地。[6,7]本研究以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为例,研究创意园区与城市休闲结合的发展历程、探讨发展的模式,提出长久发展的对策。
1 研究区概括
泉州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门街,是泉州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科学规划为“创意产业集群、创意服务集群、生活商业集群”三大集群。因前身是创建于1916年享誉海内外的百年老字号源和堂蜜饯厂,基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纪念而命其名。2011年1月份园区开门迎客,2015年园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 研究区休闲偏好调查
2.1 数据获取
结合“源和1916”园区的实际,对来访者基本情况、来访者的休闲爱好、来访者以及市民在园区的休闲体验评价为内容,创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在2016年7-8月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对重点休闲者发出问卷400份,有效回收379份,占94.7%;实际有效问卷358份,占发放问卷的89.5%,有效问卷经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2 量表信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在该软件上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的克朗巴哈a信度系数。问卷包括受访者基本情况、休闲爱好和创意产业园区休闲特征,三个层面的内容,其结果见下表。
从上述表格数据可以得出,在本次调研收集的有效样本中,克朗巴哈a系数在0.7之上,表明各变量内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分量表趋于良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具有可信度,有研究的价值。
2.3 数据分析结果
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受访者的休闲偏好,列举被选择频次多的因素。
休闲场所的偏好:文化场馆、旅游景点(含游乐园)、休闲娱乐场所、酒吧/咖啡馆、公园广场;休闲方式的偏好:喝茶聊天、美食、外出旅游、看书报(去除家庭类消极型的休闲方式);“源和1916”园区吸引因素:文化艺术气息、建筑/装饰、安静环境。由数据得知,泉州市民偏好“文化”休闲场所、喜欢文化休闲氛围;偏好传统性休闲目的地多于现代性休闲目的地。
3 耦合特征研究
3.1 耦合发展的路由
耦合关系是指某兩个事物之间如果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就称“耦合关系”。[12]当前市民喜欢有创新特征的休闲内容,尤其是赋予文化创意内涵的现代休闲业,这个诉求正好与创意产业的很多内容产生交集,比如影视基地成为旅游区、陶瓷生产设计地发展手工爱好者的娱乐天地。休闲产业与创意园区其耦合点在:市场需求的耦合、支撑要素的耦合、发展路径的耦合。[4]而且很多案例表明两者的耦合是正相关,比如杭州西溪湿地创意集聚区与西溪湿地旅游区融合发展,名气越来越大。研究目的地属于两者产生增力的耦合关系。园区低廉的房租、安静的氛围、有特色的建筑,成为泉州本地书画、雕刻、陶瓷、动漫等艺术人士和企业入驻工作室的首选之地,随着园区逐渐成熟,餐饮、影视播放、商品展卖等开始入驻。
3.2 耦合发展的特征
3.2.1 园区外在气质充满吸引力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现在面貌为红砖古厝的厂房、青石砖道路,园区高架几十年前的管道,高耸着满汉历史特征的烟囱。原有的旧厂房现在穿上了市场的外套,园区花园式的绿化环境以及有特色的建筑,成为摄影爱好者拍照、电视访谈节目取景的基地。由问卷分析得知,多数休闲者认为园区“建筑和装饰富有个性”“环境静谧”。同时园区有许多艺术人士的工作室或者是艺术展示售卖厅,这些工作室和展厅的设计风格、展示物品,都是市民不常见的,也是市民特别欣赏的,更会刺激市民购买艺术商品,这些特征构成了园区吸引很多常客的因素,也成为市民口口相传的文化休闲目的地。
网络信息调查发现,来访者对该园区的印象:初次到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看到的不是一板一眼的高楼建筑,不是修剪得如出一辙的花草灌木,而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创意城堡”。在这里,你看不到商业,却不得不佩服它拥有的活力。
3.2.2 园区产业特征渗透休闲因素
考察得知,创意阶层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征,使得园区企业或者门店会主动迎客,甚至可以进一步的参观、泡茶,艺术和业务交流。园区产业主要是:创意孵化企业、个人(文艺)工作室、创意商品店面、创意餐饮。园区的活动有节庆活动、书画/摄影作品展等,这些均有休闲因素的渗透。因此园区的产业和活动,休闲者有极大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园区不仅成为周边居住的休闲娱乐场所,其吸引半径也越来也大。有网友在旅游攻略中写道:园区内有咖啡馆、会所、新科技公司,蓬勃发展的一个园区,以前是泉州的旧面粉厂,六个大罐子,现在还承办了一系列的国家级活动,亚洲艺术文化节。环境很美,走在路上呼吸着新鲜空气,找家咖啡馆,闲坐一下午,三五好友一起,也是个拍照的好地方。endprint
3.3 耦合协调度分析
3.3.1 协调因素分析
“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形态:建筑设计、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动漫产业、艺术品为主的设计型企业;会展交易为主的会展、广告、拍卖公司等知识服务业;商业形态:时尚体验式消费、会所经济、创意餐饮等;文化形态:保护性开发整修原有的街景和建筑,体现当地生活文化。园区位于地方文化浓厚的老城区,周围一公里以内有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等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因此园区周边的休闲文化多数属于传统的文化观赏性。调查数据显示:本园区“自由自在,无拘束”和“文化/艺术熏陶”的特征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休闲方式,也是本园区最为明显的显现特征;园区开展陶艺、茶艺学习、举办书画展览等,增加了园区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定期学习增加了来访者的频率和时间。“文化气息、体验性、创新型、思想交流”等这些特征,正符合老城区崛起的中产阶层和现代市民的休闲偏好。
首先在最短的休闲半径内,园区总体的静谧环境符合市民日常休闲需要,较多地吸引了开元街道和鲤中街道的市民;其次,齐聚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的文化创意公司,服务了整个大泉州地区乃至全国的鞋服类、影视、动漫、平面、店面橱窗等领域,吸引了晋江、南安、石狮等地的企业领导和员工来此参观交流。最后,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物质生活充足以后,市民开始追求声望、社会地位、自我实现,即追求实现马斯洛更高层次的需求。
3.3.2 欠协调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休闲者认为源和1916园区的主要问题还有基础设施不全、距离偏远。实地调研得知,其欠协调因素主要有:邻近街道通过的公交车少,线路延展范围小;园区位于老城区,保守、排外的风气限制了园区大规模休闲活动的开展,也定格了园区低调内敛的文化生产模式,这势必会限制园区的发展;一所小学恰好和园区共用同一条巷子进出,每当上下学时间,会造成严重的交通拥挤。
总体来看,园区的协调因素远远大于欠协调因素,因此园区与城市休闲耦合发展随着时间而向前推进。
4 结 论
本研究在分析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休闲的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源和1916”为例,探讨了耦合式发展的特征,通过调研研究耦合协调度。目前国内很多创意产业园区与城市休闲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耦合式发展的例子不在少数,创意产业与休闲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园区快速发展、长盛不衰。所以,新创意产业园区的出现要考虑到居民休闲的需求,园区在规划时,应该规划休闲空间、休闲设施等。而休闲的繁盛会给园区带来负面影响,其影响主要有:①园区租金增高,迫使创意孵化企业或者艺术工作室不得不搬出;②休闲的繁盛带来商业的繁荣,减弱了园区的文化氛围。因此园区耦合发展式园区应该坚持“文化与创意”的理念,适当发展休闲产业,避免园区走向商业排挤艺术的自我毁灭地步。[13]
参考文献:
[1]郑耀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升級路径研究——基于协同理论与上海实践[J].企业经济,2016(6):146-150.
[2]程良,李连瑞.创意产业对旧建筑的更新利用[J].山西建筑,2010(9).
[3]李亚男,张祎,杜浩.互联网思维下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传播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30-133.
[4]孟剑,孙爱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研究——以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5-109.
[5]李健,周曦.石家庄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0-73.
[6]倪宁,王芳菲.试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运营模式——基于世界成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经验的考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14.
[7]冯根尧.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与聚变效应[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3(4):82-85.
[8]陈登源.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执行的满意度分析——基于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企业的调查与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86-90.
[9]肖维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1):52-56.
[10]黄斌,戴林琳.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旧城再生影响机制研究——以南锣鼓巷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2(3).
[11]盛黎.创意资本的本地市场效应——兼论中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约束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3(1):80-82.
[12]张弘,牛文琪.基于城市文化资本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资本研究——以南京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4.
[13]冯根尧.浙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现状与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1):42-44,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