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珊
王文旺中等身裁,体型偏瘦,一席深色中式盘扣棉布衫。他平时为人低调,不擅言谈,专心从事木作近30年,至今在中国古家具修复方面也是很有名气,却依然不敢以木匠自居。他说,他只是木作行中的一员,匠人是手艺人的最高境界,许多人一辈子也不曾达到。
从学徒到经商,再到专项收藏、筹建木作博物馆,王文旺的经历充满曲折,但他却是一个特别执著之人,一旦认定的事就决不犹豫回头。“我不收金石字画,也不收珍瓷美玉,只收老祖宗留下的实用型木质为主的文物——‘衣食住行。通过收藏和修复,我要使一些濒临消亡的木作文物重新活起来,并且拥有更长的‘生命,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国的木作历史文化。”王文旺认为,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这让他天天都过得幸福而充实,即使其间遇到再大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不放弃。
走不出的木作行
王文旺出身于河北衡水武邑县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5岁就开始接触木作活儿,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尝试用木头给自己做玩具。“小时候,父亲天天给别人做木活儿,我就帮着打下手,雕刻等许多基本功我都是那时跟着父亲学会的。”说起小时候的经历,王文旺表示至今依旧是历历在目。
父亲对王文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可以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木匠,但当时17-18岁的王文旺正值青春期,却心怀着更大的理想。
“我当时处于逆反期,父母的话不愿听,也根本看不上木作这个行业,我只想着考大学,或者参军,以后至少可以成为一名军官。”王文旺笑着说,“可没成想,我大学没有考上,当兵也遇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没有成功。那时,我在家附近的火车道旁徘徊了许多天,对自己的未来完全失去了理想和方向,甚至对人生也产生了怀疑。”
就这一年,在同乡的引见下,18岁的王文旺万般无奈来到北京东华门信托商行做学徒。不料,经过一日舟车劳顿后走进商店仓库,王文旺却被这里的场景震住了。他告诉记者:“这里到处都摆满了各式的老旧器物,茶几、条案……东西特别多,许多师傅正对这些旧家具进行着修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目标,立志要学会这些手艺,把这些旧东西都修好。”
自此,王文旺开始在这里跟着老师学习古董家具的修复。为了能够多学东西,他也像封建时期的小学徒一样,给老师们倒尿桶、带孩子、搬东西——什么杂活都干。“这些老师都是有许多年经验的高人,他们修黄花梨、紫檀之类的家具各有绝活。”王文旺说,虽然他没有正式拜师父,但是帮着这些老师干活,他们也都零零散散地教给王文旺一些知识、技巧,加上王文旺本身就具备的木匠基础,这让他的木匠活儿提升很快。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里不到两年时间,王文旺从抵触木作到真正从心底热爱上了木匠活、爱上了中国传统的家具,他的古董家具修复手艺也日趋娴熟,成了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赚得人生第一金
手艺的好坏只有放到市场才能得以检验。王文旺是一个有心人,在信托商行除了干好修复工作外,他也走遍了北海公园、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各大文物古迹,看到古建筑、古家具就拿本记录他们的信息、来龍去脉。为了留存更鲜活的资料,没有相机他就把这些东西都画下来。
“北海的团城几米高的大佛龛,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按照比例把它缩小到50公分高,做了一个小佛龛,但却把大佛龛里面的雕刻和木艺都一一复制下来。结果我做的这第一件器物很快就以280元的高价卖出。”王文旺自豪地说,这证明了自己的手艺能够被大家喜欢,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两年后,王文旺开始独立做活儿。他一面将自己创作的物件拿到市场上去卖,一面为别人做老旧家具修复挣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专做老旧家具生意的美籍华人,人家试探性地给了他20件老家具修复的活儿,行内需要3个月至半年完成的活儿,却问王文旺18天能不能全部修好。
能!王文旺准备拼死一搏,干脆地答应了。“家具修复是个很讲究技艺的活儿,我当时只带了两个初学的小徒弟,除了少量的粗活儿能让他们干,其他所有的精活儿、细活儿都要我自己完成。那时我每天早上5点半开始一干就到夜里1点半,其间除了吃饭的时间就没有休息。”王文旺坦言,“那时,小徒弟都累得不行,抱怨以后再也不想和我一起干活儿呢。”
就这样,只用了15天时间,王文旺就保质保量地修复好了这整整20件活儿。他告诉记者,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美籍华人打着面的火速赶到现场时,那又惊讶又满意的复杂表情。“当下,美籍华人就给了我2000元的高额酬劳。要知道,在1991年,2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可以说是我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王文旺笑言,“但这批货交了之后,我是真真正正地在床上趴了三天三夜,那是太累了!”
有了之前的合作信任,那个美籍华人点名要把自己100万元购置的古旧家具全都交给王文旺来修,并给了他2万元让他用来筹建修复班子。由此,王文旺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最多时他带过60多个徒弟,将修复古家具的业务越做越精,名气也在圈里越来越大,不少人都是慕名找他来做古家具的修复活儿。
随着过眼的家具越来越多,经济条件相对宽裕起来,王文旺在修复的同时也开始收藏起古家具。他表示,到现在为止,他90%的家具、器物都是那时收藏下来的。
弃商创建博物馆
王文旺一边搞修复,一边搞收藏,给外人修一部分,给自己修一部分,收藏一部分,再卖一部分。1997年前后,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在这个行当中生意也做得有声有色。“但后来随着我不断深入各地收购老旧家具过程中,思想就慢慢有了大的改变。”王文旺表示,“中国的老百姓对木作的知识和历史文化了解太少了。许多器物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这对我触动很大。”endprint
王文旺讲叙了一件他在收购家具时记忆深刻的事情。“我在农村一家收购了几件旧家具,正要付钱时,一抬眼看见这家人正要把一个黄花梨的硬木桌子腿当柴火烧,马上上前把它抢救下来,一起带了回来。这家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件老家具的价值呀。”王文旺感慨万千,“经常看到中国的老器物一集装箱一集装箱的运到国外,我真是又痛心又着急呀!它们都体现了中国老祖宗的木作智慧,十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此外,在收购家具的过程中,王文旺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流失,也促使他收藏和研究起中国的老物件,“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好多的老物件老百姓都不知道,被扔在大街上、甚至风吹日晒雨淋。现在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可这些老物件很快就将消失不见了,以后,人们要是再想找老祖宗留下的这些符号就难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收藏、整理,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2005年,王文旺大胆地做出一个决定:放弃了经商,并用以前赚来的资金,在通州区台湖镇东下营村筹建自己的木作博物馆,开始专注于做研究,挖掘每件器物背后的故事。
从开始筹建博物馆,到展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王文旺亲自整理、修复、布置。在这十几年中,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瓦都融入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一心搞研究就失去了经济的来源,很快,王文旺的资金开始频频告急。“2009年左右,是我最最困难的时期。那时我已经把自己以前赚来的钱全都搭在了博物馆里面,家人也都说我是败家子儿。”王文旺坦言,“一度曾因为几个月发不出工资,跟了我多年的工人离开了,我为此真是痛哭了一场。”
资金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但王文旺宁愿卖掉一件自己心爱的器物,以补贴用度,也不曾有过一念后悔。他表示:“我是一个特别执拗的人,一条道走到黑。认为是对的事,干不好就决不罢休。”
有了王文旺的执著坚持,更有了各方友人的帮助扶持,如今,王文旺的木作博物馆已经初具规模,陈列着各种中国民间木器工艺相关的展品,有古代榫卯结构的桌椅板凳,有明清时期的佛像神龛,有古代各行各业的工具行头,更有数不清的老物件,收藏品就达到了几十个门类,每天学习、考察的社会各界人士不断。
木匠中体现的匠人哲学
王文旺在木作行坚守近30年,有许多的头衔: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文化研究学者、民俗景观艺术与博物馆展陈设计专家、古代木器修复与收藏家、现任中国修复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
但提到木匠,王文旺却至今也不敢以这个称谓来自居。“‘匠是个象形字,口字有一边没封边,里面的斤字,在古代就是斧头的意思。‘匠字的起源最早说的就是木匠。它是指一个背着没盖的木头箱子,里面放着斧子、钜子的木工。”王文旺告诉记者,在古时候,被人称为匠,那是相当了不得的。
“如果说西方的建筑是石头史,那我们东方的建筑就是一部木头史。古时木工就在六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称得上木匠的,就必須要精通木作行的全活儿。”说到木作行的历史,王文旺有些滔滔不绝了,满脸充满了自豪,“过去的木匠必须会做家具,会做棺材,会做木船、木车,会建房修理,更要会木工雕刻……而且作为一名木匠还要了解每一块木头的习性、脾气,知道它的最佳用途。别说10年、20年,许多人学一辈子都不能成为一个匠呢。”
在王文旺的博物馆,清晰地记录了古时木匠学徒的全过程,从收徒的标准,到学徒的期限和内容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徒弟的品德是师傅收徒最为看重的,其次学徒还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灵变的悟性。另外,在三年零一节的木匠学徒中更要学习师傅的诚信和口碑。”他说,木匠学徒的过程需要具有品德、坚持、诚信、口碑,还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一不可,它所实体现就是工匠精神,充分反映了匠人哲学。
传承更要创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愿意弘扬和学习工匠精神,王文旺的木作博物馆也渐渐热络起来,每日前来参观学习的社会各界人士不断而来,有木作行业的同行,也有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现在我每天白天都要接待一批批前来参观的人们,研究和修复工作只能晚上才能去搞,但我很愿意大家都到这里来学习,我会把自己知道的尽可能地告诉大家。”他表示,“曾有好心人提醒,不要让别人复制成果。可我觉得,能引导着别人关注木作的文化和历史是好事儿,这也正证明了我的价值。”
与被不被别人复制相比,王文旺更在乎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要有创新。目前,王文旺在进一步按体系收藏、修复、整理、研究老器物的同时,也参与编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系列图书,该图书已作为中小学的选修课本,走入课堂。此外,王文旺也开发了自己的文创作品,他做的鲁班尺和鲁班凳,深受参观的人们所喜爱。
说到未来,王文旺说,将来他还有更大的理想。他要完善一个个木作的系列展出;要建立自己的工作坊,培养古董家具修复人才;要进一步开创自己的文创作品,让人们都了解中国的木作知识;更要把中国的木作文化和历史带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看看咱们中国老祖宗的木作智慧和技术。
“有机会,我还要把我的展览做到法国的卢浮宫去呢!”王文旺笑了,带着手艺人的质朴与单纯,但眼中却充满了刚毅与坚持。
(责任编辑李秀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