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

2017-09-09 02:30王晓霞
甘肃农业 2017年16期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旅游林区

■王晓霞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东岔林场,甘肃 天水 741036)

基于SWOT分析天水市麦积区东岔镇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

■王晓霞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东岔林场,甘肃 天水 741036)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岔镇借关中—天水经济带和国家生态旅游小城镇开发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开发生态资源,产业结构配置、历史文化挖掘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功能得到提升。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就东岔镇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引入SWOT模式分析,以供参考。

东岔镇;生态旅游;本土特色

一、东岔镇区位概述

东岔镇地处甘肃东部,西距麦积城区1 06km,东距宝鸡市区64km,是陕西关中进入甘肃第一镇,素有甘肃“东大门”的美誉。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已知植物约2300余种,野生动物800多种。陇海铁路、G310国道、“宝天”高速和正在修建的“宝兰”客专铁路纵贯全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现辖14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2639户、1 0742人,共有驻镇镇属单位1 4个,为典型的林区边缘城镇

二、东岔镇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

东岔镇依托境内气候宜人、自然风景秀美以及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资源,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打破发展瓶颈,激活生产要素,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是以“两沟一线”为龙头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了种、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发展较好的有巴马香猪繁育基地、远华牧业肉猪养殖场、虹鳟鱼养殖场、万亩核桃、板栗基地建设等初具规模;二是新型生态旅游模式全面提升。桃花沟、金龙山景区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开发的旅游产品有生态观光游、农家游、探险游等;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以美丽乡村建设以及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生态移民工程、危旧房改造、村庄绿化、文化广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全镇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四是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以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为目标,着力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强化“五型机关”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全镇经济社会跨越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东岔镇地处甘肃天水市与陕西宝鸡市两城市结合部,行车里程分别为2h与1h间,这一行车里程符合当前以自驾游为主黄金热点旅游圈范畴内(通常自驾游旅客选择城郊旅游,一般行车里程在40~1 20min之间)。

2.资源优势。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宜人的气候、秀美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文化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3.政策优势。建设特色生态小城镇是多年来政府提出的发展方向,又加之国家惠民政策扶持为发展地方特色种、养殖业以及林区丰富的山野菜资源和旅游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二)劣势(Weaknesses)

1.内部旅游道路网。外部交通便利,但内部旅游道路因受地理环境制约,城镇建设还处于发展中状态,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距离,不能满足开展大型区域化旅游建设需求,串接不起各景点线路,这一发展格局势必影响未来生态旅游业发展。[1]

2.资金匮乏制约发展。资金的匮乏导致旅游服务产业链开发深度不足,如林区林果业、山野菜、山柴鸡等仅以原始状态或粗加工产品形式出售,地方特色产业链没有形成优势项目,到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短板。

3.专业人才缺乏。当下东岔镇生态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总体规划中存在单一简单的模仿规划建设状态,如小城镇区改造,仅将林区小城镇改造为类似大城的模式结构。资源高利用不充分、区域特色不明显、生态功能不完善等。其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缺乏专业设计与立体空间布局,小城镇建设与长期发展矛盾突出。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政策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一指导思想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小城镇建设创造了政策机遇。

2.市场需求机遇。当下人们对健康追求越来越高,渴望远离压抑、紧张的城市环境,返璞归真步入良好的森林环境中既放松心情,又陶冶情操,生态旅游小城镇成为首选目的地是,市场的需求为发展生态小城镇提供了发展空间。

3.大众需求机遇。林缘小镇因历史以及地域限制发展较慢,在政策、市场的刺激下,林区人们急需一个发展点。林区人们需求发展需求,市场发展需求形成互补需求,激活了林区发展,形成了需求机遇。

(四)威胁(Threats)

1.传统思想威胁。因受地域发展和传统观念因素,林区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靠山吃山,靠林砍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东岔镇民用烧材为例,东岔镇现有2449住户,平均每户消耗木材500~750kg,折合木材材积0.2~0.3m3,一年仅用于烧材一项将消耗木材约1 52.8t,木材材积约611.5m3,人为消耗量占东岔镇林区林木年生长量的1.53%。受人为活动半径限制,且多集中在生态环境较脆弱的渭河峡谷区1~3km以内。[2]

2.行业竞争威胁。周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陕西大水川、通天河、甘肃麦积山等森林公园冲击,致使进入游客客源不稳定,又加之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受季节性限制明显,构成同行业竞争压力与威胁。

3.生态环境威胁。东岔镇村组多以自然形态发布于东岔河、立运河两侧,距人居住周边受立地条件、自然环境、人为活动等影响,森林植被相对脆弱。随着小城镇建设推进,势必形成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矛盾,如旅游业扩展与林地矛盾,水资源利与污染矛盾、环境容量与经济利益矛盾等,都将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四、对策与建议

(一)统筹规划,全面提升

全面摸清林区资源本地,统筹规划发展。以如土地资源、森林生态环境资源、森林景观资源、人力、财力资源等,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底线,明确区域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林区各单位关系,打破内部分割局面,把控全局统一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使发展建设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建设格局差异化、本土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

(二)深挖文化,创本土特色

生态旅游最终拼的是生态文化。以本土文化为突破口,结合本区实际,充分研究和挖掘本土特色因素,走出一条特色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特色景观小城镇建设道路。改变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借鉴国内外发展新理念,新思路融合本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如以东岔河1 5.7km为线,规划不同功能区:康养区(东岔镇所在地)、峡谷景观浏览区(土桥村)、本土文化区(观音山)、森林生态体验区(桃花沟森林公园)等斑块打造突出特色。[4]

(三)注重生态,合理利用

生态环境是生态小镇建设的本地与特色。忽略生态环境就忽略了当地优势,生态系统一旦糟受破坏,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人文资源的保护不当,就会影响本区域可持续发展,修复不易,且为后世留下隐患。在建设中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资源,了解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四)增强社会公众参与感

公众认可是小城镇最基本要求,生态旅游是产品。作为旅游产品宣传不到位就引不起社会认可。机制走“引导+企业+公众参与”为主体的市场化营业体制,功能走“产业+文化+生态旅游+服务”,产品走“特色产业+康养+旅游”,形态走具有“独特小城镇风貌+生态结构空间”[5]。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宣传力度,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认证体系

生态环境认证是步入市场的先题条件。通过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认证,促进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更好的服务社会。是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信誉,扩宽吸引人才渠道。是经营者经营行为规范,企业的基础管理和环境管理的加强。也是改善与各利益方的关系桥梁,获取更多的财政和技术支持的保障。[6]

五、结束语

生态旅游小城镇建设不仅改善了林区居住环境,也是对生态环境一次考验。全面掌握生态环境变化动态,摸清本地,协调建设中各层关系,深层次地开发具有本土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示范点和旅游模式,将生态旅游与小城镇建设二者逐渐融为一体。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

[1[高辉.政府主导型小城镇建设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2]杨庆文.旅游导向下水乡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路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3]莫日根图.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4]何海霞,陈玉书,钱耀军.生态文明导向下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研究——以海南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为例[J].新经济,2016,(23):1-2.

[5]薛成杰.峡谷型森林公园养生开发[J].林业科技通讯,2016,(5):59-61.

[6]赵大颖.基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生态小城镇养生旅游规划探索[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6.

(编辑:王骏杰)

王晓霞,1977年生,女,甘肃秦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小城镇生态旅游林区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柳林区块煤层气直井排采技术分析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