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苗++郭春玲
【摘要】目的 探究优质护理措施对急性肠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2例急性肠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汉密尔顿焦虑表(HAMA)评分以及对我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HAMA评分明显对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我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性肠胃炎;常规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9..01
急性肠胃炎多由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食入腐败变质等不洁的食物而引起的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常見于夏秋季,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出现呕血、便血、血压下降肠穿孔、败血症等的情况。在急性肠胃炎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干预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基础护理,加快患者的康复,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护理服务。我院对优质护理措施对急性肠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进一步分析优质护理在临床干预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详细过程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2例急性肠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112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7~65岁,平均(35.86±12.42)岁;观察组患者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9~62岁,平均(36.15±12.51)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伴有呕吐、腹泻的患者,及时补充水分、营养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1],对患者进行输液护理、卫生护理、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模式进行干预,①嘱患者卧床休息,放松身心。②饮食护理:给予患者无渣、半流质的温凉饮食,若病人出现剧烈呕吐或有呕血的情况,应让患者禁食,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恢复期患者要遵照规律、定时、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③心理护理:主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肠胃炎的基础知识及临床表现,以免病人出现呕血、黑便、症状加重或者反复发作等情况而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恐惧心理。④疼痛护理:通过按摩、热敷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必要时给予药物止痛[3]。安慰患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⑤生活指导: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持情绪稳定,通过改善不良情绪来减少本病的发作次数[4]。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严禁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5],对于嗜酒者应指导其戒酒,避免药物及酒精对胃黏膜产生刺激。⑥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汉密尔顿焦虑表(HAMA)评分以及对我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83.93%,差异明显
3 结 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在诊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护理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变传统的护理理念,优化护理流程,以患者的满意为目标,为患者了提高更优质、更高效的护理服务。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进行肠胃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降低了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加快了患者的康复,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我院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莉萍,闫晓凡.急性胃肠炎患者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体会[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4):168.
[2] 谷云飞.优质护理对急性肠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7,23(6):155-157
[3] 侯海萍.护理干预在急性胃肠炎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0):234-235.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