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品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品读;文本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阅读中完成语言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语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界对品读教学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大家都认同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对话,从而更好的感知文本中的情感,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引导对比品读,对话文本语言
苏教版的教材中编选了很多短小精悍的美文,这些文章都很适合进行品读学习。由于是为小学生选编的,这些文章词句的难度都不太高,但却非常有韵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水平都很高,读起来能感到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重点对词句进行品读,以此来感受词汇的用意。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时,里面有这样一句对石梯的描写“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这个句子很明显用了比喻的手法,而且本体和喻体都很清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作者的比喻非常到位,将石梯比作银丝,生动且形象,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品读的:
师:在文章中,作者将石梯比作银丝,非常准确生动,大家能不能也开动一下想象力,将石梯比一比?
生:石梯像铁链一样从空中抛下。
师:你们觉得是将石梯比作银丝好还是铁链好?
生:银丝好,因为银丝给人的特点是又细又软,将石梯比作银丝更能感受到石梯的形象。
生:我也觉得银丝好,铁链给人一种又粗又硬的感觉,一点都不美观。
生:肯定是银丝好啊,文章后面还写道了这些石梯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铁链怎么断掉,一点都不对应,还是银丝更加前后呼应。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品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经常进行这样的对比品读训练,能够让学生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二、引导揣摩品读,理解文本意象
文学具有很强的语言艺术性,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品读的方法来感受语言背后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教学《“番茄太阳”》这篇文章时,我们首先明确作者是想树立一个善良、乐观的盲童形象。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盲童的心情变化,而且使用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进行补充说明。如,文中的开头部分写到:“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这句话看似非常普通,但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楼房是灰色的,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于是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揣摩品读教学设计:
师:为什么作者要在文章的开头写“一栋灰色的旧楼”,直接写一栋旧楼不可以吗?
生:灰色不仅是楼的颜色,同时也衬托了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他的心情是灰色,所以在他眼中旧楼也是灰色的。
师:说的不错,主人公的心情是灰色的,那为什么他心情灰暗呢?
生:因为他无法正常行走,是一个残疾人。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文章里有這样一句话:“明明长大了要把腿给我。”
生:还有这句:“明明听出了我拐杖的声音。”
师:嗯,大家读的很仔细,理解也很深刻。其实阅读就是要这样,不仅读懂文字,还要明白文字背后的深意,只有都懂了才算是把文章读透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揣摩“灰色的旧楼房”这句话的深意,让他们更好的去感受主人公的思想和情绪。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把书读厚了、读深了,才能品读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三、引导想象品读,感受文本情感
所有的文章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选编文章在描写时留了文本空白,这些空白其实就是作者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时,不能忽视了这些文本空白的作用,最好能让学生对这些文本空白进行想象阅读,以此来感受文章背后丰富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这篇文章时,作者在第二大段重点描写了虎门销烟那天壮观的景象,表达了人们高兴的心情。但作者并没有将所有人的心情都细细描写,这就是文章的文本空白。对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师:虎门销烟开始了,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在场的人除了百姓、文武官员,还有外国客商、商贾等,他们的心情一样吗?
生:不一样。老百姓肯定是高兴的,他们再也不用受到鸦片的毒害,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动的。
生:文武百官肯定也是高兴的,毕竟虎门销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壮举,让他们看到了国家振兴的希望。
生:外商肯定是心痛的,毕竟这些鸦片是他们牟利的工具,他们不在乎中国人是否会被荼毒,他们只在乎他们的利益。以后估计也不敢将鸦片销往中国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品读,将文本空白进行了填补。在填补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价值,与作者和文章都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
总之,品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品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对比品读、揣摩品读,还可以是想象品读,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品读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翔翔.王崧舟语文生本课堂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朱静.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案研究[D].江南大学,2015
[3]李金国.走在“对话”之途的阅读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6endprint